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專

摘要:為探索提高黃甜竹經濟效益的施肥模式,采用了隨機區組設計,設施用尿素5 kg/畝、10 kg/畝、復合肥15 kg/畝、22.5 kg/畝、30 kg/畝五個處理,分兩次施肥:第1次施肥在出筍前一年11月施孕筍肥,第2 次在出筍當年施催筍肥。結果表明:黃甜竹筍產量高,達11229~17263 kg/hm2,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不同施肥方法的效果明顯,達到極顯著水平,出筍數量和筍產量依次為施用復合肥30 kg/畝>尿素10 kg/畝>復合肥22.5 kg/畝>尿素5 kg/畝>復合肥15 kg/畝。新竹生長無明顯差異。
關鍵詞:黃甜竹;施肥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S7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03402
1 引言
黃甜竹(Acidosasa edulis)為禾本科竹亞科酸竹屬,復軸型地下莖,竹桿直、節間長、竹壁厚,是良好的竿用材料[1]。其發筍率高,筍期3月中旬至5月上旬,筍質鮮嫩甘甜,可加工筍干,是夏季優良筍用竹種。黃甜竹產筍量大,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需要進行施肥來補充營養成分[2]。尤溪縣湯川鄉分布有較多的黃甜竹林,其生長在海拔300~600 m之間,長期以來由于粗放經營,立地條件差別較大,各地塊的土壤肥力不同,現有的黃甜竹生長參差不齊,本人通過對黃甜竹進行施肥試驗,總結施肥對黃甜竹生長的影響,為今后生產提供指導。
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立在尤溪縣湯川鄉溪濱村下村山場,地理座標為東經118°29′20″~118°29′50″,北緯26°09′20″~26°09′45″。面積3 hm2,海拔450~470m,坡向東南,坡度10~18°。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9 ℃,1月份平均氣溫7.9 ℃,7月份平均氣溫26.5 ℃,≥10 ℃的積溫3680 ℃,年均降水量1300~1600 mm,年日照時數平均2000 h左右,年蒸發量1300 mm左右,年無霜期約300 d,相對濕度81%左右,土壤為黃紅壤,土層深厚,立地條件Ⅰ類。試驗地設在地勢平緩黃甜竹生長均勻的坡面上,黃甜竹立竹度為2400株/hm2左右,平均胸徑為5 cm,竹齡組成為1、2度竹各占35%,3度竹占30%。試驗前對土壤進行本底調查,其養分狀況為:有機質含量38.2 g/kg、全氮2·15 g/kg、全磷0.63 g/kg、全鉀26.1 g/kg、水解氮163 mg/kg、速效磷3.8 mg/kg、速效鉀118.6 mg/kg,pH值為5.2。
3 試驗方法
3.1 試驗設計
試驗肥料為俄羅斯進口的阿康牌復合肥N∶P∶K為16∶16∶16和國產的尿素含N 46%。試驗實施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區組設在竹林密度相近的同一坡位上,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施用尿素5 kg/畝、10 kg/畝、復合肥15 kg/畝、22.5 kg/畝、30 kg/畝,每處理重復3次[3]。每個小區面積667 m2,試驗時間為第1次施肥時間2012年11月,第2次施肥時間為2013年2月。各處理小區之間設15 m寬的隔離帶。
3.2 作業方法
第1次施肥2012年11月開始,先對試驗地進行全面鋤草,再對需要施肥的試驗地塊進行開溝施肥,沿等高線方向每隔2 m開一條水平溝,溝深15 cm,施肥后覆土。第2次施肥于2013年2月對試驗地進行穴狀施肥,在距離每株黃甜竹20 cm處挖一個月牙形小溝,溝深約15 cm,施肥后覆土[4]。
3.3 調查方法
于2013年3月10日對試驗地開始出筍調查,每5 d調查1次,一直調查至出筍結束。調查時在每個樣地中心區域隨機取樣15 m×15 m樣方進行調查,每個樣方除在4月上、中旬出筍盛期留30個健壯筍外,其余筍全部挖出稱重,每次調查樣方的出筍個數和出筍的重量,分別統計每個樣方的總出筍量[5]。2013年10月20日對試驗地進行成竹調查,調查新竹數量和胸徑[6]。
4 結果分析
4.1 不同施肥方法的鮮筍數量和產量調查
在樣地中施肥尿素5 kg/畝、尿素10 kg/畝、復合肥15 kg/畝、復合肥22.5 kg/畝、復合肥30 kg/畝,不同施肥方法生長的鮮筍數量和產量調查結果見表1。
