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霄

摘要:指出了濱州市結合農村種植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發揮林果資源優勢,以遏制沙化危害為目標,對沙區中度沙荒地進行了重點治理,利用沙荒地進行了刺槐造林開發試驗模式研究,試驗造林面積100 hm2。通過試驗表明:刺槐適應性較強,耐干旱貧瘠,落葉多,易分解,根系發達,有根瘤可以固氮,是固沙、保土、改土,以及中、重度沙區營造防風固沙林的優良樹種。
關鍵詞:濱州市平原;沙荒地;刺槐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09802
1 引言
植樹造林是治理沙地、改善沙區生態環境的根本措施。山東省濱州市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加強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建設的同時,根據區域經濟特點,調整種植結構,提高復種指數,實行立體開發,建立多功能的復合生態系統,使沙地變成沙金,盡快實現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按照“綠化沙區,美化家園,沙地生金”的沙區利用思路,以農田林網建設為突破口,以刺槐速生豐產林開發試驗模式為重點,實行多元化、立體化、大面積、全方位的治沙開發利用研究,扭轉了就治沙而治沙的被動局面,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取得了良好研究成果。刺槐速生豐產林試區選擇條件最差的中度沙化土地進行,研究造林面積100 hm2。根據中重度沙區地立地條件和樹種的生物生態學特性,選擇刺槐作為主栽樹種進行開發利用模式研究。
2 材料與方法
2.1 造林技術
2.1.1 細致整地
整地能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使土壤容重變小,透氣性能增強,打破土壤的機械阻力,擴大根系的伸展范圍,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養分,對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的生長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春季造林整地于前一年秋冬進行,秋季造林隨整地隨造林。將造林土地整平后,全面進行機耕30 cm。造林采用穴狀整地方法,樹穴規格為60 cm×60 cm×60 cm。
2.1.2 造林時間
造林季節對造林成活率及新梢生長量的影響。刺槐春季秋栽均可。春季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秋季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栽植。據試驗對比,秋栽成活率、新梢生長量均比第二年春季栽植高。如:2013年11月栽植的刺槐,第二年10月底調查,造林成活率為97%,新梢生長量1.6 m。而2014年3月栽植,10月底調查,造林成活率為86%,樹木新梢生長量1.1 m,造林成活率、樹木新梢生長量均比前一年秋栽植的要低。
2.1.3 造林方法
刺槐造林可采取帶干造林,也可采取截干造林。截干造林一般在栽植后齊地面將苗干剪去。2013年冬與2014年春造林時,對截干造林和帶干造林進行了對比。2014年10月調查,2013年11月截干栽植的成活率達到94%,當年新梢生長量達到1.4 m,而帶干栽植的成活率為89%,新梢生長量為0.9 m。從造林成活率到新梢生長量,截干栽植均大于帶干栽植。2014年3月截干栽植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長量也均高于帶干栽植,但差異不如冬栽明顯,且樹高總量大于截干栽植的。因此,冬季造林提倡截干造林,春季造林把握住最佳時機帶干造林。苗高2 m以上,胸徑1.5 cm以上。為提高土壤肥力,整地時施入基肥,每穴施入有機肥20~50 kg,磷肥0.5~1 kg。造林后立即澆足水,后封土堆。
2.1.4 造林密度
在造林中,采取多和中造林密度。株行距2 m×3 m的密度最大,其胸徑最小,單株材積最小,樹高最大,每畝蓄積量最大,其高徑比也最大。而株行距3 m×5 m的密度最小,其樹高最小,每畝蓄積量最小,高徑比最小,胸徑最大,單株材積最大(表1)。
2.2 施肥
林木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養分,施肥就是保證林地對林木生長的養分供應。沙荒地土壤瘠薄,肥力差,因此追施肥料對林木生長十分必要。在試驗過程中,對多數地片進行了追肥,從造林第二年起每年追肥一次,一般每畝施碳銨10 kg,有條件的還配合施土雜肥,從而促進了林木生長。
