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青池 林楓 孫海光 趙實 孟凡軍 趙大江
摘要:指出了遼寧省“十二五”綠色通道建設主要任務是對公路、鐵路、河渠、堤壩沿線進行綠化美化,是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綠色生態遼寧”的重大舉措。綜合分析了項目取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總結了項目建設成果,以期為今后相關林業生態建設項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通道;綠色生態遼寧;項目效益
中圖分類號:U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12003
1 引言
遼寧省“十二五”綠色通道[1]建設是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4]的具體體現,是努力建設“綠色生態遼寧”這一宏偉目標的實際舉措,是從總體上構建以重點林業生態工程[3]為骨架,以城鎮、鄉村綠化為依托,以公路、鐵路、河渠、堤壩等沿線綠化為網絡的國土綠化[2]戰略的需要。以保障公路、鐵路安全通暢,江河、水庫長期發揮效能為前提,實現沿線可綠化的路段全部綠化,最終達到道路水系林帶化,城鎮鄉村園林化[5]。這對改善遼寧省公路、鐵路、河流等沿線生態景觀,展示生態環境建設成果,優化沿線地區投資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綠色生態遼寧”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2 項目區基本情況
2.1 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
遼寧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南部,介于東經118°53′~125°46′,北緯38°43′~43°26′之間。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與山東省隔海相望。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于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區。
2.2 土壤和植被
遼寧省土壤有11個土類、31個亞類、155個土屬、602個土種。棕壤分布面較廣,在遼東和遼西丘陵山地均有分布;暗棕壤的分布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本溪、新賓、清原和西豐縣的部分地區;褐土主要分布在遼西地區;草甸土集中分布在遼河平原;風沙土主要分布在遼北的彰武、康平、新民的柳河流域以及昌圖一帶。遼寧省植被可劃分為七個類型區,即遼東山地溫帶濕潤的沙松、紅松闊葉混交林及其次生林區;遼東半島暖溫帶濕潤的赤松櫟林和櫟樹林區;遼東山地西麓暖溫帶濕潤的油松櫟林及其次生灌叢區;遼河平原一年一熟農業植被及草甸區;遼西山地東(南)部暖溫帶半濕潤(春旱)的油松櫟林及其次生灌叢區;遼西山地北部暖溫帶半濕潤(春秋旱)的小葉樸、山杏矮林、油松櫟林及草原化灌叢區;遼北溫帶半濕潤-半干旱的山杏、櫟樹矮林及長芒草、羊草草甸草原區。
3 項目建設總體目標
全省綠色通道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以保障公路、鐵路安全通暢,江河、水庫長期發揮效能為前提,實現沿線可綠化的路段全部綠化,最終達到道路水系林帶化,城鎮鄉村園林化。
3.1 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3.1.1 公路綠化建設內容及規模
“十二五”期間,遼寧省大力推進實現“建設千里景觀大道”和“打造萬里綠色長廊”的預期目標。既要強化全省重要干線公路兩翼景觀帶建設,拓展綠化空間,建設層次清晰、環境優美的公路景觀通道。同時,又要結合遼寧大規模造林綠化會戰,打造萬里綠色長廊,集中消滅縣級以上公路綠化空白段,使縣以上公路綠化比重達到100%,做到見縫插綠,補植加密綠化建設,在原有綠化基礎上形成至少2行以上的綠化帶,力爭打造品種多樣、功能突出、內容豐富的公路綠化環境。此外“十二五”期間,還將規劃建設33項里程2689 km的高速公路,屆時也將高標準的完成2689 km的高速公路綠化任務。
通過項目實施預計完成以下內容:完成已有公路景觀通道綠化工程1500 km;完成縣級以上公路綠化空白段2160 km;完成新建高速公路的綠化任務2689 km;完成現有綠化公路加密綠化任務5000 km。
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綠化要以保護路基、路面,創造優良、舒適、安全的行駛環境為目標,依據交通干線兩側的自然狀況和需要,按干線、支線,分層次、分地域、分地段確定建設標準。原則上新建、改建、擴建的道路沿線兩側綠化帶必須按5~10 m進行規劃設計,有條件的可加寬到10 m以上;城市規劃區內的公路、鐵路的防護林帶寬每側按30~50 m進行規劃設計,有條件的地區可加寬到50 m以上;高速公路綠化帶每側寬度不得低于10 m,有條件的地區可加寬到10 m以上;國道、省道兩側已綠化的,每側寬度要達到5~10 m;縣、鄉公路綠化,寬度每側應按5 m規劃施工。
3.1.2 鐵路建設內容及規模
截止2010年,沈陽鐵路局在遼寧省境內鐵路沿線仍有0.83萬hm2(12.48萬畝)仍未綠化。通過 “十二五”期間的綠化造林任務,還將完成哈大客專、沈丹客專、京沈客專等新建重點線路1000余km的綠化任務。
鐵路沿線的綠化帶寬度(建設規模),應根據路界用地寬度確定。原則上新建、改建、擴建的道路沿線兩側綠化帶必須按5~10 m進行規劃設計,有條件的可加寬到10 m以上;城市規劃區內鐵路的防護林帶寬每側按30~50 m進行規劃設計,有條件的地區可加寬到50 m以上;在建的客運專線兩側綠化要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山丘區道路沿線第一面山坡林業用地綠化率要達到95%。
3.1.3 河流建設內容及規模
“十二五”期間以遼河,凌河流域河灘綠化為重點,完成重要堤壩沿線、河渠兩岸以及重點水庫周邊區域的綠化任務。累計完成河道造林綠化面積21.26萬hm2。
建設規模:大江大河綠化帶寬度每側要達到30 m以上;中型河流每側寬度要達到10 m以上;小型河流每側寬度要達到5 m以上。
3.2 建設進度及時間安排
建設期限為2011~2015年,劃分為2個階段,一期為2011~2013年;二期2014~2015年。
3.2.1 一期完成
完成已有公路景觀通道綠化工程1000 km;完成縣級以上公路綠化空白段1160 km;完成1389 km新建高速公路的綠化任務;完成現有綠化公路加密綠化任務2500 km;完成遼寧境內鐵路沿線0.43萬hm2的綠化面積,同時完成新建高速鐵路長600 km的綠化任務;完成河流灘涂綠化面積11.26萬hm2的綠化任務。
3.2.2 二期完成
完成已有公路景觀通道綠化工程500 km;完成縣級以上公路綠化空白段1000 km;完成1300 km新建高速公路的綠化任務;完成現有綠化公路加密綠化任務2500 km;完成遼寧境內鐵路沿線0.4萬hm2的綠化面積,同時完成新建高速鐵路長400 km的綠化任務;完成河流灘涂綠化面積10萬hm2的綠化任務。
4 投資概算與資金籌措