4.2 不同施肥方法對出筍數量的影響分析
由表1可知:樣地施復合肥30 kg/畝的出筍數量最多,樣方出筍820個,折36430個/hm2,施復合肥15 kg/畝的出筍數量最少,樣方出筍658個,折29244個/hm2,不同施肥方法的出筍數量依次為復合肥30 kg/畝>尿素10 kg/畝>復合肥22.5 kg/畝>尿素5 kg/畝>復合肥15 kg/畝。經方差分析F=9.81**>F0.01(4,8)=7.01,5種施肥方法對黃甜竹施肥后的出筍數量的差異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7],詳見表2。
施肥量為尿素5 kg/畝與復合肥15 kg/畝的含N量相近,尿素10 kg/畝與復合肥30 kg/畝的含N量相近,經初步分析可見,施用肥料的含N量較少時,施用尿素的出筍量較多,施用肥料的含N量充足時,施用復合肥的出筍量較多。
4.3 不同施肥方法對筍產量的影響分析
由表1可知:樣地施復合肥30 kg/畝的筍產量最大,樣方筍產量388.8 kg,折17263 kg/hm2,施復合肥15 kg/畝的筍產量最大,樣方筍產量252.9 kg,折11229 kg/hm2,不同施肥方法的筍產量依次為復合肥30 kg/畝>尿素10 kg/畝>復合肥22.5 kg/畝>尿素5 kg/畝>復合肥15kg/畝。經方差分析F=12.12**>F0.01(4,8)=7.01,五種施肥方法對黃甜竹施肥后的筍數量的差異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詳見表3。
由于施肥量為尿素5 kg/畝與復合肥15 kg/畝的含N量相近,尿素10 kg/畝與復合肥30 kg/畝的含N量相近。施用肥料的含N量較少時,施用尿素的筍產量較高,隨著施肥的含N量增加,筍產量也提高,施用肥料的含N量充足時,施用復合肥的筍產量較高。
4.4 不同施肥方法的新竹數量和胸徑調查
在樣地中施肥尿素5 kg/畝、尿素10 kg/畝、復合肥15 kg/畝、復合肥22.5 kg/畝、復合肥30 kg/畝,不同施肥方法生長的新竹數量和胸徑調查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由于每個樣方中的留筍數量較少,統一為30個,除個別遭蟲害外,均能生長成竹,而且竹林施肥后,肥力充足,新筍生長正常,新竹的胸徑也基本一致,無明顯差異。
5 結論與討論
(1)黃甜竹是優良的筍竹兩用竹種,竹材是良好的竿用材料,筍味甘甜,筍質脆嫩,筍產量高,達11229~17263 kg/hm2,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2)不同施肥方法的出筍數量和筍產量依次為復合肥30 kg/畝>尿素10 kg/畝>復合肥22.5 kg/畝>尿素5 kg/畝>復合肥15 kg/畝。五種施肥方法對黃甜竹的出筍數量和筍產量的影響效果明顯,達到極顯著水平。
(3)不同施肥方法的新竹生長無明顯差異,原因是每個樣方中的留筍數量統一為30個,除個別遭蟲害外,均能生長成竹,而且竹林施肥后,肥力充足,新筍生長正常,新竹的胸徑也基本一致。
參考文獻:
[1]黃克福.竹林培育技術[M].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3:162~184.
[2]陳松河,鄭清芳.黃甜竹筍用林豐產培育技術模式的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01,20(1):61~67.
[3]洪 偉,吳承禎.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3~18.
[4]陳存及.毛竹林生態培育[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6,16(2):188~ 192.
[5]丁新新,吳承禎,洪 偉,等.毛竹林豐產施肥技術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9(2):56.
[6]何林,潘心禾,傅 冰,等.黃甜竹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長發育規律研究.浙江林業科技,2010,30(5):83~86.
[7]北京林學院.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0: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