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遠

摘要:以西部地區的隴西縣為例,分析了該縣旅游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探索了縣域旅游發展的新思路,提出了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景區城市、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廁所革命等措施,以促進縣域旅游發展,提高旅游綜合帶動能力,讓更多民眾從旅游發展中受惠。
關鍵詞:全域旅游;縣域旅游;隴西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20903
1 引言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大眾旅游時代,且游客多以自助游為主,故景點旅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旅游業的發展和游客的需求。這就要求旅游業必須從景點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而對全域旅游的理解不能僅認為是某一個地區的地域之游,它應該是一個很廣泛的含義,既指地區地域旅游,也包括縣際間的縣域旅游,即把某一縣域內的旅游資源通過一定的旅游支撐系統和保障系統整合起來,形成一條特色的“黃金產業鏈條”。在這樣的背景下,發達地區旅游業要有所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也不可無所作為。
2 全域旅游及縣域旅游發展
2.1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養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2.2 縣域旅游發展
縣域旅游就是把整個縣域作為旅游目的地來建設。縣是聯系城市和鄉村的紐帶,從行政管理層次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西部縣域旅游在我國整個縣域旅游體系乃至整個全域旅游體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共有2861個行政縣,其中西部占897個,占全國的31%;全國縣域國土面積896萬km2,占全國縣域內國土面積的59%,全國縣域人口總量達9.35億人,西部縣域人口總數2.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3%。大力發展縣域旅游對促進城鄉交流、縮小城鄉差距、協調發展縣域經濟、有效發展新農村建設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3 隴西縣域旅游發展現狀
3.1 隴西縣旅游發展的區域基礎
隴西縣位于黃土高原西部,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地區東部,渭河上游,東與通渭縣相接,西與渭源縣相鄰,南與漳縣、武山縣毗連,北與安定區接壤。截至2013年,全域輻員面積2408 km2,總人口51.32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約7.83萬人。隴西縣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隴海鐵路縱貫南北,成為連接蘭州、定西、天水、臨夏、隴南等市、州的交通樞紐,連霍高速——天定高速段在隴西縣內有4個出口,316國道、209省道穿境而過,通車里程121.27 km,境內文峰鎮素有 “旱碼頭”之稱,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因此,發展縣域旅游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3.2 隴西縣區域旅游發展現狀分析
3.2.1 旅游資源豐富,資源整合度低
位于南安巷內的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為唐代宮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周圍旅游資源還有:隴西縣博物館、地處渭河北,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保昌樓;隴西華盛影視城(古萊塢)等景點。縣城西南處的省級3A級旅游景區——仁壽山森林公園,海拔2057 m,著名景點有道教三清殿、佛教十方寺等。位于文峰鎮,始建于清道光17年(1837年)的文峰塔,是底座直徑4 m,高34 m的七級八角樓閣式實心磚塔。李賀墓等眾多景點零散分布,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導致各旅游景點關聯度低,旅游業的發展依然停留在單個景點的游覽上。
3.2.2 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通達度低
縣內旅游景點除華盛影視城外(主要指華盛歡樂世界),其他的均未設置游客服務中心、游客休息區、游客投訴中心。未設置或錯誤設置旅游線路圖、指示牌等指示性標志。旅游廁所數量、質量不達標或設施陳舊、景區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依然嚴重。旅游飯店、星級酒店標準未能按實際需要設置,與國內同行業、同標準相比,價格過高,服務質量過低。縣內路面規劃過窄、景區可進入性差、景區停車場狹小或節假日被商業化占用。導致游客進得來,出不去,吃不上,睡不好。
3.2.3 門票制度不合理,景區餐飲不完善
隴西的旅游景點除華盛影視城外其余均不收取門票,而影視城(主要指華盛歡樂世界)實行門票“通票”制度,且門票昂貴(成人票180元/人),使得很多游客望而止步,這極大地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欲望。景區餐飲業主要以臨時攤位為主,食品安全隱患大,食品監管難度高。
3.2.4 市場龐大,營銷力度不夠
隴西縣總人口51.32萬人,城市人口約7.83萬人,且毗鄰省會城市蘭州,定西市、渭源縣、通渭縣、漳縣、武山縣等,市場潛力龐大,但由于缺乏旅游產品市場營銷或市場營銷力度不夠,使很多景點長期處于“只問其景,不知其貌”的尷尬境地。
3.2.5 產業結構偏于傳統,產業發展亟待轉型