4.1 投資估算
工程建設總需投資868540萬元人民幣。其中2011~2013年需投資468540萬元;2014~2015年共需投資400000萬元。
4.2 資金來源
按照國務院國發[2000]31號文件要求,綠色通道建設列入基本建設計劃,資金實行分級負責的辦法。總投資868540萬元,全部為地方自籌。
5 項目效益分析
5.1 生態效益分析
全省綠色通道建設建成后,使全省交通沿線、河渠周圍的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充分發揮了林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減輕污染的作用,有效抵御了自然災害、控制了通道沿線的水土流失,起到了護衛水源、降塵阻沙的巨大作用。
(1)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的實施,使得荒山荒地得到綠化,從而大大減少了河渠、水庫的泥沙量,減少了交通干線兩側和河渠兩岸的坡體坍塌及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確保了交通線路、河流、水系、水庫的安全運行,延長了水庫使用壽命。
(2)綠色通道建設工程的實施,通道兩側的林木可以吸塵防塵、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凈化空氣,避免有害氣體的積累。同時,產生大量氧氣,使得交通干線的空氣更加清新怡人。
(3)林帶具有降低噪音的作用,綠色通道建設的實施,可大大降低城鄉環境噪音,改善環境質量。
(4)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的實施,可以改善小氣候,提高農作物產量。林帶對風具有阻擋作用,降低風速。同時,能夠起到對氣溫的調節作用,具有夏季降溫、秋季增溫的效果。另外,林帶能減輕霜凍的危害,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并可延長附近地區的作物生長期7~10 d,提高農作物總產量10%~15%。
5.2 社會效益分析
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的實施,社會效益也比較顯著。
(1)大大促進社會勞動力的有效利用,增加了再就業的機會,減輕了社會就業壓力。工程建設中苗木的培育、供應,木材的采伐、運輸等,可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
(2)將有力地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而且通過營造大量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可以大大緩解木材供需矛盾,為社會提供林果產品,解決林產品及林副產品的供應問題。
(3)植被的增加特別是交通干線植被的增加,將大大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愉悅人們的心情,健康人們的身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4)生態環境的改善,將對改善遼寧省乃至我國的對外開放形象,吸引外資將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5.3 經濟效益分析
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的實施,給當地群眾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實施綠色通道建設,有力地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為當地群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主要經濟收入有木材的銷售收入、果品收入及其他一些林副產品的銷售收入。
6 建設成果分析
目前,綠色通道項目建設總體目標已基本完成。項目與農田林網、治沙林帶、城鎮村莊綠化連成一體,構成了全省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構建了遼寧省國土綠化新格局,切實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國土綠化水平。實現了全省高速公路可綠化部分全部完成綠化;現有鐵路、國道、省道、江河干流、大中型水庫可綠化區域全部實現綠化。沿線火車站、縣區以上汽車站全部達到園林化標準。
該項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非常顯著。既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又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說明,遼寧省“十二五”綠色通道項目建設是成功的,對實現建設“綠色生態遼寧”這一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麗華.遼寧省綠色通道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遼寧林業科技,2002(2):32~33.
[2]武國堂.加快國土綠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領導之友,2008(3):12~13.
[3]江澤慧.氣候變化與我國林業生態建設[C]//佚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4]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4~5.
[5]徐文輝,范義榮.浙江省農村小城鎮園林綠化模式的創建[J].江蘇農業科學,2011(1):210~215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the Green Channel project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is the greening of highway and railway, canals and levees along the line. Th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d greening. Construction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project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oject, and hoped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related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Key words: Green ChannelGreen Ecological Liaoningproject bene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