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子
2016年5月,素有“中學生諾貝爾獎”之稱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在美國鳳凰城落下帷幕。中國有37名學生攜30個項目參加了競賽,這些學有余力的天才少年,盡管知識結構和年齡都有限,卻試圖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改造這個世界。
心懷創客夢的滑板少年
廈門六中的蔡煒楨和顏明,一個高二,一個高三,憑借自己打造的遙控滑板獲得了這次大賽的機械工程類項目三等獎。
蔡煒楨從小受開維修店的父親影響,喜歡重組一些小電器。在看過動畫片《名偵探柯南》后,蔡煒楨愛上了里面的滑板車。上高中后,他認識了同是滑板愛好者的同學顏明。一起玩滑板時,他們覺得普通的滑板滑起來太累,于是把自己的滑板裝上電機,打造成了電動滑板。但是,加了電機的滑板速度飆升,有時剎不住,非常危險。于是,他們決定再裝一個剎車。有了電機和剎車,他們又想能不能把滑板做得更美觀一點……
就這樣,為了做一個自己想要的滑板,他們一共做了六代產品,經歷大小失敗三十多次。最終,才做出了一個成熟的產品:電機內置在由加拿大楓木和碳纖維打造的板身內,剎車裝置則創造性地裝在了輪子里。除了通過藍牙遙控剎車和驅動之外,板身上也有剎車踏板,踩一下就可以剎車了。另外,他們還在板身上加了LED燈,酷炫指數直線上升。
蔡煒楨和顏明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為自己設計制作的滑板申請了兩項專利,如果有足夠的資金,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創業項目。
開發音頻轉換應用的個性女孩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宋翊蔚很有個性,她開發了一款看上去很簡單的安卓應用:你對著手機說話,應用把聲音錄下來之后,可以自動轉化聲音的頻率,讓一些高頻失聰患者不戴助聽器就能聽到聲音。她的研究獲得了美國聲學學會頒發的榮譽獎。
宋翊蔚的爺爺是失聰患者,常年戴著助聽器和別人溝通。因為戴著助聽器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所以宋翊蔚希望研究出一款能取代助聽器的產品,讓失聰患者在不戴助聽器的情況下,聽力也能有所改善。
宋翊蔚經過研究發現,高頻失聰患者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聽不到某一個特定頻率(頻率太高)的聲音,通過技術手段,能把這個特定的頻率聲音轉化成失聰患者能聽到的聲音。
市面上有現成的軟件,但主要應用在電腦平臺上,宋翊蔚想把這種軟件轉移到手機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她把這款軟件做成了手機APP,并且把助聽器上的基頻下移原理應用到了手機上:0~8000赫茲的聲音,通過APP可轉化為0~4000赫茲。這樣,高頻失聰患者就可以聽清楚聲音了。
現在,宋翊蔚已經拿到了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不過,她正計劃把這個APP繼續完善下去,包括推出實時的聲音轉換功能。
研制智能眼鏡的準“哥大”新生
18歲的王子川已經是個“老”科技迷了,他一直對智能眼鏡很感興趣。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眼鏡是2012年4月發布的Google Glass——一款“拓展現實”的眼鏡,而王子川的智能眼鏡是基于Window平臺打造的“圖像識別和手勢跟蹤的透射式智能眼鏡”,是一種增強現實的(AR)眼鏡。
在王子川看來,Google Glass是用聲音再加上觸摸板來實現操控的,這樣其實很不方便。所以,王子川采用了深度相機的解決方案,利用灰度圖把手從照片中過濾出來,從而實現用手勢操控的效果。而且,他還做了一個應用,可以基于自然特征跟蹤照片,往場景里疊加三維圖像。比如透過眼鏡,人們可以在一張簡單的森林圖片上看到一只疊加的三維老虎。
雖然王子川這次沒能獲獎,但他已經拿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是該校的一名準新生了。
其他參賽少年的經歷也很精彩:“用數學原理分析拋硬幣奧秘”的廣州實驗中學學生黎世倫,早在初中時就拿了兩個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來自成都的中學生楊鈞,開發了一種算法自動教會人們折紙;還有開發了一門網頁編程語言的少年劉巴喬……他們都有著超出同齡人的不凡表現,但也都付出了超出同齡人的努力。盡管他們的人生還有無限的可能性,但可以預見的是,他們有著各有不同但又精彩無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