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桂平 蔣紫艷 周海平 劉艷 于華軍 肖石鋼



摘要:從曼地亞紅豆杉的整地、施肥、修剪等方面介紹了采穗圃的建設措施,從插穗年齡、是否蓋薄膜、生根粉的浸泡方法及插床選擇等方面研究了曼地亞紅豆杉無性繁殖的方法,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曼地亞紅豆杉;采穗圃;無性繁殖
中圖分類號:S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01303
1 引言
曼地亞紅豆杉(Taxus madia)原產于美國、加拿大,是東北紅豆杉(T.cuspidata)與歐洲紅豆杉(T.bauata)天然雜交品種[1]。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引種加拿大紅豆杉樹苗在四川試種。廣西資源縣自2001年從四川引進。曼地亞紅豆杉,經觀測,其生長速度快,一般扦插苗在定植后第3~5年開始開花結果。果期長,成熟后鮮紅漂亮,其用途從藥用林逐步發展到綠化苗木,在廣西“美麗廣西,生態鄉村”項目建設中大量種植。筆者從采穗圃建立,無性繁殖育苗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報告如下。
2 采穗圃的建立與管理
采穗圃是提供曼地亞紅豆杉插穗的圃地。采穗圃建立是否高標準,是否細致管理,直接關系到插穗的產量與品質,最終影響扦插育苗的生根與成活率。可見采穗圃的技術管理工作是曼地亞紅豆杉高產的第一道關。因此,必需嚴格按技術標準進行各項工作。
2.1 高標準建立采穗圃
采穗圃地設在廣西資源縣資源林場老山界分場7林班,面積130余畝。這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肥沃,年降雨量為1773 mm,極端最高溫度為38.3 ℃,極端最低溫度為-8.4 ℃,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平均霜期80 d,海拔1150 m左右。
2.1.1 選定采穗圃地,及時進行清山煉山
一般設置好10~15 m的防火道。在砍倒雜材、雜草并曬干后,安排工作人員進行煉山。煉山時選擇陰天無大風的天氣。從山頂往下點火,從四周往中間點火[2]。以達到安全用火,安全煉山,充分燃燒的目的。
2.1.2 清山后進行統一規劃
在對圃地進行全面調查后,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為方便運輸,必須做好道路系統的規劃,林區公路設計時應貫穿小區,開通與小區梯地間的林道,形成路路相通的道路系統。
排灌系統的規劃應互相結合。如梯地內側溝按一定比降設計,使其既可在雨季排水,又可在旱季作引水溝。同時在原山溝挖建主排水溝,并設計跌水口。以防止雨水沖刷苗圃地。
2.1.3 采穗圃的整地
為了保持水土,施肥等各項生產管理,選山地作采穗圃時需將其修筑成梯地。由于采穗圃進行精耕細作,為防止生產過程中及人為踩踏引起的土壤板結,需按寬為1 m左右的規格作苗畦,并制成中間高,兩邊低的龜背形畦面。深挖土地,撿凈石塊、樹根。施基肥時視土壤肥力,在定植點處挖掘深坑,每株5~10 kg左右,并隨手回土;或將基肥撒在圃地上,然后深翻土壤。基肥用有機肥加入一定量的鈣鎂磷肥,充分混合過30 d左右后方可使用。
2.1.4 母株定植
視土壤肥力情況,設計株行距,采用50 cm×50 cm的規格。由于圃地經多次深挖,土壤比較疏松。因此,視母株根系分布大小,只挖稍大于其分幅的種植穴。種植穴上下大小應一致,以防窩根。
種植時,一手提苗,將苗木放于種植穴內,另一手整理苗根,使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將表土填回,輕輕向上提苗,使苗根舒展,踩緊;將心土填回,踩緊;再在根盤上蓋一層松土,以利保水。即“三埋、二踩、一提苗”。種植深度以稍超過移植前深度為宜。適當深種,可增強母株的抗旱能力,但長勢不如種植淺的旺盛。調查發現,扦插苗原插穗長8~15 cm,造林地調查中以原插穗下端距地表5 cm的生長較好[2]。因此,凡是在霜凍危害小,不會引起凍拔的地方應可適當種淺些。淺種根系發育快,還可顯著降低根腐的危害。
經近年實踐,裸根造林,進行槳根,可提高成活率,在干旱季節造林時尤其明顯。大苗造林,剪除部分過長的老根、傷根,不會影響母株的生長,反而會刺激其萌芽生長(表1)。
2.2 采穗圃的管理
2.2.1 曼地亞紅豆杉施肥
曼地亞紅豆杉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好,土壤肥沃,土壤質地較好的,土層深厚,微酸性土中生長較好。
土壤肥力與曼地亞紅豆杉的生長有很大的關系。據研究,施肥對植株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充足的養分還促進二次稍的萌芽及生長發育,其二次稍生長期比不施肥的植株更長,約延遲20 d(表2)。
由表2看出,在有機質少的造林地不施任何肥料時,生長量最少,且會嚴重影響夏稍的萌發。施有機肥后,春稍個數、生長量及夏稍萌芽率明顯好于對照。在施有機肥的基礎上追復合肥,長勢最好(表3)。
曼地亞紅豆杉要求不漬水,土壤疏松。在土壤水分過多、通氣不良、缺氧,土壤粘重時,根系生長受阻。并會使根系腐爛,引起苗木死亡。
