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 廖娟 鄧麗玲 文斌 蒲婷婷



摘要:為提升校園景觀質量,選取湖南農業大學三塊地段進行了相關研究,從生態效益和美學價值層面評析了校園植物景觀群落,并提出了相關改造建議。以期為我國的校園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態校園;植物景觀;生態效益;美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14804
1 引言
校園植物景觀作為生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學校空氣質量、除塵降溫、增濕防風、涵養水源、美化壞境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現代校園中,植物景觀“千園一面”,配置雜亂無章,植物品種單一化,草坪和色塊圖案風靡一時,大量引進外來樹種,忽視鄉土樹種應用,使校園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美學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基于此,筆者選取校園中逸苑湖、九教南山坡和情人坡3塊地段進行植物景觀的假題改造,給學校當局提出校園景觀質量改善的建議,期望提升其校園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美學價值。
2 校園植物景觀規劃
湖南農業大學位于長沙市東郊,占地2.27 km2,整個校區為平緩丘陵地貌,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四季分明。設計者主要以植物和地形分隔和組織校園空間,利用不同疏密、高低、厚薄、形狀和尺度的植物群落構建了一系列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空間,總體上形成了景觀“紅軸”、“藍軸”、“香軸”三大軸。在校園各景區空間構建上,充分利用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的地形格局,通過綜合運用風景林、樹群、樹叢、孤植樹、草地等種植形式,以及陸地、濕生和水生植物等多種群落,形成了開合收放自如、層次豐富、劃分明確、各具鮮明特色的主題空間。
3 校園植物景觀改造實例研究
湖南農業大學校園植物景觀配置整體較好,但在建設實踐和發展上,因受自然條件和學校主觀因素的影響,在植物配置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沒有充分發揮植物對環境的塑造作用。
3.1 逸苑湖
逸苑湖位于湖南農業大學景觀“藍軸”上,占地面積約1.27萬m2。常綠喬木有香樟、龍柏 、桂花、羅漢松、苦丁茶、雪松、日本扁柏、芭蕉、棕櫚、廣玉蘭;落葉喬木有欒樹、水杉、楓香、旱柳、雞爪槭、紅楓、美人梅;灌木有臘梅、南天竹、鋪地柏、蘇鐵、杜鵑、山茶。
逸苑湖地被層大多為草坪覆蓋,大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較為缺乏,其中色葉樹和開花觀賞類樹較少,幾乎沒有種植地被花卉,且植物配置雜亂,沒有層次感,也沒有充分考慮不同植物種類在色彩、質感、大小等方面的協調性,如芭蕉、棕櫚、廣玉蘭相搭配,在整體形態方面顯得很不和諧。另外,湖中兩小島體量小,與種植其邊上的高大柳樹比例不相稱,構景不得體。同時,島上種植的大量常綠樹,冬季給人陰冷之感,且因密度過大,通風透氣性差,導致部分植物如杜鵑等遭受病害,而喜陽性的紅楓也因夾雜于大量常綠樹中,環境過于蔭蔽,生長衰弱。從整體看,湖中景色較為單調,沒有任何水生植物配置,水泥硬質駁岸使自然界中水陸交錯帶這一具有物種多樣性的地帶特點蕩然無存,水容易發黑發臭,水污染極其嚴重(圖1)。