201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27億元,較2011年增加5.78億元,同比增長14.0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4億元、18.96億元和18.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19.7%和12.6%;201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7 億元,同比增長 12.2% ;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達到14.3 億元、20.5 億元和 22.2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7% 、16.6%和 10.6% ;2014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37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4.04億元、14.27億元和24.06億元(圖1)。其中,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2.1∶33.4∶45.2,產業結構為 “二、三、一”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第二產業大幅增長,第三產業有待進一步發展(圖2)。
4 隴西縣域旅游發展新思路
4.1 整合旅游資源,把城市當景點打造
整合華盛影視城、李家龍宮、保昌樓為“環渭河旅游景區”,整合仁壽山森林公園、文峰塔為“仁壽—塔坪山風景區”,通過渭水風情街、古襄武邑小吃街、南大街特色小吃城等將“環渭河旅游景區”、“仁壽—塔坪山風景區”、鐘鼓樓聯接起來,由點到面,形成隴西縣域旅游的“金色三角形”,打造“景區隴西”這樣一個大的“縣域城市風景區”,拓展和延伸旅游功能。
4.2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贏廁所革命仗
拓寬河浦大橋,修筑渭河北至保昌樓的階梯形通道,加強景區地下地面停車場、自駕車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既要做到能進的來,也要能散得開。要明確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完善景區指示性標志建設,加大力度設立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游客投訴中心、休息區等基礎設施。按照景區面積、可容納游客數比例等設立專項資金恢復或重新建設旅游星級廁所、完善廁所內部設施設備,打贏旅游廁所革命仗。
4.3 改革門票制度,統籌規劃景區餐飲服務點
改革華盛影視城(主要指歡樂世界)原來的“通票制度”為各項歡樂體驗“單項收費制度”,滿足各個群體的消費需求,使游客既要想進,也要進得去,更要能消費得起。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發展,把游客手中用來旅游的可支配收入分配在縣域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在可設餐飲點的景區內部或臨近區域統籌規劃固定餐飲店,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合理價格,加強餐飲市場監管力度,把問題食品、宰客欺客現象消滅在萌芽中。
4.4 發揮資源特色,加強旅游市場營銷
旅游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這就決定了一個區域內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同樣,文化的傳承性更好地保護了旅游資源的特色。隴西李氏文化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愣寺藏傳佛教文化被譽為“甘肅四大文化”,作為聯結全球李氏宗親的紐帶——李家龍宮、仁壽山隴西堂則更決定了其在宣傳李氏文化上的無法替代性,就是該區域內最大的特色。因此,可以繼續擴大“隴西李氏文化旅游節”的活動范圍和內容,通過對周邊市縣進行旅游意向調查,定期舉行特色旅游推介會。
4.5 推動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
推動縣域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市場的變化,這不僅是旅游企業的機會,也將推動行業更健康發展。通過旅游產品的供給側改革,來滿足不同層次的旅游需求。隴西縣內約有43.49萬人的非城市人口,約7.83萬人的城市人口,縣域旅游改革既要兼顧城市化人們的返璞歸真心理,也要注重鄉鎮旅游者追求城市化享受心理,更要尊重周邊游客的求異心理。大眾旅游時代,旅行社、旅游服務人員也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旅行社、導游行業的建設,提高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積極探索“互聯網+導游”、“互聯網+旅游酒店”、“互聯網+旅行社”等線上旅游服務模式,進行信息推送,方便服務周邊旅游客源市場。旅游產業不僅僅是服務業,它已覆蓋一二三產業,本身就是綜合性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縣域旅游在整個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金早.全域旅游的價值和途徑[N].人民日報,2016-03-04.
[2]徐小佶,韋信寬.縣域經濟發展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李小三,徐 鳴.關于縣域經濟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0(3).
[4]張隴堂.甘肅景區門票不漲價的背后[N].中國旅游報,2012-05-16.
[5]劉 珺.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90~91.
[6]肖利群.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研究:以遼寧省為例[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7]吳 晨,李東和,汪 燕.基于后發優勢理論的縣域旅游產業發展研究:以安徽省休寧縣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8):764~766.
[8]張金梅.基于資源特色的云南省縣域旅游產業發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