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范智朵
摘要:介紹了國內外海洋意識教育的開展情況,闡述了開展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的意識,結合連云港市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海洋意識;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23702
1 引言
當前,面對海洋世紀的到來,海洋既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機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為了更好地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高公眾的海洋意識成為海洋人近期的重要工作。宣傳海洋生態文明,提高國人的海洋開發和保護意識從中小學生抓起非常必要。國家海洋局已啟動海洋意識教育,全國建立多家海洋意識教育基地,但在義務教育領域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完整的教育資源,包括系統的教材、專業的教師等。基于此,本文進行了相關探討。
2 國內外海洋意識教育開展情況
(1)海洋意識的概念及特征。何兆雄在《試論海洋意識》一文中提出“海洋意識指人類在與海洋構成的生態環境中,對本身的生存和發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徑的認識”。楊成志著有《海洋意識初探》一書,認為“海洋意識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一定時期內對其所屬海洋乃至世界海洋的認識以及對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程度的總稱”。千炎平將海洋意識定義為人們對海洋與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總體認識或反映[1]。據此,簡單來說,海洋意識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人類認識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并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2)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洋意識教育得到了各國廣泛普關注。各國政府普遍肯定了海洋教育對海洋經濟的促進作用,開始實施海洋教育的具體步驟。韓國政府制定了韓國21世紀海洋戰略規劃,提出要在公民中開展持久的海洋觀教育[2];日本發表了《關于推進海洋開發的重要課題》,在中小學中開設海洋教育課程[3];美國實施海洋補助政策,資助海洋教育活動,包括課程開設和學生計劃;初、中級教育和教師培訓;非正規教育等[4]。
(3)國內海洋意識教育的開展情況。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系列教材由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牽頭組織編寫,于2013年1月正式啟動。山東省日照市在全市中小學正式啟動海洋教育特色學校創建活動,全國首批中小學海洋特色校年底誕生。2012年12月《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后,山東(青島、日照)、上海、遼寧(錦州)、大連、福建(廈門、福州)、廣東、浙江(舟山)等省市相繼成立“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
3 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的意義
3.1 適應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發展要求
江蘇連云港市地處黃海之濱,位于橫貫我國大陸東西的隴海鐵路東端,海岸線全長208.6 km,臨海及臨海極限以內海域面積6677 km2,有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海洋資源極為豐富,盛產魚、蝦、鹽等海產品,海洋經濟占據連云港市經濟的重要位置。城市的發展、經濟的增長離不開人才。海洋世紀的到來,海洋人才的培養,成為海洋經濟強市的基礎。目前,沿海大開發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海濱城市建設對海洋人才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與此不相適應的卻是港城青少年對海洋的陌生、隔膜。據筆者對一所試驗中學的隨機調查顯示:一個班57人,只有一半的學生知道中國的藍色國土有300萬km2;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江蘇省第一大海島是東西連島;僅一人知道海州灣設立的兩個國家級海洋保護區是海州灣中國對蝦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連云港市海州灣海灣生態和自然遺跡海洋特別保護區。通過海洋意識教育,特別是具有連云港鄉土特征的海洋意識教育,能激發起青少年對海洋的熱愛,投身海洋事業的熱望和樹立起扎根于家鄉,建設家鄉的遠大志向。
3.2 適應形成連云港市獨特海洋文化的內在需要
連云港海洋文化歷史悠久、山海景觀奇特、海洋產業已具規模、海洋民俗文化和競技文化豐富,具有建設“海洋文化名城”的獨特的優勢。連云港要抓住優勢,把海洋文化提升到主流文化的地位。長期的文化積淀,耕海牧漁的生活生產實踐在港城人身上逐漸凝聚成一種豁達開朗、自信自強、勇于拼搏的可貴精神,這種精神正在不斷注入港城的海洋文化內涵。這一切為開展連云港海洋意識教育的研究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要求:讓每個港城的孩子都了解連云港,熱愛連云港。
3.3 樹立正確的海洋觀,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提升
