王飛

目前,隨著電影行業的發展,很多小說都應該被改編成為電影。2008年,《本杰明·巴頓奇事》這部小說被導演大衛·芬奇改編,在還沒有上映之前,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并受到業界的一致好評。
一、 對愛的譜寫
愛是人們永恒追求的主題,在追求的同時,也給予了愛很多贊美。在影片《本杰明·巴頓奇事》中,“愛”這一主題貫穿于整部片子的始終,黛西和本杰明之間的愛情也是這部影片的重要線索。年少時,兩個人在養老院里相識,在成年之后,兩人互相吸引,在年老時,兩人互相依靠。兩人的愛情雖然平凡,但也濃烈,其實每看一場愛情的影片,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問自己什么是愛情?愛情不應是只是同甘,更是應該在一起共苦。在影片中,既有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也包括著偉大的愛國之情。本杰明的母親在臨死之時,并未害怕自己即將死去,而是牽掛著本杰明,希望丈夫可以好好照顧他,他可以快樂成長。本杰明自生下來,由于體質虛弱以及外表怪異,遭到家人的遺棄。奎尼本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她在看到本杰明之后,不顧自己先生的反對,充滿憐憫地收留下本杰明,像對待自己親生孩子一樣照顧著本杰明。雖然本杰明的親生父親遺棄了他,但是他還是關心著本杰明,很多時候都給本杰明很大的幫助,在他死后,把自己的遺產全部留給了本杰明。也許正是由于血濃于水,最終本杰明原諒了父親,在父親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本杰明一直陪在父親的身邊。邁克船長,既好女色,也好喝酒,每天都在混日子。但是在戰爭爆發那一時刻,他義務反顧地參與到革命隊伍中,最終不幸在戰爭中犧牲。但是與影片不同,在小說中,本杰明擁有著離奇的身世,與漂亮美麗的希爾迪加小姐戀愛后,受到很多人的非議,世人都不看好他們之間這段愛戀。但是本杰明和希爾迪加并未受到他人的影響,毅然地決定著要在一起。但是也可以說他們之間的愛情是建立在外表上,在時間的流逝下,本杰明越來越年輕,而希爾迪加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蒼老,這時候本杰明開始追求其他年輕貌美的女性,希爾迪加無法接受如此花心的本杰明,決定離開他,在希爾迪加離開本杰明之后,兩個人的愛情也走到了盡頭。其實,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編寫本杰明的愛情時,也按照自身的感情經歷進行編寫的,作者通過作品提醒人們愛情與金錢是充滿著矛盾的。
二、 生命的意義彰顯
從影片開始到影片結束,始終充滿著與死亡相關的影像: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士兵,在死亡時所體現出的不舍;本杰明母親的死去;老年黛西的死亡;本杰明父親的死亡等等。但是在觀看影片中,并未渲染出對于面臨死亡所體現出的擔憂,而是以更加溫情的方式告訴觀眾,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注定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離開我們所愛的人。邁克船長在戰爭中犧牲;本杰明父親在本杰明的陪伴下,沒有任何遺憾的離開人世;養老院的老人更是以自然以及平和的方式離世。在整部影片中,本杰明的自身經歷作為整部影片的主要線索,在他臨死之前,也為女兒留下關于生命的感悟?!白鲆患虑椴⑽从袝r間期限,如果你想做,那么隨時都可以開始去做,即使保持原狀或者停留原地都是可以的,做事情本來就不應該被束縛,不能因為一件事情而羈絆自己的腳步。我們可能會做好一件事情,也有可能破壞一件事情,但是我希望你可以過上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成為自己所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我希望你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完善自身的不足,最終自己的一生是無憾的。如果生活并非你想象的那樣,我希望你有勇氣面對,有勇氣繼續體驗生活所帶給的你的種種。”在影片中,很多小人物生活可能既平凡,也卑微,但是他們的一生卻非常精彩。在本杰明剛剛出生時,醫生就說他可能活不了幾天,但他卻意外地活了很多年,這與他的堅強性格有著很大的關系,雖然他一直逆向行走,也沒有體驗到生命的精彩,卻一直在經歷著死亡,但是他也從未因為自己的特殊而放棄過自己,反而卻一直在努力改變自身的生活。在影片之中,很多人們都開始體會在本杰明將要死亡時,留給女兒的箴言,我們可以體會到生命是獨特的,也是特殊的,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時間早一點,或者時間晚一點,只是需要我們更好的體會,并勇敢去追求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夢想,能夠在自己死亡的時,自己這一生是豐富精彩的,是沒有任何遺憾的,人生也就圓滿了,這時我們所面對的死亡,成為了一件很渺小的事情。在小說中,菲茨杰拉德重視描寫生命的傳奇色彩,對于本杰明自身的逆向生這一現象,既給他帶來了幸福,也給他帶來了不幸,這其中所產生的痛苦和煩惱都只是輕描淡寫。[1]在揭示出奇特生命狀態中,人們對于生命的體驗和理解,在小說中,作者在他的思想下,為我們展示出生命的短暫。其實,無論是電影版的《本杰明·巴頓奇事》,還是小說版的《本杰明·巴頓奇事》,都是非常成功的,都在講述著本杰明的故事。所謂的故事,顧名思義就是所敘述的時間,也是在一定情感中和觀念中所產生出來的。在故事中,表明著“怎樣講”,講什么的問題。在敘事過程中,不但要關心說什么,還要關心怎么說。在影片之中,采用兩條主線共同講述整個故事,采用對比結構以及交織方式進行講述。2003年在颶風來臨時,在醫院的病床上,有一個奄奄一息的老太太,這個老太太便是黛西,她的女兒守護在她的身邊,并且拿著一個古老的日記本,在念給她聽,這是一條線索;這個日記本主人正是本杰明,敘述本杰明的人生經歷,這是整部影片的另外一個線索,所采用的敘事方式是第三人稱方式,同時也巧妙的使用其他人稱的轉換??