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濤
【摘要】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時隔五年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安倍兩次上臺執政,一直都標榜其擁有“務實”與“現實”的政治立場。本文意圖探究安政治立場的實質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這種政治立場的指導下對華關系的影響。
【關鍵詞】安倍晉三;政治立場;對華政策
安倍晉三出生于日本的世襲政治家族,其外祖父是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其外叔公為前首相佐藤榮作,其父親是前外交大臣安倍晉太郎,這一切使得安倍確立了特殊的政治優勢。安倍能夠兩次登上首相之位,與其“血統的純正”有著重大關系。
安倍分別于2006年9月和2012年12月上臺執政。第一次的執政時間較短,其間內閣丑聞不斷,于2007年9月宣布辭職。第二次上臺則一直延續至今。日本前外交官三宅邦彥認為安倍是“最務實與最現實的政治家”。這也成為安倍不斷標榜自己的政治立場的代名詞。
一、安倍的政治立場的實質
不能從字面理解安倍的標榜的“務實”和“現實”,其實質是內政上右傾化,外交方面國家利益至上的傾向。安倍一直都主張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憲法,擴大軍備,修改歷史教科書可以說絲毫沒有務實的影子;而在國際上與美協調,對華強硬,倒是現實,但更多的是國家利益觀念至上的體現。安倍的一系列政策中最能反映其政治立場實質的方針就是修改“和平憲法”。
兩次上臺一直著手憲法的修改事業,并且在修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安倍意圖通修憲過這一方式,從而“擺脫戰后體制”,實現“重振日本”的目標。但是無疑將會使日本的國家發展道路充滿變數,也將破壞日本二戰以來逐步建立并發展起來的立憲民主政體。憲法的修改并不能給日本帶來所謂的安全和“正常化”,只會給日本國民和周邊國家帶來更多的不安。這可不是務實的措施。
二、安倍政治立場形成的原因分析
安倍的政治立場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外祖父岸信介和父親安倍晉太郎對安倍的政治立場影響甚大。安倍從小就崇拜曾經作為日本首相的外祖父岸信介。岸信介執政時期,曾提出“強國”的主張,并對內積極謀求修改憲法,對外主張對華強硬。其父親安倍晉太郎作為外交大臣時在國際政治上的諸多表現始終都把國家的利益優先地位。當時安倍晉三作為其父親的第一秘書,在協助父親處理外交事務的同時,也必然受到父親的外交觀念的深刻影響。
其次周邊智囊團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對安倍的政治立場影響頗大的是中川秀直和中川昭一。中川秀直因為仕途中受到安倍晉太郎的恩惠,于是承擔起了引導安倍的責任。中川昭一則在安保、改憲、歷史認識的問題上,對安倍影響頗多,二者曾多次合作。在安倍的身邊還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是日本保守主義的著名代表。這些人包括伊藤哲夫、中西輝政、西岡力、島田洋一、八木秀次、岡崎久彥等,前五人在日本被稱做“保守論壇的五政客”。五人基本都不承認侵略歷史,還經常鼓吹要恢復日本的“輝煌”。至于岡崎久彥,擅長外交和情報,曾在外務省任職,退休后設立了岡崎研究所,通過寫作和言論對日本外交政策提出意見,他的保守思想中既有強烈的國家利益意識,又注重戰后日本傳統國際政治和外交政策。安倍的許多方針政策也都受到了這群人的影響。
最后日本國內政治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內閣就不斷發表歪曲歷史,否認侵略的言論,主張修改憲法,擴大軍備的言論更是屢見不先。1995年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發表講話,對日本的侵略歷史表示道歉。可是該談話在日本政界的影響力實在太小,甚至很多政客不承認這一對戰爭的反省表態。小泉純一郎執政時期,積極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否認侵略歷史。安倍作為小泉內閣的骨干力量,關鍵時刻都在為小泉的政策搖旗吶喊。當小泉在參拜靖國神社受到指責時,安倍更是第一個站出來替小泉辯解。安倍的競選綱領中表示要承續小泉的政策。在這樣的一種政治環境中,安倍逐漸走向了首相之位。毫無疑問他的政治立場的形成與日本政治大環境有緊密關系。
三、安倍的對華政策概要及中日關系的走向
當代國際關系中,國家利益是國家一切外交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國都十分重視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優先”是安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也是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一種政治理念。安倍的執政過程中始終貫徹著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在外交中根據現實需要采取相應的方針政策。
安倍的對華政策最大程度的體現了他國家利益至上的立場。安倍第一次執政期間,之前的小泉內閣的一系列措施造成了日本與亞洲各國關系的緊張,日本在亞洲日漸孤立。面對這樣的現實,安倍果斷選擇訪問中國,修復破損的中日關系,試圖通過中國的影響力來維護日本在亞洲的地位。但是安倍第二次上臺之前,亞洲地區的實力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國崛起,2010年中國的經濟超過日本,預計將來有可能達到日本經濟規模大的3倍,讓日本越來越感到不安。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后持續發酵,中日關系降到了歷史以來的最低點。安倍在沉寂許久后再次上臺,主張對華“強硬”,不斷利用釣魚島在中日關系上制造問題。在中國的南海地區,安倍也積極串聯,試圖構筑對華包圍圈。
安倍二次上臺以后對華政策一直明顯的透露出“遏制”的意圖。可是中國的崛起是不會因為外在的“遏制”而停止。利用釣魚島的爭端,否認侵華歷史,介入中國南海,只會增加地區局勢的緊張,甚至進一步升級事態。雖然中日首腦曾在2014年11月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上的會談,并達成緩和局勢的“四點共識”,內容包括雙方同意在對話的基礎上防止局勢,并建立危機管控機制等。但是如果安倍始終不拿出誠意,中日關系很難實質性的緩和。
四、總結
安倍的“務實”和“現實”的政治立場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在安倍執政期間內日本將會繼續實行右傾化的方針政策,對華政策也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1] 李大光, 等. 一門三首相——安倍晉三家族與日本世襲政治[M]. 臺海出版社, 2013,6:194,184,145-146,194.
[2] 花井義, 等. 戦後日本を築いた宰相たち[J]. 文藝春秋, 1996,7,119.
[3] 王 柯, 王新志. 安倍晉三傳[M].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7,8,56-5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