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久鋒
一直以來,貴州省岑鞏縣人民因地制宜,結合市場,打造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40多年的辛勤耕耘,一項項種子生產技術,成為當地老百姓心中創業致富的絕技,一位位從事制種的“土專家”應邀飛往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指導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如今,岑鞏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發展,猶如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真實寫照了農村群眾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致富之帆,構筑美麗中國之夢。
●從百余畝到5萬畝——岑鞏雜交水稻制種走過40年
1976年在岑鞏縣首次試種雜交水稻“南優2號”190余畝,當年獲得較好的收成,由此掀開了岑鞏雜交水稻制種的歷史。
“從1976年冬南方稻區赴海南島南育種,至今已經40年。岑鞏制種產業從無到有,經歷了很多的曲折。”原岑鞏縣農業局局長吳德邦說。
當年,雜交水稻制種水平較低,畝產僅45公斤。1979年,岑鞏縣開展了農作物品種資源普查和征集工作,建立龍田鎮保坡良種場,對制種產業進行全新的探索和技術改良。1984年,通過改革雜交水稻制種體制,改進雜交水稻制種技術,溫室無土兩段育秧試驗成功,制種單產得到大幅度提升。隨后,嘗試發展制種大戶,其中陳文彪制種100畝,制種產量高達118公斤。在新的制種技術和生產管理指導下,縣內雜交水稻種子自給有余,改變了以往種子從四川、湖南等地調入的狀況。
如今,岑鞏雜交水稻種產業基地已發展到5萬畝,成功打造了國內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的“岑鞏模式”。2013年8月,岑鞏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這也是貴州省唯一的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縣。
●從出門打工到回家包地——制種產業讓1.1萬戶農民創收致富
巍巍群山下的龍江河,是岑鞏的母親河,是她賦予了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生生不息的乳汁和甘泉。每到盛夏時節,在龍江河兩岸,處處都是郁郁蔥蔥的雜交水稻制種的稻禾,微風拂過,稻菽飄香。
為進一步推進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岑鞏縣經過反復實地調研,全縣稻田面積19萬余畝,有10個鄉鎮13萬余畝農田適宜制種。2007年,岑鞏縣組建國資控股的惠農種業股份公司,與安徽荃銀、湖南隆平等公司開展合作。2010年,岑鞏縣惠農種業股份公司改制為貴州紅四方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還在注溪鎮成立了龍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運行模式,由公司與基地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建立保險賠償機制,抱團發展。
“以前我是在外面打工,回來看到家鄉搞這個雜交水稻已形成了一個產業。我就回來承包了200多畝,一畝能收入三四千元,一年算下來也有三四十萬元,比打工要強多了。”注溪鎮周坪村大竹山組制種大戶黃喜文樂呵呵地說。
2015年,岑鞏縣制種面積4.52萬畝,覆蓋全縣9個鄉鎮61個村民組,生產企業23家,制種組合38個,生產種子1040萬公斤,產值1.4億元,讓1.1萬制種農戶實現創收,帶動1.2萬貧困人口脫貧。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岑鞏的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從剛開始的幾百畝到幾千畝,再到現在的幾萬畝,農戶創收從幾十萬元、幾百萬元、幾千萬元,再到現在的上億元,通過40余年的培育,從小種子到大產業,包含著一代代農技人員和“土專家”的辛勤汗水。
在制種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技能培訓,岑鞏縣培育了一大批制種“土專家”,培育農民技術員295人、“土專家”85人,楊代軍、杜方明等近20名“土專家”先后受種子企業委派到印尼、孟加拉國等國家指導制種,成為讓人贊譽的“洋教授”。
●從傳統操作到全程機械化——科技創新提升制種水平
從傳統農耕到機械化耕作,從人工插秧到機械化插秧,從人工防治到植保無人機防治,從人工收割再到機械化收割……走進岑鞏的每一片制種基地,映入眼簾的是規范化管理,這都源自科技創新帶來的實效。
在周坪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基地,幾架無人機正在低空飛行,機翼與稻菽的碰撞,在稻田里泛起一道道優美的綠色浪花。隨行的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那是無人機在給雜交水稻“趕花”。
“在雜交水稻種子的培育過程中,需要在7月份的時候讓水稻的父本與母本相結合,過去通常由人工進行,而現在正在逐漸被無人機取代。”工作人員介紹說,由于這項工作需要在高熱高濕的環境下進行,當大面積種植之后,由人來操作不僅十分辛苦且成本巨大,所以機械化成了必然趨勢。
岑鞏縣農業局局長陳曉軍介紹,岑鞏縣雜稻制種從引入,到2013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雜稻制種基地縣,已培育龍頭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10家,制種大戶123戶。
通過幫扶,岑鞏縣組織貴州紅四方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申報《雜交水稻制種農業科技示范園》科技項目、雜交水稻制種“父本三角型倒插法”等近10個科技計劃項目,并獲得立項,推進了雜交水稻制種的科學化水平。
走進紅四方的廠區,2000平方米的加工產房,1200平方米的中轉倉庫,880立方米的冷庫,12噸/小時的配套設備總加工能力,應有盡有。企業每年可以生產種子近500萬公斤,年產值1億元。
“在制種的環節中,種子的晾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這8臺烘干設備基本可以解決公司所有種子的烘干問題。”站在高聳的烘干設備前,貴州紅四方農業有限公司經理陳文彪介紹說,由于種子收獲通常在每年的八九月份,而這時剛好是岑鞏的梅雨時節,在沒有烘干設備之前,很多種子都因此遭遇霉變,制種完全靠天吃飯,而這幾臺機器的引進,則可以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產量,岑鞏縣引入了企業競爭機制,先后引進制種企業或代制企業8家,發展“訂單農業”。2016年,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4.85萬畝,預計創收1.6億元,讓1.4萬農戶受益。
一花開后百花艷,產業致富幸福來。在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帶動下,2015年,岑鞏縣實現農業增加值8.14億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4元,增長12.2%,實現了整縣和8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