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驍飛
人際溝通心理學家雷登·博格斯曾在課堂上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對學生一口氣說了10個詞匯,這些詞匯包括“深夜”“442”“投籃”“啤酒”“夢想”等,然后要求學生在一分鐘內寫下自己聽到的詞匯。實驗結果表明:一、幾乎沒有人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寫對所有的詞匯;二、大多數人只能寫出第一個詞和最后一個詞,或者第一個詞和最后一個詞被寫出來的幾率最高;三、“442”被不少人寫成“422”,但是足球迷們都寫對了;四、有人會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信息,改變詞匯,比如,把“投籃”寫成“籃球賽”。
后來,雷登·博格斯又做了一個實驗。他一口氣說出了20個單詞,同樣要求學生在一分鐘內寫下自己聽到的詞匯。結果發現,學生寫對的詞匯量并不會因為聽到的詞匯量增加也隨之增加,有人的正確率甚至下降了。
據此實驗,雷登·博格斯為我們總結了一些重要的話語組織規則:
第一,話語能短則短,言簡意賅,不要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因為沒有人能記住你講話的全部內容。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短時間內,不要說太多內容。在交談中,每個人的接收量都是有限的。千萬不要以為你說得越多,對方能聽進去的就越多,有時候情形甚至會完全相反。
第二,心理學研究表明,材料的首尾,是我們容易記住,不容易被人們遺忘的,而中間部分則常常識記較難,也很容易遺忘。所以,當我們談話時,一定要把重點內容放在開頭和結尾。千萬不要前面說個長長的引言,等到對方的注意力被分散后,再講述重點,到最后又來一堆冠冕堂皇、無甚意義的客套話結尾。
第三,我們談話的內容盡量要考慮談話對象的興趣點和理解能力。足球迷們為何能寫出“442”?因為這是足球的一個專業術語,是指一種比賽的陣型。談話中,你說的話別人不能理解或者不感興趣,他豈能入耳入心?最終只能是雞同鴨講罷了。
第四,在談話時,我們重復某些關鍵詞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容易混淆、誤解的重要內容,更不能一帶而過。正如上述實驗中的“投籃”,就很容易被聽者無意中加工成“籃球賽”之類的其他信息,而重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情況。為了避免聽者厭倦,我們還可以在最后總結時重復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