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平
摘要:以香山森林公園為例,分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優勢,提出了生態旅游規劃原則與分區布局,以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競爭力強的南亞熱帶森林公園,促進生態休閑旅游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森林公園;規劃原則;總體布局;廈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19503
1 項目區概況
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旅游形式[1]。本文通過對香山景觀資源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生態旅游規劃原則、總體布局和配套措施,供山地森林公園建設借鑒。擬建香山森林公園,位于翔安區東南部,東與翔安廈大校園毗鄰,西與香山大道接壤,南至農業用地,北達大山脊為界,總面積148 hm2。地形為沿海丘陵臺地,地勢北高南低,最高主峰海拔177 m,大部分均在50 m以上。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夏多雨,秋冬較干燥。每年7~9月為臺風季節,平均年4~5次。土壤為花崗巖風化的磚紅壤性紅壤。植被屬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已破壞殆盡,取而代之是次生植被,主要樹種以馬尾松為主針葉林,局部臺灣相思、木麻黃和桉樹林。灌木有桃金娘、鹽芙木、余甘子、冬青、野牡丹和黃枝子;藤本有馬櫻丹、葛藤、羊角藤和南嶺黃檀;草本以芒萁骨為主。
2 景觀資源優勢
2.1 自然景觀
山景: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構成“三獅、六虎、七麒麟”的奇景。
石景:香山花崗巖在長期大自然外力作用下,形成了象形的奇石景觀,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獅球石、鼓仔架、仙人洞、鏡面石、石斑魚、試劍石和猴石等,吸引游人駐足觀賞。
天象:春天晨霧濃濃覆蓋大地,到處云山霧海,僅見山尖顯露,寺廟懸浮空際,宛如天上仙境。
水景:香山在自然和人力的綜合作用下,溪流密布,水庫湖泊珠連、山光湖色、樹木倒影、如詩如畫。
2.2 人文景觀
香山歷史悠久,保留有古剎建筑風格的文物古跡和許多動人的名勝及傳世風物。
建筑:香山古剎,建于南宋,坐西朝東,倚山就勢而建,分前后二殿,斗拱俊柱,飛檐起翹,莊嚴雄偉。平日香客絡繹不絕,若逢廟會,四方善信云集,盛況空前。
勝跡:南宋紹興年間,朱熹真跡題刻“真隱處”、”通天蠟燭”、 “九車十八驢馱”,還有石刻、“鏡海”、“樂谷窟”、“太監碑”。明代刑部侍郎洪乾武題詩“過香山巖有感”二首,萬歷年間許獬笛“拍手上香山,相看意未還”的絕句,為后人贊嘆不已。
民俗:香山依托閩南豐富獨特的文化背景,許多民風民俗獨具特色,如正月初六清水祖師誕辰盛大廟會,集中展示民俗藝術,如拍胸、南音、高甲、歌仔戲等。
3 規劃原則
3.1 生態優化、適度開發原則
生態環境是森林公園的建設核心。在森林公園開發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宏觀上維護生態平衡,微觀上兼顧每景點所處位置的地質地貌條件,將人對自然干預減少到最低程度。其次要構建整體生態網絡,確保生態安全,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滲入游人活動,保護生態環境,達到整體功能與各個構成要素協調發展。
3.2 統籌兼顧、合理布局原則
森林公園規劃,要立足整體觀念,從全局、綜合、系統觀點出發,利用多目標、多層次決策方法,把構成景觀各元素作為規劃目標,統籌空間分布格局,優化資源配置,謀求分區功能與整體的協調發展。
3.3 優化環境、設施配套原則
環境是多因素構成的綜合體,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規劃應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空間布局,突出分區功能,注重優勢互補,構建環境優美、競爭力強、基礎設施配套,為游客提供行、游、食、住、購、娛舒適和方便。
