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蘭州是我國的西北重鎮,近年來西北地區的研究者所重視研究蘭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貢獻。本文是我學術論文《抗戰時期蘭州毛紡織工業的發展研究》中的研究綜述。它從民國時期的學者對紡織學的研究的著作開始,囊括了中國紡織史方面的許多著作與論文以及和本文主旨相關的論文是我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抗日戰爭;紡織史;毛紡織工業;論文
人類自從進入文明時代后,用于遮掩身體的衣裝便成為了生活必需品。中國的紡織歷史可以說漫長而繁盛。早在《尚書·禹貢》中便多次提及在大禹統治時期,周邊的多數部族都向禹進貢紡織品或紡織品所用的材料??梢娫谀莻€時期,紡織品便是人類社會中極重要的產品。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紡織業更是中國小農經濟的支柱之一,男耕女織是對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最準確的描述。在近代中國,紡織業是民族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代工業機器化大生產的模式傳入中國,紡織業這一古老的行業也面臨著近代化的沖擊而走向了變革的道路,并成為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中發展最早、最快的工業之一,更在我國近代工業部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對中國紡織業發展史研究的學術著作
最先對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研究的書籍是著名經濟學家方顯廷的代表作品《中國之棉紡織業》。這是一部關于中國棉紡織行業全面調查和研究的重要作品。全書共有八章,全面論述了中國棉紡業歷史與現狀。特別是書后附有大量的統計表格,對了解中國棉紡織業歷史及其發展有著重要參考價值。此外,另一位經濟史學家嚴中平的代表作品《中國棉紡織史稿》也是研究近代紡織工業史的著作,真本書于1942年發表出版。1966年,日本學者依田喜家將此書翻譯為日文,并將書名定為《中國近代產業發展史》?!吨袊藜徔検犯濉肥菄乐衅窖芯恐袊Y本主義發展史的第一部著作,內容敘述1289至1937年間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史,其中特別對1840至1937年間的發展史著重分析。該書通過對棉紡織發展史的研究來闡述中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作者在書中使用了豐富的史料來分析中國工業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發展的條件和狀況。從而認為在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難以順利進行。該書在宏觀上對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史特別是近代以來的紡織業發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其通史意義顯著。這兩部作品都是建國前的作品,其作品也反映當時的學者對近代紡織業發展的看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對近代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史的論著逐漸增多。1984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該書便詳盡地將紡織纖維利用的變遷,紡織印染工藝技術的原理發展,紡織品的類型及其特征,相關的生產、教育、科研、學術機構等情況一一介紹。同時該書還將國外紡織業學術發展的狀況也有附錄。《中國近代紡織史(上卷)》編委會于1997年出版的圖書《中國近代紡織史(上卷)》在書中詳細的介紹鴉片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不同階段社會與經濟的表現,在這一時期紡織原料、技術裝備與產品,各地紡織業分布及演變,各個代表人物在各方面的表現。該書的一大特點便是將史料穿插入這些文章之中,使該書論據充實,令人信服。這些著作都有著紡織業通史的性質,它們從宏觀角度下認真分析了近代我國紡織業的總體狀況,從技術的角度為此類研究提供了基礎的理論和發展的概述。為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能力和認識水平開創了先河。這些研究對本文中挖掘抗戰時期蘭州毛紡織業的發展與其背后的社會、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提供了詳實的史料,也從認識上給了本文莫大的啟迪。
二、關于近代紡織業發展史的學術論文
2014年華東師大的人文學院趙晉的博士論文《落日余暉:新中國初期的私營工商業(1949—1954)——以上海劉鴻生家族章華毛絨紡織公司為個案的考察》將上海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劉鴻生以及其家族的核心企業——章華毛紡公司作為研究的中心,具體的考察其命運的興衰起伏。劉鴻生是中國民族資本的代表人物,同時他們也有著相同的性格,即為外國資本服務來起家,從買辦開始創業。中國資本在那一時期所經歷的一系列曲折與苦難革命、戰亂、軍閥混戰等等,這些企業不得不在混亂中艱難的生存著。而創辦較晚的章華毛紡公司,也在抗戰中顛沛流離。這是一篇以毛紡織業為考察的對象而引出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建國后的命運的一篇學術論文。東華大學的趙軍2014年的博士畢業論文《近代山西機器紡織業發展的考察——以西北實業公司紡織工業為中心》本文重點說明了山西的工業發展在近代中國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許多從其中的一方面來論述近代紡織業的論文也很具有參考意義。東北師范大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張靚在2004年的畢業論文《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從大的方面論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劉萍在《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紡織運動的考察》一文中對抗戰中期,從生產度荒中發展起來的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紡織運動(簡稱婦紡運動)進行了研究。廈門大學歷史系吳靜、鄭劍順在《技術引進與企業發展——抗戰前章華毛絨紡織公司的個案研究》一文中提出技術創新對工業企業的巨大影響來分析近代章華毛絨紡織公司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南京大學歷史系馬俊亞《工業化與土布業:江蘇近代農家經濟結構的地區性演變》對江蘇不同地區的農家經濟在19世紀末期現代工業興起后產生了極不相同的影響。以及其對傳統的自然經濟解構理論及西方學者的農家經濟理論與區域發展模式構成的挑戰。