近年來,國內外涉海事件頻出:釣魚島、獨島、南海問題等等。中小學生對海洋的熱情空前高漲。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2],此時正是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的最佳時期。通過對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納、繼承、弘揚和超越,培養孩子們具有大海般的寬廣、淵博、深沉、熱情、開拓進取的人文精神;在接受海洋特色文化的教育過程中感悟到對大海、家鄉的熱愛,培養出對漁民生活、漁業生產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和生活的動力;通過對海洋權力、海洋資源等知識的傳輸,幫助學生構筑起關于海洋的立體知識體系,幫助中小學生正確認識海洋、理解海洋,樹立海洋的可持續發展觀,為將來投身海洋開發和海洋保護打下牢固基礎。
圍繞海洋意識教育,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建設要求為指導,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以連云港市沿海特有的、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背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讓中小學們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培養集約利用海洋的科學意識,激發孩子們熱愛海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4 開展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的幾點建議
4.1 加大對海洋意識教育的政策引導
應在教育主管部分設立海洋意識教育領導小組,吸收海洋主管部門的科教干部,加強組織領導,負責特色學校創建和課題研究的實施與指導。組織專家編制海洋意識教育規劃,明確海洋意識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步驟,大力推動海洋意識教育校本課程建設。協調相關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提供必要的裝備設施,配備海洋教育圖書、資料,開展海洋意識教育師資培訓等。
4.2 成立海洋意識教育顧問團
充分利用正在申報成立“江蘇省海洋大學”的淮海工學院、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海洋港口學院等,利用大專院校的海洋科研、教學的強大人才優勢,聘請相關學科科學家成立海洋意識教育顧問團,對中小學海洋特色教育、開發海洋教育提供指導,為中小學生舉辦海洋科學家專題報告,指導中小學生開展以海洋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
4.3 建立海洋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海洋教育資源,如連云港海洋博物館、連云港市博物館等,建立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等,向中小學生開放,定期組織中小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社會實踐和科普活動。在連云港已經組織的政府主導和民間組織的各類普及海洋知識和樹立科學用海觀念的各類宣傳活動中更好地引入學生團體,設計更貼近學生認知的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如“全國海洋宣傳日”、“清潔海灘”、“漁政船開放日”等活動已開展多年,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安排中小學生參與。
4.4 開發海洋教育鄉土課程設計
連云港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資源。連云港海域遼闊,海中小島星星點點,除江蘇第一大海島連島外,還有前三島、秦山島、羊山島和開山島等島嶼,這些島嶼均具獨特景致,神秘莫測,或為鳥的王國,或為竹的海洋,蘊藏著濃郁的海洋氣息。連云港市還擁有光輝燦爛的古代海洋文明:桃花澗文化遺址、將軍崖巖畫、三教兼容的宗教等。應充分發掘連云港海洋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開發鄉土教材,設計海洋多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開展認識海洋、保護海洋、預見和解決海洋問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4.5 創建海洋教育實驗學校
創立海洋特色試驗學校,開展藍色海洋教育課題研究和教育實驗。通過深入、系統的行動研究,總結提升各實驗學校藍色海洋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研究成果,不斷豐富藍色海洋教育的基本內涵、發展模式、基本策略和評價標準,為更大范圍的實踐提供范例和引領。連云港贛榆縣石橋鎮第二中心小學走在了“海洋文化教育”的先頭。這是一所典型的漁村小學,該小學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資源,將海洋文化引入課堂,在校園內設置了“漁家生活”文化墻、“海洋故事”畫廊、“社團活動”展板,建起了“海之星綜合實踐園”,編印了《海是我家鄉》的校本教材,該校充分利用這本校本教材,打造校本化的海洋課堂,同時把校本教材與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4.6 在現有學科中強化海洋意識教育
將海洋知識與相關學科教育有機結合,將海洋教育滲透到各學科課程教學之中,如:地理學科中強調海洋地質勘探、實地踏勘等內容,物理學科中開展海洋物理、海浪潮汐等內容,政治學科中增加領海知識、海域使用法律條例等,體育課中增加海上沖浪、沙灘排球、游泳、海上救生等內容,語文學科中介紹海洋文化知識,開展海洋詩詞背誦比賽等。
5 結語
要把連云港市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全市上下了解海洋、認識海洋。普及海洋意識教育,中小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說,在該市青少年中加強海洋意識教育,使他們了解海洋,關注海洋,投身于海洋開發事業,是形勢的需要,時代的呼喚,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李 明.高中地理教學中海洋意識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大學,2012.
[2]吳 聞.韓國、日本的海洋科技計劃[J].海洋信息,2002(1).
[3]張伯玉.日本通過第一部海洋大法[J].世界知識,2007(7).
[4]李令華.美國海洋補助金及其對海洋教育的資助[J].海洋開發與管理,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