2.2.2 母株修剪
母株在定植后以培養叢狀形[3]為主,沒有進行定干或剪枝不當,引起樹勢差,一、二級苗插穗產量少,這種樹體應進行重剪。重剪時,其下部必需保留適當的枝葉。曼地亞紅豆杉雖然萌發力強,但從根徑處剪斷時,由于沒有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其萌芽率僅68.5%,且所萌發的枝條細弱。或雖然比較粗壯,但是碰到夏季大風、暴雨時,由于所萌芽的枝稍組織幼嫩,往往從萌芽處吹斷,大部分植株枯死,采穗圃重剪失敗。
據實踐,母株重剪是提高插穗質量與數量的重要技術方法。以往認為,輕剪帶走的枝葉少,其第二年萌芽會更好。經觀測,重剪后,萌發新枝的數量與長度都明顯多于輕剪的,見表 4
經分折,兩種修剪方法對枝稍的生長量的影響有極顯著差異(見表5)。這是因為:進行重剪后,采穗圃母株僅留少量營養葉,光照充足,且合理施肥后根系營養豐富,曼地亞紅豆杉充分發揮其萌芽率強的特性;而其內膛枝幾乎為零,營養物質幾乎沒有消耗。所以,母株萌發的穗條直立,飽滿,數量多。
3 曼地亞紅豆杉無性繁殖育苗
苗圃地設在廣西資源縣資源林場牛塘界分場3林班。海拔506 m左右。苗圃地面積30余畝。
3.1 育苗方法
3.1.1 育苗各小區設計
采用正交試驗設計的方法[4]設計各小區。在遵循“重復、隨機、局部控制”的試驗設計基本原則上,挑選插穗年齡、是否蓋薄膜、浸泡方法、插床基質等4個因素,每因素2個水平進行試驗設計,如表6所示。
(1)插穗選取擇。 1年生插穗是指枝條上部,年齡不超過一年的枝條,粗度在一般在0.3 cm以下,在生產上,一年生枝數量多,占無性繁殖苗木的7成以上;2年生插穗則采用1年生插穗下端,生長有2年的老枝條。插穗長12~15 cm。兩端平剪,并剪除插穗下端的針葉。
(2)蓋薄膜。在生產上采用了蓋薄膜與不蓋薄膜兩種方法,但兩種方法都蓋80%的遮陽網。
(3)浸泡方法。用四川國光農化有限公司生產的生根劑,用酒精溶解后,分別配制2000倍及200倍藥液。分別浸在2000倍的生根粉藥液中6 h,及200倍的生根粉藥液中5 s。
(4)苗床基質。生產上采用了耕作采伐跡地與耕作水稻田兩種方法。耕地深度30 cm,并建成中間高,兩側低的龜背形苗床。扦插前7 d用1000倍多菌靈溶液淋透苗床。用樁搭建高2 m的拱棚,扦插前鋪好遮陽網。
扦插完工后淋“定根水”。各小區的曼地亞紅豆杉穗條扦插方案見表7。
3.2扦插苗管理
3.2.1 扦插苗的水分管理
插穗扦插后,保持苗床濕潤而不積水。一般在晴天,每天早上澆1次水。空氣濕度小時,在中午用噴霧器向大棚內噴霧,以增加空氣濕度并降低大棚內苗圃地的氣溫。雨天不澆水,并及時檢查排水溝,以防積水。
3.2.2 扦插苗的肥藥管理
苗木扦插后,進行合理消毒及施肥管理。用敵克松、多菌靈等農藥輪流使用,每7~10 d噴苗床1次。以預防為主,當出現病害流行時應適當加大用藥量。插穗基本上生根后,結合澆水施肥。用磷酸二氫鉀等多元素葉面肥噴施或澆灌。
3 .3 測定內容及方法
3.3.1 測定內容
各小區隨機選100株,測定插穗的成活率,及測定苗木的須根數及根的長度。
3.3.2 成活率測定
由于各小區的苗木數量多,生根時間上有一定差異,統一在插苗當年11月實測各小區苗木成活率。
3.4 結果
測定結果如表7、8,第7號小區:即用2年生硬枝,不蓋薄膜,使用2000倍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0 h,然后扦插到基質為水稻田的苗床上,生根成活率最低,為72.2%;2號小區:即用1年生枝條,蓋薄膜,在200倍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0 s、然后扦插到山地黃壤基質中、生根成活率最高,為96.5%。根據表8的方差分折,在插穗年齡、是否蓋膜,浸泡方法、苗床基質4因中,插穗年齡對曼地亞紅豆杉的扦插育苗有極顯著差異,而浸泡方法對扦插育苗無顯著差異,其它兩個因素對扦插育苗有顯著差異。
4 結語
4.1 曼地亞紅豆杉采穗圃建設
加強施肥,對樹勢較差的母株,及時進行重剪。觀測分析后表明:施肥、重剪對枝稍生長有及顯著的影響。施肥促進了枝稍的高生長;重剪則生產更多的插條,而且插條的質量才更好。
4.2 曼地亞紅豆杉扦插苗木
以枝條年齡對成活率的影響最大,為“有極顯著差異”。這是因為,一年生的枝條,形成層活性更了,更容易生根;蓋薄后,增加了苗床的空氣溫度與濕度,促進苗木生根,防止苗木失水干枯,同時,防止雨水及雨水中的病菌進入苗床,提高了成活率;而基質,經在山地的黃壤土成活率更佳,這是因為山上土壤不易積水,且為新耕的圃地,病菌少,而插穗更容易成活,而水田的土壤,病菌相對較多,在大量生產苗木時,水份管理更為復雜,因此成活率低。
參考文獻:
[1]王初田,金久宏.曼地亞紅豆杉硬、嫩枝扦插效果初探[J].中國林副特產,2013(1):30~31.
[2]何幸如.對采伐跡地煉山之我見[J].森林防火,1994(2):9~10.
[3]遼寧省林業學校.經濟林栽培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145.
[4]《數理統計》編寫組.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137,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