2.3 實行間作
沙地營造刺槐林后,很大程度上使風沙得到了一定有效控制,我們逐步在林下進行間作農作物。主要間作物是:小麥、豆類、花生、瓜菜等。結合間作物的管理,每年進行松土、除草,每年進行2~3次。
2.4 撫育管理
合理修枝,不僅可以提高干材的質量和產量,還可以使林內通風透光,增強光合作用進行,提高林木抗病蟲害能力。修枝掌握的原則是,“輕修枝、重留冠,去競爭、保主干”。修枝包括:整形修剪、修枝和清干。整形修剪即對與主干相競爭的側枝進行控制,保持主干的頂端優勢;修枝就是去掉樹冠下部因光照不足而生長弱的枝條。修枝從造林后的 第在年開始,修枝強度:第三到四年保留樹冠應占樹高的2/3。第5~6年保留樹冠應占樹高的3/5;清干是指清除樹干上因修枝刺激產生的萌條。修枝冬季、夏季都可進行。
2.5 防治病蟲害
2.5.1 紫紋羽病
它的病原菌通過土壤侵染刺槐的根部,受害重的葉形變小變黃,發芽遲弱,最后由于根部腐爛,樹冠枯死或風倒。防治措施:加強林木扶育管理,適時修枝間伐,以降低林分郁閉度,增強林木的抗病能力。同時,注意改善林分衛生狀況,清除病腐木及腐爛病根,燒毀,再用石灰、硫磺粉、氯化苦、福樂馬林、黑礬、賽力散等農藥進行土壤消毒。在7月底至8月中旬將發病林木表土挖出,以露出樹根為度,撒入石灰粉、草木灰或灌入石灰乳(每株用石灰0.5~1.0 kg),然后覆土,防治效果良好。
2.5.2 刺槐尺蠖
幼蟲食性較雜,取食植物葉片,大發生時可將全林樹葉吃光。防治方法:人工挖蛹,此蟲在蛹期9個月時間內組織人力挖蛹,可壓縮越冬蟲口密度;纏阻蟲帶;在雌蛾產卵期,在刺槐胸高處刮去5 cm寬的老皮一圈使之稍平,再纏5厘米的塑料薄膜帶,以阻隔雌蛾上樹產卵,雌蛾因受阻,就會把卵集中產在帶下,因卵都在胸高以下,以便于人工擦殺。另外,還可于幼蟲子孵化前在阻蟲帶上涂1605黃油(1605占15%),可粘殺幼蟲在90%以上,在卵塊上涂1605黃油,可使卵全部不能孵化;白僵菌防治:將白僵菌稀釋25倍,于5月中旬林內噴霧,防治老熟幼蟲,3 d后死亡率為60%,5月底用同樣濃度處理前蛹,10 d后檢查死亡率在86%以上。
2.5.3 東方盔蚧
東方盔蚧又名刺槐介殼蟲等。該蟲以若蟲和雌成蟲固著樹木枝條,嫩梢及葉片上吸食汁液。輕者使枝條生長不良,重者引起落葉,使枝條枯死。往往招致煤菌寄生,嚴重影響樹林生長。防治方法:抓住各代若蟲孵化期和各代成蟲的柔嫩期進行藥物防治。噴樂果800~1500倍液殺初齡若蟲死亡率為95%以上,而噴1000倍液殺二齡若蟲死亡率為85%以上;噴1605藥劑2000倍液殺二齡若蟲死亡率為86%;而噴6000~7000倍液殺剛出殼的若蟲死亡率為90%以上;而噴75%敵敵畏1000倍液殺第二代孵化盛期若蟲死亡率為81.4%。
3 結語
研究顯示,刺槐適應性強,耐干旱貧瘠的土壤,落葉多,易分解,根系發達,根蘗能力強,有根瘤可固氮、固沙、保土、改土,是沙區、風沙區營造防風固沙林的優良樹種。實驗表明,以生產小徑材為主的中度沙化土壤造林密度以選用2 m×3 m和2 m×4 m兩種密度為宜。沙區刺槐造林以11月初截干造林成活率為最高,明顯高于春季截干造林和帶干造林。鑒于此,刺槐造林提倡秋冬季截干造林。水分對刺槐生長的影響很大,其高、徑生長量與降水呈密切的相關關系,在降水較少的年份,要多澆水給予補充。同時,地下水位對其生長也有較大影響,地下水以2~4 m為最佳,地下水埋深過深的地方,要盡量多澆水進行補充。沙荒地、沙地營造刺槐林后,風沙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步在林下進行間作,間作物可選用豆類、花生、瓜菜等。沙地刺槐豐產林年平均蓄積量增長1.19 m3/畝,加上枝柴和前期間作收入,年收益1200 元/畝,約為糧棉種植收入的1.5倍。研究其間,在試區內條件最差的中重度沙化土地推廣刺槐造林310 hm2,且生長良好。尤其是通過造林,林分郁閉后枯枝落葉的作用,改變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沙荒地變成了良田,林木采伐以后可作為農田耕種。結果顯示,刺槐是中重度沙化土地造林和沙化治理的優良樹種。
參考文獻:
[1]張國禎.黃河故道風沙化土地成因及綜合整治模式[J].水土保持學報,2002(5).
[2]趙 冰.農林復合經營試驗小區設計及調查方法的探討[J].林業科技通訊,2000(9).
[3]胡培興.新世紀防沙治沙新思路[J].林業經濟,2002(1).
[4]袁嘉祖.京津風沙源工程治理規劃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林業,2004(3).
[5]張繼霞.農田防護林的作用[J].中國林業,2006(5).
[6]王艷艷.剌槐胸徑與根徑關系研究[J].綠色科技,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