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英
歌劇,相信很多琴童朋友都會覺得很陌生吧?但如果說起下面這些名曲,你是不是又覺得很耳熟呢?比如:國外的《今夜無人入睡》《飲酒歌》,我國的《紅梅贊》《扎紅頭繩》《北風吹》《洪湖水,浪打浪》等等,其實這些歌曲都是出自歌劇中的選段呢。
歌劇,顧名思義,就是以歌唱為主要手段來表達劇情的舞臺藝術,是一門起源于西方的舞臺藝術,它的發源地是意大利。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西方的歌劇是不是類似于我們中國的戲曲呀?沒錯,像我國的國粹—京劇,就有人形象地把它叫做“北京歌劇”。當然,西方的歌劇和我國的戲曲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我國戲曲的基本功是典型的“唱、念、做、打”,既有唱的部分,又有說的部分,還有“打”,即武術的部分,而歌劇則以唱為主;再比如:中國的戲曲中是以“生、旦、凈、末、丑”的扮相來區分人物角色的,而歌劇則是以“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等表演者的音域及聲音特點來區分人物角色的……
歌劇,根據體裁樣式可以分為: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輕歌劇、音樂喜劇、室內歌劇、配樂劇等等。
歌劇中的聲樂部分包括獨唱、重唱與合唱;器樂部分通常包括在全劇開幕時的序曲或前奏曲、每一幕之間的間奏曲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等等。
詠嘆調 是歌劇中主角們抒發感情的主要唱段,它的作用就像是戲劇中的“獨白”,表現出人物的特征。詠嘆調往往是歌劇中最精彩的唱段,它的音樂很好聽,結構較完整,能表現歌唱家高超的演唱技巧,因而我們經常能在音樂會上聽到它們被作為音樂會的獨唱曲目來演唱。如:歌劇《蝴蝶夫人》中的詠嘆調《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詠嘆調《為什么我的心這么激動》,歌劇《卡門》的詠嘆調《斗牛士之歌》等等。
宣敘調 又稱“朗誦調”,是近似說白、敘事的旋律,介于歌唱和朗誦之間的獨唱段落。
在歌劇中,宣敘調是開展劇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敘調里進行,這時角色有較多的對話,就用半說半唱的方式,很像京劇里的韻白。
因為歌劇起源于西方,所以如果列舉西方的經典歌劇,那實在是太多了,許多著名作曲家都寫過歌劇。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普契尼的《圖蘭朵》《蝴蝶夫人》,比才的《卡門》,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阿依達》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歌劇《圖蘭朵》,作者雖然沒到過中國,卻根據想象講述了一個中國元朝的傳奇故事。這也是西方歌劇作品中唯一一部具有中國元素和中國背景的作品。
歌劇雖然起源于西方,但在中國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上個世紀初,音樂家黎錦暉創作演出了一種兒童歌舞劇,這就是中國歌劇的萌芽。到三四十年代,為了宣傳抗戰,中國的藝術家們創造了許多載歌載舞的音樂戲劇演出,例如秧歌劇。直到1945年,大型歌劇《白毛女》問世,才開始被稱為中國歌劇發展的“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了一批經典的歌劇作品,代表劇目有《小二黑結婚》《紅珊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等。
好了,這期的歌劇就為大家介紹到這兒了。看完之后,你是不是對歌劇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呢?對了,如果有空,別忘了去欣賞一兩部經典的歌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