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 馮澤玉
【摘要】特崗教師為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師資力量,整體改善了農村的教學質量。但由于“特崗計劃”本身的局限性和實施過程中的偏差導致特崗教師出現了一些現實困境,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重視并竭力解決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完善“特崗計劃”。
【關鍵詞】特崗教師;現實困境;對策
為緩解農村師資力量不足、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等問題,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等部門下發《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聯合啟動實施“特崗計劃”。在中央和各個實施省份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走向中西部地區,為農村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然而,“特崗計劃”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般,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某些問題,尤其是特崗教師的生存境況讓人擔憂,國家和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并積極予以解決,這樣才能讓“特崗計劃”更好地為農村服務。
一、特崗教師的現實困境
1、客觀環境相對惡劣
特崗教師工作地點是大多是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的山區或者農村,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實施下,雖然不會出現吃不飽飯的現象,但是要對“特崗計劃”投入一定的資金是比較困難的。2006年下發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特設崗位教師在聘任期間,執行國家統一的工資制度和標準;其他津貼補貼由各地根據當地同等條件公辦教師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補助水平綜合確定。”由此通知可看出,地方政府也需要補貼特崗教師一部分。但是部分貧困縣基礎條件差,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補貼教師,迫于無奈只能拖欠教師工資。
2、地方政府執行不到位
部分政府擅自將這筆專項資金私自挪用作其他用途,導致特崗教師的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給特崗教師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招聘特崗教師的過程中,有關部門一味地只追求高學歷和多證書,較少注重對專業素質的考察,在教師的引進關口把關不嚴;在特崗教師的分配中,個別縣不按照規定中的“側重初中、兼顧小學”原則,將高學歷的人才截留到縣城的學校,未分配到農村地區的初中任教;更有甚者分配到農村地區卻通過特殊關系調回縣城中工作,或者只把工作關系留在農村學校,這些行為都有悖于“特崗計劃”的根本目的和服務宗旨。
3、特崗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特崗教師隊伍的人才來源是比較廣泛的,主要以應屆畢業生為主。但無論是什么學科的畢業生,只要取得了教師資格證都可以報考,這給教師的專業能力帶來了挑戰。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雖然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教學經驗相對比較匱乏,特別是非師范類的畢業生,更是對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知識領悟不夠透徹。部分畢業生選擇特崗教師只是迫于就業壓力,將其作為日后工作的一個跳板,并不是真正想要投身于中西部地區,加之初到農村地區的不適應、心理落差比較大,這些錯誤的理念和想法都會制約自身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4、實際教學困難度較大
由于部分崗位沒有專業要求,這使得特崗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極易出現“教非所學”的現象,不論后期培訓或者學習如何,科班出身的教師水平仍要高于非科班教師。部分學校鑒于教師數量不足,通常會讓教師身兼數科,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當前的中西部地區大多是比較落后的地區,教育基礎設施比較短缺,先進的教學理念無法滲透,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尤其是特崗教師在大學中接受的是現代的教育理念,但這些地區家長和學生更傾向于原有的、陳舊的教學理念和觀點,這無形中給教學工作帶來巨大難題。
二、特崗教師困境破解對策
1、增強投資與監督力度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變化,特崗教師的基本工資也越來越高,但有些貧困山區連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都保障不了,更不用說有資金來補貼特崗教師了。所以國家應該繼續增加對特崗教師的資助力度,但這并不是說要對所有貧困區都增加扶持力度,而應在實地考察、綜合評估之后再進行相應地增投,將資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山區和學校。綜合比較其他國家來看,我國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是比較高的,對于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長,但是地方政府是否及時將這筆資金發放到特崗教師手中,這就不得而知了。中央的政策無法落實到基層中,主要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監督人員如何設置、具體監督細則應該如何制定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國家可以考慮在當地設置監督小組,小組成員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擔任,而后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監督政策和細則,同時在此過程中也應聽取特崗教師的意見,盡可能滿足其合理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師權益和政策的落實。
2、適當調整農村學校布局
