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靜靜的夜晚,在一間掛著厚厚窗簾的室內,一張工作臺前,一個瘦削的老人,耳朵上帶著聽診器,右手拿著一把雕刻刀,左手扶著一件凡人肉眼看不見的作品,在高倍放大鏡下聚精會神地雕刻著……這是我想象出來的英國著名的微雕大師格雷厄姆·肖特工作場景的畫面,也是很多報道中反映出來的格雷厄姆的工作環境。
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格雷厄姆雕刻出了一件又一件的驚世之作:
2016年4月21日,他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90歲生日禮物:一枚刻有女王頭像、鑲嵌在針眼里的小金粒。
他雕刻在一把剃須刀刀刃上的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而這把剃須刀的刀刃只有1%毫米寬。這件雕刻已經被一位收藏家以50000歐元的天價收藏。
為了應對之前雕刻1英寸作品的印度藝術家的挑戰,他雕刻出了一幅1毫米的印度教女神杜爾迦的畫像。
花了40年時間,他將主禱文雕刻在一根釘子頭上。
…………
作為微雕大師,人的肉眼通??床灰姼窭锥蚰返淖髌罚柙陲@微鏡下才能得以欣賞。
格雷厄姆能雕刻出如此多的驚世之作,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接受德國國家電視臺專訪時,格雷厄姆道出了自己成功的秘訣:在心跳之間完成雕刻!
為了創作出更精致的作品,格雷厄姆的工作環境必須保證絕對的安靜,即使是很小的聲音也會產生震動,干擾他的雕刻。為了保證雕刻的精準性,他把自己的手臂綁在特定的支架上,只有手指可以活動;他的手機一向處于關機狀態;為避免街道上交通工具經過帶來的震動,他大多數時候選擇在半夜開工,徹夜工作到清晨五六點……
但是,就在他盡可能減少干擾時,有一種震動卻是格雷厄姆無法避免的——他自己的心跳。但與此同時,他也找到了一項機智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格雷厄姆在自己胸口放了一個聽診器,通過耳旁的聽筒敏銳捕捉自己的心跳。他常常會拿著雕刻工具,靜止不動長達20分鐘,直到自己的心跳達到最低心率,然后仔細地聽著心跳聲,在心跳與心跳之間進行雕刻——他只在自己最平靜的狀態下才工作。即使這樣,格雷厄姆依舊對自己感到不滿意,為了保持自己的低心率,現在已經七十多歲的他仍然堅持每天游泳3小時,而且在工作日,他從不喝咖啡。
年齡的增加給格雷厄姆帶來了不少麻煩,他不得不服用鉀、鎂和β-受體阻滯劑藥,使他的心率降到每分鐘20下。同時,為了讓眼睛保持最佳狀態以及眼部肌肉不變形,他每隔幾個星期都會注射肉毒桿菌。
當然,格雷厄姆也有受挫的時候。如他曾經忘記在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小禮品上刻上字母“I”,直到全部雕刻完成之后他才發現這個錯誤,別無他選,他只能重新來過。還有不止一次,他在移動顯微鏡的時候,把已經完成的作品打碎。但是,這些失誤與他的成就相比,不值一提。真正重要的是,格雷厄姆現在又在尋找下一件能夠展現自己微雕能力的作品,他的設想有很多,如將名人的名字和語錄雕刻在鋼筆尖、針頭、子彈殼、懷表的中心點,甚至是回形針的尖頭等。格雷厄姆追求在越來越小的作品上完成雕刻,不僅提高了整件作品的難度,更實現了沒有人能超越他的目標。
格雷厄姆配得上大師的稱號,也配得上擁有如此多的驚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