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孫小明
〔摘要〕為了衡量新浪微博信息傳播效果,本文在10個不同話題領域分別選擇公眾微用戶、意見領袖(加“V”)用戶以及普通用戶共30個決策單元,利用模糊數據包絡分析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用戶屬性、內容屬性、媒介屬性都對新浪微博信息傳播具有影響,而在不同的話題領域影響具有異質性。
〔關鍵詞〕數據包絡分析;信息傳播效果;指標評價;微博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15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9-0088-07
〔Abstract〕[Objective]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 of micro blogging public opinion.[Methods]A fuzz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and a backward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each evaluation unit when the input variables and output variables were removed.Finally,Euclidean distanc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hoice of the index.[Results]The 16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 of the micro blogging public opinion.[Conclusions]The promulgator of information of micro blogging public opinion,the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and the media attributes got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of the micro blogging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fuzz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index evaluation;micro blog
互聯網時代,微博作為重要的社交媒體平臺,為用戶提供信息實時表達和社交互動的途徑,也便利了信息的聚合和傳播。微博以其參與性、社區性、共享性、連通性成為社會媒體的重要組成,深刻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從主體角度,用戶是微博信息網絡的節點,節點間相互作用形成用戶關系。用戶關系并不對稱,具有強弱之分,并影響微博的信息傳播效果[1]。從客體角度,微博內容具有多樣性,話題涉及范圍廣、信息展現形式豐富,信息發布時間和空間約束小,很大程度上滿足用戶多樣性的信息需求。從媒介角度,微博作為網絡社交媒介和信息平臺,其信息內容具有知識性、創新性和趣味性;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和針對性;信息傳播影響具有廣泛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移動互聯網媒介快速發展條件下,微博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靈活性也大大增強,對信息傳播效果的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浪微博作為典型代表,其用戶規模龐大,覆蓋了政府、企業、社會團體、普通民眾等在內的社會各個階層的機構或個人;話題內容涉及廣泛,包括時事政治、社會新聞、文娛體育、生活資訊、投資理財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傳播影響范圍廣泛,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月活躍用戶(MAU)達到222億,日活躍用戶(DAU)也達到1億[2],信息覆蓋大量人群。因此,本文選擇新浪微博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不同內容將話題劃分成不同的欄目,每個欄目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公眾微博用戶和意見領袖(加“V”)微博用戶以及普通微博用戶進行討論。同時,由于影響因素多樣,并且信息傳播效果具有階梯性[3-4] ,本文使用數據包絡分析(DEA)的方法對多影響因素和多層次的微博信息傳播效果進行分析。
1相關研究及指標選擇
11影響微博信息傳播效果的因素
微博信息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的傳播行為對受眾產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等3個層面的態度轉變或對整個社會產生的綜合影響[5-6]。微博信息傳播活動涉及4個要素:信源、信宿、信道、信息[7],因此,影響信息傳播效果的因素可以概括為3個方面,即微博用戶(信源和信宿)、微博信息內容(信息)、傳播媒介(信道)。