2004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兩基”鞏固提高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對于地處偏僻的教學點應予以保留,以避免因就學路程較遠造成小學生失學、輟學。”根據相關統計,偏遠山區的部分學校仍有保留,但學生人數有所下降。特崗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下執教,且不說物質條件如何,單從資源投資和利用來看是不相符的。學校雖然保留住了,但是教師資源從哪里來?單憑政策招聘特崗教師執教是不夠的,有些特崗教師也許從未到過學校,只是委托當地的代教授課。所以國家是否可以繼續考慮將這些偏遠山區的學校合并于就近的地區,同時也要解決移民問題。
3、嚴格把控特崗教師選拔
相關部門在進行招聘時必須對畢業生素質進行綜合考察,選出真正符合要求的人才投身于中西部建設。對應屆畢業生而言,一方面學校可以與部分中西部地區的學校合作,推免有意向的、符合要求的優秀畢業生到農村學校執教,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在畢業之際為學生開設輔導班,邀請專家學者和其他特崗教師講授相關知識、傳授親身經驗,讓畢業生提前了解特崗教師。對往屆畢業生而言,在選撥過程中應更加注重考察其思想品德。大多數往屆畢業生考取特崗教師可能只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將這三年作為緩沖期。所以在對往屆畢業生進行考核時,除了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注重考察其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程度、對農村地區的了解程度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有關部門在選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執行,其最終目是為了選出合適的畢業生,讓其更好地為中西部地區服務,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優質的教學質量傳入貧困地區。
4、完善特崗教師培訓制度
學校在制定培訓方案和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必須狠下功夫,努力做到“想教師所想,及教師所及”。首先,崗前培訓不僅要加強對專業知識的鞏固更新,更應引導新手教師增強對農村環境、農村文化的了解程度,學校可組織教師深入村鎮地區和學生家庭進行多方面的考察,了解該地區的優勢和劣勢所在;同時也要加強校本培訓,多組織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讓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教育手段更加科學化、本土化。其次,教師上崗后的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很多教學方法和策略必須通過不斷地運用和實踐才能更符合實際需要,特崗教師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切勿只是紙上談兵。學校不僅要為新手教師指派優秀的指導教師,為新教師提供咨詢與溝通的機會與平臺;更要多給新手教師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給予特崗教師應有的待遇,切勿因特崗教師的特殊性而忽視對其培養。最后,學校相關部門在組織培訓時,應注重專業知識與道德品質的共同發展,實行兩手抓原則,不斷促進特崗教師的全面發展。
5、提高特崗教師幸福額度
特崗教師剛進入特崗地區任教時,難免會出現對環境不適應等一系列問題,首先政府部門要改善教師的住宿、飲食、醫療等各方面環境,保障特崗教師的基本生活,為特崗教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各級領導還要更多地關心特崗教師,盡一切可能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培養其對學校和地方的認同感。其次學校要酌情安排新手教師的教學任務,學校要根據這些教師的專業素養安排與其專業一致或者相近的課程,對于跨學科教學的教師要給予其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培訓時間,使其更好適應教學工作。再次學校要妥善處理好特崗教師的婚戀問題,讓良好的家庭關系促進教學工作的進行。各級教育部門在分配工作時盡量將夫妻雙方或者戀人分配至同一所學校或相鄰學校;對于未婚教師,學校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組織活動促進教師的了解與交流,擴大教師的交際范圍。最后,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設置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咨詢中心關注特崗教師的心理動態,同時學校也要幫助服務期滿后的教師規劃日后的職業生涯,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特崗教師”面臨著客觀環境相對惡劣、地方政府執行不到位、實際教學困難度較大等現實困境,國家、地方政府和學校應高度重視“特崗計劃”的實施情況和特崗教師的生存現狀,合力保障“特崗計劃”的順利進行和特崗教師的權益,讓這項計劃真正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財政部, 人事部, 中央編辦. 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 2006,12:29-31.
[2]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兩基”鞏固提高工作的意見[Z]. 2004,2.
[3] 王安全, 劉 飛. 特崗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3,31:37-40.
[4] 楊廷樹, 楊穎秀. 西部農村學校特崗教師現狀調查與思考——基于貴州省Z中學的個案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23:6-718.
[5] 陸岸岸. 農村特崗教師的困境探析[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1,03:31-350.
[6] 尚倬森, 趙小云, 薛桂英. 我國農村特崗教師的發展困境及其應對[J].蚌埠學院學報, 2015,03:142-145.
[7] 張濟洲. 農村“特崗教師”政策實施:問題與對策[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07:26-28.
[8] 孫 穎, 陶玉婷. 特崗計劃的現實困境與破解思路[J]. 中國教育學刊, 2012,07:14-16.
[9] 安雪慧, 丁維莉. “特崗教師計劃”政策效果分析[J]. 中國教育學刊, 2014,11:1-6.
[10] 孫德芳, 林正范. 農村教師的生存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J]. 教師教育研究, 2014,06:40-46.
【作者簡介】
張文博(1992—),女,山西晉中人,重慶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馮澤玉(1993—),女,山西晉城人,重慶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