三、對甘肅近代毛紡工業發展研究的學術論文
關于對近代甘肅毛紡織業研究的學術論文也有許多:夏陽在社會科學上發表的《甘肅毛紡織業史略》就甘肅的毛紡織發展的概況簡述了下來。內蒙古大學白維軍《蘭州織呢局的成敗探析及啟示》通過探討蘭州織呢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成與敗”來看蘭州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機器毛紡織業的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橫向對比同一時期內其它成功的企業來總結蘭州織呢局的經驗教訓。林隆《中國第一個機器毛紡織廠的歷史沿革》詳細的論述了蘭州織呢局作為中國第一家機器毛紡織廠的興衰與經驗教訓。魏麗英《左宗棠與甘肅近代機器工業的開端》以左宗棠在陜甘總督任上與部將賴長共同努力下,擬辦了蘭州制造局、甘肅制呢總局和甘肅機器采金的等近代機器工業,是甘肅近代機器工業的發源。余曉的《左宗棠與蘭州機器織呢局》也簡要的敘述了左宗棠與甘肅毛紡織業的關系。
四、對近代中國西北地區羊毛業研究的學術論文
對西北地區羊毛在中國近代社會作用研究的論文對本文也很有補充,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譚剛《抗戰時期西北皮毛貿易與大后方經濟變動》以西北皮毛內銷數量的增加來推動了大后方毛紡織業的發展來說明戰時西北皮毛業的內向化,一定程度上為戰時大后方經濟的發展積累了新的動力。毛光遠《國民政府戰時經濟統制政策在甘肅民族地區推行績效考評——以甘肅省貿易公司代復興商業西北分公司統購夏河地區羊毛為例》強調了戰時民營貿易開展困難的情況下,國家統制政策助推夏河滯存羊毛走向了國內外市場,同時為了改進羊毛品質所推行的畜牧改良活動則促使該區畜牧業生產步入了近代化歷程。西北師范大學李曉英和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王正儒合著的《近代甘寧青羊毛業述論》將西北的甘寧青地區出產著大量的羊毛由于國內的生產水平落后與國際市場的需求而使得其大量出口來論述西北羊毛出口的種種前因后果。李曉英在《雙重因素制約下的羊毛貿易(1894—1937年)——以甘寧青為中心的考察》中提出羊毛出口在近代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國羊毛出口量在總體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這其中又多次出現起伏。以往史學界多從帝國主義國家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這一角度來探討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進而認為帝國主義國家對原料需求的變化直接決定著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興衰。如果以近代羊毛貿易為中心,以甘寧青地區為切入點,考察羊毛貿易發展過程的影響因素,可以發現,在以美國為主體的海外需求量的影響下,社會內部的諸多因素也直接制約了近代甘寧青羊毛貿易的正常發展。毛光遠《論20世紀40年代西北羊毛改進處》則從國民政府農林部在甘肅岷縣設立羊毛改進處改進羊毛看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西北的開發。
【參考文獻】
[1] 方顯廷. 中國之棉紡織業[M]. 商務印書館, 2011.
[2] 嚴中平. 中國棉紡織史稿[M]. 商務印書館, 2011.
[3]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紡織[M].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
[4] 中國近代紡織史:上卷[M]. 中國紡織出版社, 1997.
[5] 趙 晉. 落日余暉:新中國初期的私營工商業(1949—1954)——以上海劉鴻生家族章華毛絨紡織公司為個案的考察[D]. 華東師范大學, 2014.
[6] 趙 軍. 近代山西機器紡織業發展的考察——以西北實業公司紡織工業為中心[D]. 東華大學, 2014.
[7] 劉 萍. 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紡織運動的考察[J]. 抗日戰爭研究, 1998(02).
[8] 吳 靜, 鄭劍順. 技術引進與企業發展——抗戰前章華毛絨紡織公司的個案研究[J]. 中國社會經濟研究, 2007(01).
[9] 馬俊亞. 工業化與土布業:江蘇近代農家經濟結構的地區性演變[J]. 歷史研究, 2006(03).
[10] 夏 陽. 甘肅毛紡織業史略[J]. 社會科學, 1985(05).
[11] 白維軍. 蘭州織呢局的成敗探析及啟示[D]. 內蒙古大學, 2005.
[12] 林 隆. 中國第一個機器毛紡織廠的歷史沿革[J]. 歷史教學, 1983(03).
[13] 魏麗英. 左宗棠與甘肅近代機器工業的開端[J]. 社會科學, 1984(04).
[14] 余 堯. 左宗棠與蘭州機器織呢局[D].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0(01).
[15] 譚 剛. 抗戰時期西北皮毛貿易與大后方經濟變動[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2(01).
[16] 毛光遠. 國民政府戰時經濟統制政策在甘肅民族地區推行績效考評——以甘肅省貿易公司代復興商業西北分公司統購夏河地區羊毛為例[J]. 山西檔案, 2012(06).
[17] 李曉英, 王正儒. 近代甘寧青羊毛業述論[J]. 寧夏社會科學, 2013(02).
[18] 李曉英. 雙重因素制約下的羊毛貿易(1894—1937年)——以甘寧青為中心的考察 [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5).
[19] 毛光遠. 論20世紀40年代西北羊毛改進處[J]. 中國農史, 2008(03).
【作者簡介】
宋楊(1991—),男,安徽利辛縣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