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21世紀的世界各地,遍布著形形色色的許愿池、許愿樹和許愿箱,供人們祈禱以達成某個愿望,人們也總是通過布施來祈望心愿得成。這些布施最主要的莫過于拋灑錢幣。
最初的許愿池從何而來呢?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所有主要的人類文明都在水源附近發展。在古代,很多地區水資源缺乏,要找到可飲用的水源并非易事。因此,人們為了保護干凈水源免受污染,會在一旁筑起保護設施,“井水”和“噴泉”就這樣出現了。
許多古老文化和宗教明確指出干凈的水有魔力,能凈化不潔,認為那些有清水的地區是神的恩賜。古羅馬時期,凱爾特和日耳曼這兩個起源相近的民族,認為井水和噴泉有著神秘的力量,由神靈守護,而這些神靈就住在水中。凡是想要祈求神靈的祝福,就得有所付出。于是,人們會在井水或者噴泉處拋下一枚硬幣,許下一個祈愿。
公元2世紀,古羅馬作家普林尼明確記載:“數個分開的泉眼……匯成一池廣闊的池水。這些干凈的水里,你可以看到池底閃閃發光的鵝卵石,還有人們投入的硬幣……”由此可見,公元2世紀前,向水中投硬幣許愿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及傳播,“投硬幣”不再局限于井水或噴泉。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貿易和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往井水、泉水或者許愿池扔硬幣迅速成為了全世界游客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在英國諾森伯林郡,司管井水和泉水的女神是冠文綈娜。冠文綈娜噴泉中,有著一萬六千多枚不同時代的羅馬帝國硬幣。
最著名的意大利特萊維噴泉許愿池見證了這項舉動的演繹過程。公元前19年,特萊維噴泉就是古羅馬人將貞女泉引進羅馬城水道的終點;15世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噴泉主體部位的大理石海神像栩栩如生;1629年,教皇urban八世要求翻修,但因其去世被擱淺;1732年,重新修建工作正式開始,歷時三十年,建成象征羅馬之一的最后一件巴洛克風格的杰作。
最初,向特萊維許愿池投硬幣是為了保證身體的健康,后來演變成各種各樣的祈禱目的。1954年電影《羅馬之戀》的播出,把向許愿池拋硬幣許愿的行為推向了頂峰。電影名字的意思是,如果你丟兩枚硬幣進去,你會和一位羅馬人相愛;如果丟進去三枚,你將會和他(她)結婚。至今,每天在這里拋硬幣許愿的人數以萬計,有近三千歐元的硬幣被扔進噴泉中。當然,這些硬幣會及時得到處理,由羅馬天主教慈善組織博愛會拿去做慈善事業。
世代更替,“拋硬幣許愿”的行為后來又有了新的演變。
在拋入物種類方面,早期是往井水或泉水中拋硬幣,后期逐漸開始向里面扔紐扣、別針、衣服和布料,人們認為,衣服攜帶了疾病而水有治愈的力量。這一觀點在18世紀仍然非常流行。牛津的“貓圖鷹”之井里面扔的就是衣服的碎片。
在拋入對象方面,人們不再依賴于專門的井水和噴泉,而認為只要是有干凈水的地方,都可以撒硬幣或物件許愿。在倫敦和巴黎的一些沒有名氣的噴泉中,人們同樣可以看到池子里面的硬幣。一些國家的城市有意在廣場上建造噴泉,路過的行人也會駐足,把硬幣投入水中后許愿,希望能心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