改造中,增加了固碳釋氧 ,吸收有害氣體,滯塵能力強的高大喬木數量和品種,如臭椿,旱柳,國槐,欒樹等,形成逸苑湖的骨架,增加景觀層次,豐富季相變化,提高綠地率。同時,加強了地被花卉的應用,尤其注重了湖南新優野生鄉土植物如大花馬齒莧、諸葛菜、耬斗菜、白三葉、過路黃、辣蓼等的應用,形成花境,一方面彌補逸苑湖地被花卉少的缺陷,豐富人的視覺,愉目悅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土壤質量,減少水土流失。另外,將湖邊的水泥硬質駁岸改為自然草坡入水,增加黃菖蒲,水蔥、旱傘草、花菖蒲、梭魚草、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凈化水體(圖2)。這些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和沉降污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還為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謝提供了良好的生化條件。改造中,充分發揮植物塑造空間的作用,鼓勵人們的參與。根據人們活動邊緣效應的規律,在草坪邊緣地帶,種植了大量喬木如臭椿、楓香等,使人們在開敞的草坪上休憩時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湖中小島上種植雞爪槭、櫻花、白梅、紅梅等落葉樹,既增加四季色彩,豐富湖心景觀,同時也消除了冬季大量常綠樹帶給人的陰森之感,解決了柳樹與小島體量不符的矛盾。
3.2 九教南山坡
場地位于湖南農業大學九教南面,面積約1.35萬m2,屬小型山體,為交通要道。常綠喬木有紅葉石楠、香樟、桂花 、杜英;落葉喬木有欒樹、北美紅楓、楓楊、櫻花;灌木有夾竹桃、山茶、杜鵑、美人蕉、小蠟、八角金盤、杜鵑等。
此處地段因校園的人流量大,再加上地被層未充分綠化,踩踏現象嚴重,導致土壤板結硬化,植物生長極其不良。場地中高大喬木數量不足,地被花卉也較為缺乏,水土流失嚴重,使這片區域改善大氣環境的能力有限,四季色相變化不明顯(圖3)。場地東面密植了大量紅葉石楠,通風透氣性差,易引發病蟲害,且毫無觀賞價值。東北角種植了較多樹種,北美紅楓、杜英、欒樹、香樟、櫻花及大量灌木,但由于配置過于雜亂,層次感不明確,沒有形成令人愉悅的觀賞效果。
據調查研究,香樟和欒樹殺菌除塵能力極強,月季在固碳釋氧,吸收氯化物,滯塵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觀賞功能和生態功能俱佳。改造中,將東南角的紅葉石楠樹群改植為香樟、欒樹、櫻花,形成層次明確的的植物景觀空間,又在園路交叉口種植大量的豐花月季,形成視覺焦點,發揮點景作用(圖4)。場地東北角增加了北美紅楓的種植面積,加強紅楓在整個場地的主景效果,配植對二氧化硫等氣體抗性強,樹形優美,且季相變化明顯的水杉為背景,與紅楓交相輝映,豐富天際線變化。山坡兩側配植地被花卉和低矮花灌木,金絲桃、美人蕉、木芙蓉、美麗月見草、日本繡線菊等,集蓄水、護坡、觀景等功能于一身。北面山坡中部地段,下層空間大面積種植根系發達,固土護坡能力強的生態植被材料馬蓮草,以此來改善被踩踏成斑禿泥地的土壤;而香樟、欒樹三五成叢,形成豎向空間;沿路一側種植固碳釋氧能力強的碧桃,春季花開,撩人心魄,平添曲徑之美感。場地中部,櫻花三五成叢點綴于綠地形成錦團,配以樹體高大,樹形優美具有較強防塵、減噪與殺菌能力的雪松,相得益彰,也與碧桃遙相呼應,增強景觀整體性和延續性(圖5)。
3.3 情人坡
場地位于校園“紅軸”景觀的最西邊,靠近湖南農業大學的主要綜合性商業市場紅旗市場,面積約為1.26萬m2,其中水景景觀所占面積約為3870 m2,其余為疏林草地。常綠喬木有香樟、杜英、桂花 ;落葉喬木有櫻花、紫薇、楓香;灌木有木芙蓉、夾竹桃 、海桐、龜甲冬青、杜鵑、紅花檵木 、金葉女貞、大葉黃楊、夾竹桃、紫荊。
情人坡湖中水質由于生活用水的排入,污染嚴重,且在少雨季節經常會出現干涸狀,河床裸露,駁岸形式單一,缺乏變化,毫無特色(圖6)。而草坪中植物群落結構紊亂,杜英、紫薇、櫻花、紫荊、海桐大量雜糅搭配,章法不一,美感盡失。隨意散植的大量櫻花,有散無聚,且長勢萎靡低矮,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人們的通行能力和活動范圍,更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觀賞效益。行道樹杜英生長狀況同樣也不容樂觀,沒有起到遮陰隔離防噪及吸收附近垃圾庫產生的有毒氣體的功能。從整體上看,場地高大喬木數量較為稀少,缺乏地被花卉和水生植物,景色單一,季相色彩單調,沒能充分發揮植物在改善大氣環境和水體質量等方面的作用,生態效益和觀賞效益有限。