4 總體布局
4.1 規劃布局
根據香山地文特征、景觀分布和游憩路線組織需要,總體規劃布局為“一心三區”。
“一心”;以香山景區為中心,景點分布為對象,采用植物造景手法,構建植物景觀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和諧的生態環境。
“三區”:根據香山景區,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綜合考慮地域的相鄰性、交通的通達性、資源的獨特性、發展的階段性,規劃為“森林景觀區、森林休閑健身區、森林科教文化區”。
4.2 功能區規劃
4.2.1 香山宗教文化游覽區
該區位于森林公園西部,面積2.2 hm2。區內香山巖寺和微國文公祠坐西朝東,倚山就勢而建,分前后兩殿。香山巖寺后山是新建的大雄寶殿。前殿門前有二口四方形放生池,放生池前新建宗教祭拜大操場,周邊增建綠化長廊和亭、臺、閣,設施完善,綠化配套。
4.2.2 森林景觀區
森林景觀區位于森林公園西北部,面積56.7 hm2。區內優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根據位置和景觀,又劃分為香山景區、紅山景區和觀光果園區。
香山景區:位于宗教游覽區東面,南側為蓮葉山,東臨接骨亢水庫。景區內有朱熹題刻“真隱處”、“通天蠟燭”、“猴石”等景觀。規劃在景區內修建登山游步道將各景點串聯成線,并與宗教游覽區相銜接。在香山景區最高處修建觀景亭1座,供游人休息、賞景。
紅山景區:位于宗教游覽區的北端,森林植被生長茂盛,山坡隨處可見野菊花、馬纓丹、紅杜鵑等爛漫山花。規劃在景區內依勢地形布設登山游步道,在紅山最高處修建觀景臺,讓游客登高望遠,心曠神怡。
觀光果園區:位于宗教游覽區西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現有果樹以龍眼、荔枝為主,還有菠蘿密、芭勒、芒果、梨、李、桃、葡萄等品種。規劃在空地設置具有藝術品位的品嘗廊和休息亭、臺、凳等,并配置植物觀賞花卉,達到四季觀花、觀葉、觀果和采摘,使游客在不同季節里,充滿鄉土氣息的藝術氛圍中,體驗郊野生活的樂趣。
4.2.3 森林休閑健身區
該區位于森林景觀區南面,面積47.7 hm2。區內東面和南面山坡奇石密布,西面緊靠香山水泥公路,有古跡石階、東雨亭舊址等人文景觀。北面毗鄰接骨亢水庫,水岸蜿蜒曲折。規劃為健身娛樂區、探奇攀巖區、休閑游憩區和公園綜合服務區。
健身娛樂區:位于宗教游覽區的東面,西鄰翔安(國際)百公里縱走路、西面有宋朝遺留古跡石階。規劃在現有石階路基礎上修建仿古登山道至蓮葉山頂,并于山頂平坦處依地勢修建健身娛樂區,配置健身機械、休息亭和石桌凳等,周邊用園林藝術造景,構成“天人合一”景觀,讓游客在健身娛樂的同時,得到視覺美的享受。
獵奇攀巖區:位于健身娛樂區東南面,區內奇石林立,星羅棋布。規劃于陡峭地帶,設置必要防護設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發獵奇攀巖項目,滿足現代都市青年挑戰刺激與極限運動需求。
森林游憩園區:位于接骨亢水庫南面,庫形優美,水面清靜。規劃在水邊設置觀水平臺1座,方便游客休息、觀賞湖景或休閑垂釣。休閑游憩園區南面怪石嶙峋,有景點“執笏朝天”,規劃在登山步道旁修建休息平臺,設置石桌和石凳等供憩息。
公園服務區:位于休閑健身區南側,公園主入口旁。規劃在此修建公園管理處、多功能廳和停車場。建筑方式注重閩南地區特色,體現森林公園獨特的藝術魅力。
4.2.4 森林科教文化區
位于森林公園東側,與翔安廈大校區毗鄰,面積41.4 hm2。區內3個水庫鑲嵌在東南角,如3顆璀璨明珠,波光粼粼。東側蜂巢山頂為軍事用地,以鐵絲網隔界,禁止閑人入內。景區森林植被為馬尾松,局部有木麻黃和臺灣相思。規劃東北部中上坡為生態保護區,南部原有臺灣相思改造為“相思紅豆園”,東南部原有木麻黃改造為“木麻黃濤園”。其余林地分別為“觀賞竹園”、“珍稀樹種園”、“南藥園”、“南亞熱帶雨林園”。
相思紅豆園:位于本區西南部,林木長勢較好,但分布不均勻。于林緣套種花櫚木和彩喬花灌,林中空地栽植紅豆杉,寄托思念情懷。
木麻黃濤園:位于本區東南部,長勢良好,枝葉婀娜多姿。但色調單一,于林緣套種樹體高大的木棉、雞冠刺桐、南洋楹和彩喬等,形成常綠與落葉、針葉與闊葉、不同花期與葉色變化景觀。