梢哉f,一條線索以現實生活情況為主線,在時間的推移下,敘述出黛西和女兒的故事;另外一條線索通過同步回憶本杰明的日記,在回憶種種事情中,想到與本杰明的年少時的故事。這部影片的時間大約兩個半小時,敘述從1918年到2003年的故事,并沒有太多復雜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太多的事物矛盾。在整個敘事過程中,兩條線索既有交匯的時候,也會分開的時候,一會是現實情況,一會是回憶過去情況,不但給影片增強了很大的時間感,也讓觀看者在觀看過程中,可以對生與死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梢哉f,小說的推進速度是非常快的,且情節密度也是很大的。作者采用了雙重視角的敘事方式,按照時間的推進順序將主人公短暫但并不平凡的一生完整地敘述出來。所謂的雙重視角所指的是小說中的敘述者以及在作品兩種不同形式的敘事視角。其中人物敘事視角也深度展示出人物內心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全面反映出人物的內心所想,并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下,在全知視角中表達著作者的心聲。同時,作者還采用人物敘事視角互相轉化的結構形式,在讀者觀看小說中,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深入了解小說的意義。[2]小說中本杰明隨著自己的父親在參加舞會時,認識了希爾迪加,并與她一見鐘情,兩人開始了一段水深火熱的愛戀。他的父親曾經問他,認為什么東西最有價值的,最值得關注的?本杰明說是Love,他的父親卻聽成為Lug。其實這個年齡階段的父親,以及成熟的本杰明。在時間的推移下,本杰明所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在希爾迪加慢慢老去時,而本杰明卻越來越年輕時,他便對希爾迪加失去了興趣,便開始尋找新的年輕女孩。其實,在年輕時,都會認為愛情至上,在一旦成熟起來之后,便認為愛情并未有那么重要,也失去了對愛情的興趣。
三、 故事情節以及語言展現
我們將菲茨杰拉德的年齡共分為兩個階段,同樣是人生發展的主要兩個階段,采用很奇妙的故事情節,在將這兩個情節錯置到同個層面之上,這兩個情節在這個平面上產生了交點,其實也就將現實中的矛盾和人們內心所追求的東西真正展現出來,這一點也引發出讀者深入的思考。與文字不同,觀看者更加注重電影的情節內容是否豐富,以具體的和直接的視聽元素,進一步表達出自身的觀點。其實電影語言也是電影展開傳達思想和進行敘事的主要手段,在影片中的對話或者獨白這也是電影語言中比較突出的地方,在這部電影中,語言突出的地方在于影片中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話語,貫穿于整個影片的始終,也成為了感情發展和敘事結構的主要線索。[3]在影片之中,采用獨白和對話相結合的形式,形象地描繪出本杰明的一生,這樣使整部影片的情節發展按照觀看者的思維進行,防止出現情節蒼白的情況,不但震撼了觀眾的心靈,也給觀眾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間。同時,在這部影片中,影片的音樂和畫面色彩都有著很強烈的特征,在回憶中,很多鏡頭都是呈現出淡黃色調,給人以一種老照片的效果,這種顏色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在本杰明父親去世和母親去世時候,影片中呈現出的畫面再加上很歡快的曲調,并未讓人感覺到死亡應該是悲傷的,反而卻感覺是一種解脫。在年老的黛西抱著嬰兒時的本杰明去世時,這樣的畫面給人一種一位母親正在哄著新生嬰兒睡覺,這樣的畫面也沖淡了死亡應有悲傷氣氛,這樣的畫面也在告訴人們應該積極面對生活和面對生命,使自身的生命更加有價值有意義。另外,在影片中,很多柔和的音樂,都間接的體現出人物內心的坦然。其實,這樣的畫面也是告訴人們,死亡是我們必須要面臨的事情,在我們還沒有面臨死亡之前,都應該積極過好每一天,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而在《本杰明·巴頓奇事》這部小說中,很多觀點都非常新穎,作者簡潔易懂的語言,也在告訴人們生活本應該就是簡簡單單的。在對比電影版的《本杰明·巴頓奇事》和小說版的《本杰明·巴頓奇事》,我們可以知道,小說與電影的敘事模式和敘事切入點是不同的,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可能所體現的東西是不同的,所重點表達的部分也不一樣,尤其是電影,需要為人們創造出一場視覺盛宴,因此,在改編小說中,首先要考慮到是否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4]
結語
總而言之,每一部小說在被改編成電影時,都可以當作對小說內容的重新創作。其實,小說與電影所體現的魅力是不同的,其兩者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應該在原有的層次上不斷創新,根據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其各自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孫燁,陳可培.中西方古代生死觀之比較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J].長春大學學報,2009(5):67-69.
[2]鐘勇.電影細節的審美功能與解讀[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4):51-53.
[3]J·希利斯·米勒,陳永國.現代性、后現代性與新技術制度[J].文藝研究,2000(5):69-70.
[4]屈育德.傳奇性與民間傳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