因此,在情人坡湖邊增植千屈菜、野慈菇、黃菖蒲、黃花鳶尾、水蔥、石菖蒲等水生植物。根據科學研究,千屈菜、野慈姑、黃菖蒲對于磷元素的凈化有一定作用,菖蒲、野慈姑對于氮元素的凈化具有顯著的效果,在較高濃度的污水中水蔥和千屈菜對氮、磷的凈化也具有明顯的優勢。水生植物的種植,不但可以改善水質,對有機物、重金屬、病原體微生物起到一個吸附、聚集、融和、沉淀的作用,同時也能為此處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在湖邊上層空間,采用垂柳和碧桃間植的方式,形成“樹樹桃花間柳花”的景象,與水生植物相互映襯(圖7)。而在湖的西南角,種植大量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強的柳杉林,保持水土,涵土固坡。在靠近紅旗市場的地緣邊界,把抗逆性強,不擇土壤,抗煙塵,具有超強吸收有害氣體和隔離噪音能力的懸鈴木作為行道樹,將會對吸收市場旁的垃圾中轉站產生的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發揮重要作用。紅旗市場噪音大,而懸鈴木夏季濃密的枝葉所形成的綠帶,可以為情人坡上休憩的人們提供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同時,也增加了耐旱、耐瘠、適應性廣的地被植物的應用,如白三葉、狗尾草、紫花苜蓿等, 在景觀層次上不僅僅只限于喬灌的形式, 還增加喬灌草和喬草的形式,豐富地被景觀,吸引人們的參與。另外,變分散的植物為植物組團,疏密有致,聚散合宜,使得開闊的草地大而不空,富有情趣,合歡、烏桕、紫荊等大小樹叢將形成草坪中的景觀視覺焦點,增加草坪景觀向心力。
4 校園植物景觀改造啟示
當今校園植物造景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也是整個中國園林大環境的問題所在。究其原因,與很多因素息息相關,如設計者對植物生態習性的片面理解,以及科學技術和審美藝術的欠缺,都直接導致了現今植物景觀的尷尬局面。打造生態效益和美學價值高的校園環境,必須師法自然,把“天人合一”的理念真正貫穿于實踐,并從中國傳統的造園理論中汲取精華,如常用的統一與多樣原則,對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利用植物創造不同的空間變化,吸引人們的參與。同時,更應全面了解生態園林系統,只有熟悉植物脾性,科學配置,才能建立具有合理時空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對于現在校園中已經存在的植物景觀問題,我們更多還是應采取局部改善的方法,避免推翻重來的模式,以免造成植物二次傷害和不必要的浪費。而對于正在建設的校園新景觀,則應因地制宜,除了預留出供人娛樂休閑的空間之外,應盡可能地保留場地中的一草一木,讓自然做功,使人工干預最小化。只有讀懂自然,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創造真正和諧的生態校園植物景觀,才能真正讓校園環境服務師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文 斌,龍岳林,馮 瀟,等.湖南農業大學校園植物景觀評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1):97~98.
[2]龍岳林,甘德欣,周 晨.湖南農業大學生態校園規劃設計[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2):173~176.
[3]孫 譞,郁東寧,趙 慧,等.12種挺水植物對模擬污水的凈化作用[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0,25(2):62~63.
[4]王 浩.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規劃系統[M].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mpus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plants community of the three selected lots from the campus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aesthetic value.Related transformation is conducted.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 ecological benefit; aesthetic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