觀賞竹園:位于本區北部,選用以叢生竹為主,桿形奇特,觀賞性強的竹種,如佛肚竹、黃金間碧竹、龜甲竹、方竹、臺灣桂竹、孝順竹、鳳尾竹等30種以上,按竹種布局,大型竹與中小型竹錯落有序,便于觀賞。
珍稀樹種園:位于本區中部,樹種為水杉、水松、紅豆杉、羅漢松、竹柏、香樟、楠木等30種以上,采用群團狀排列,因地制宜,有機錯落。
南藥園:位于本區西南部,栽植我國南方藥用植物,如厚樸、肉桂、巴戟、香孺等喬、灌、藤、草藥用植物30種以上,采用人工群落模式,構成南藥觀賞園。
南亞熱帶雨林園:位于本區東南部,典型樹種有板根、老莖開花結果、藤本與蕨類植物附生及氣生根植物。常見的氣生根樹種有小葉榕、高山榕、橡皮榕等;老莖開花結果有牛奶榕、樹梅、菠蘿蜜;藤本與蕨類植物寄生樹種有重陽木、小葉榕、烏桕、香樟等,其樹皮較粗糙,含水量大,某些藤本、灌木和蕨類附生其皮部或傷口處,吸收樹液生長。福州植物園榕樹王,冠幅龐大,氣根下垂著地,猶如株株小榕樹,故有獨木成林之稱。
4.3 游覽路線組織
根據旅游者心理特征和空間行為規律,本著路線最短、效果最好、組織最合理原則,充分利用森林公園特色資源,并與周邊景區相結合,形成區域旅游網絡,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目的。同時,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適時調整旅游線路,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滿足游客的需要。
4.4 服務設施規劃
本項目包括餐飲、住宿、娛樂、購物、導游標志、道路及其他。
餐飲:餐飲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廈門餐飲較為發達、風味小吃繁多、各顯特色。而餐飲需求量,按游客午餐率10%,餐位周轉率為2%,餐位需求量=日游客量×午餐率×餐位周轉率計算,近期需餐位120個,遠期需餐位200個。要求建筑裝潢富有閩南特色。
住宿:香山森林公園與翔安新城相鄰,距廈門僅30 min車程,游客基本進城居住,故暫不規劃旅店。
購物:該項最富彈性,也是森林公園中較為薄弱的項目,應大力發展,深入挖掘民間傳統工藝品、并提煉升華,形成獨特風格的旅游紀念品,建立旅游小商品專賣店,為游人提供購物便利。
導游標志:公園大門是形象標志之一,造型應反映森林公園特色;導游牌與警示牌是指導方向、表達信息、闡述園規、提示警告等功能。取材應自然,并與環境協調。
4.5 道路交通規劃
停車場:用地面積=日均規模×交通工具比例×乘車率×停車場利用率×車輛容納人數計算,于香山森林公園入口處規劃面積300 m2左右。
道路:香山森林公園交通條件優越,園內現有水泥路1.8 hm2,向外可輻射各村莊;且公園距翔安新城僅15 min車程,距廈門島內約45 min,交通較為方便。登山游步道規劃,要依山就勢而建,避免地質脆弱地。材料就地取材,選用河卵石、碎石塊或仿古路面。路邊節點處修建憩息平臺,配置亭、臺和石桌凳。
4.6 其他規劃
包括景區給排水、供電、電信規劃,基本已形成配套,可滿足近期需求。
5 結語
香山森林公園建設,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確保生態安全。統籌景觀空間分布格局,優化資源配置,總體規劃為“一心三區”,達到突出分區功能,優勢互補,構建富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競爭力強的森林公園,促進生態休閑旅游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益曦.熱帶雨林景區景觀規劃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4).
[2]丁艷平.陜西洋縣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7).
[3]許 娜.張家界城市風貌片區景觀規劃淺析[J].企業經濟,2009(5).
[4]曾雄偉.廣東南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議發展研究[J]綠色科技,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