用戶是信息的傳播者和發布者,因此用戶關系、用戶影響力及用戶興趣是影響微博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8]。微博的用戶關系包括微博中群組關系、互動交流、關注傳播等關系[9],通過用戶關系可以預測和計算信息擴散路徑和微博信息影響力[10];微博影響力是指微博影響受眾以及其他相關行為主體的能力[11],可以使用微博信息覆蓋廣度、微博信息內容、粉絲質量主成分、微博交互、微博管理水平等方面來衡量[12];用戶興趣是微博發布和轉發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13],因此可以利用用戶興趣相似度和用戶活躍度等因素預測信息擴散速率和擴散范圍[14-16]。
微博內容是信息傳播的載體,不同的話題類型和文本特征會影響微博信息傳遞效果。微博話題類型可以劃分為信息類、行為類、觀點類、情感類等類型[17],不同類型的話題吸引不同類型的用戶關注[18]。同時,微博長度、圖片或者視頻等內容展現形式、“@”和URL使用、原創微博、語言風格等文本特征,都影響微博信息傳播效果[19-20]。
此外,微博作為社交媒介,其通過用戶關系和信息關聯形成一個社會網絡[21-22],這種媒介屬性對信息傳播效果具有影響,可以利用中心性和中心度的指標測度[23]。
12微博信息傳播效果評價
微博的信息傳播效果包括微觀效果和宏觀效果,微觀信息傳播效果主要是針對用戶,宏觀信息傳播效果是對整個社會的綜合影響。其中,微觀的信息傳播效果具有3個層面:即認知層面效果、情感態度層面效果和行為層面效果,這3個效果是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24]。通過相關性分析,微博信息傳播效果符合認知——情感——行為這一金字塔模式特點[25],認知效果可以表現為用戶對信息的接收,即信息覆蓋面;情感效果體現在評價內容里,即用戶的支持、中立、反對的態度;行為效果表現為微博的轉發,轉發對信息擴散速度和范圍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26]。由此,微博信息傳播效果的量化指標歸納為以下幾個:信息覆蓋人數、點贊數、評論數、轉發數等。
13微博信息傳播效果評價的指標選擇
通過回顧已有研究發現,影響微博信息傳播效果的因素多樣。從主體角度看,包括信息發布者、信息傳播者、信息接受者在內的微博用戶的用戶關系、用戶興趣、用戶影響力、用戶行為習慣等都是影響微博信息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從信息客體角度出發,包括話題、文本、圖片、視頻、URL或“@”的使用在內的微博內容的類型、特征對信息傳播都具有影響;從傳播媒介角度看,微博作為社交媒介,其通過用戶關系和信信息傳播效果的影可以利用中心性的指標測度。與此同時,微博的信息傳播效果可表現為用戶個體和社會整體兩個層次,對用戶個體效果主要包括認知、情感、行為3個方面,而用戶效果的集合構成社會整體效果。因此,本文利用數據包絡分析過程中,選擇的輸入、輸出指標如表1所示。
表1微博信息傳播效果評價的輸入輸出指標
輸入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解釋變量微博用戶信息傳播者信息發布數量信息發布條數X1信息發布質量信息的時效性、針對性和趣味性X2粉絲數量信息傳播的潛在影響X3信息接受者活躍程度用戶平均登錄頻率X4影響能力用戶信息平均轉發率X5微博內容內容創新性微博的原創原創微博的數量X6內容展現形式文本、圖片、音頻、視頻是否X7內容的關聯性URL及@使用鏈接其他微博/關聯其他用戶數量X8形式匹配度形式與內容的匹配程度展現形式與話題適應性X9表1(續)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解釋變量媒介屬性點度中心性絕對點度中心性、相對點度中心性、圖的點度中心勢整個網絡圖中用戶的直接聯系程度X10中間中心性絕對中間中心性、相對中間中心性、圖的中間中心勢用戶控制他人之間的交流能力X11接近中心性絕對接近中心性、相對接近中心性、圖的接近中心勢信息傳播中對其他人的依賴性X12輸出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解釋指標微博用戶認知覆蓋力信息閱讀人數Y1收藏數信息收藏人數Y2關聯事件關注程度評論或轉發關聯事件的條數Y3情感意見指向經?;拥牟块T或領域的個數Y4點贊數量粉絲或者評論者點贊的數量Y5行為總轉發數粉絲或者評論者對微博轉發的數量條Y6總評論數粉絲或者評論者對微博評論的數量條Y7注:為模糊處理指標。2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浪微博熱門話題為基礎,根據內容將話題劃分為不同欄目,結合微指數及用戶粉絲數,在10個不同話題領域,分別選擇公眾微博、意見領袖微博和普通微博作為數據源,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利用分析軟件進行實證研究。數據獲取及分析步驟如下:①數據來源;②數據采集;③數據處理和分析。
21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新浪微博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不同內容將話題劃分成不同的欄目,每個欄目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微博、意見領袖(加“V”)微博、普通微博進行討論,具體內容如表2。
22數據采集
本文選擇10個欄目下的不同加“#”熱門話題作為數據來源,以話題主持人微博為基礎,結合微博用戶關注領域以及內容與話題的相關性,并考慮微博信息效果的可度量性,選取具有一定程度影響力的公共微博、意見領袖微博和普通微博。同時,為了保證信息傳播影響產生的即時性和有效性,數據截取自微博發布的24小時內,并剔除了無轉發、評論或點贊的博文。
23評價方法
由于微博信息的傳遞效果中存在不少因素都難以精確描述,并且多數價指標均需要通過主觀評價進行確定,屬于模糊性的判斷。一般情況下處理這種模糊性因素多采用“平均值”或者“近似值”的方式處理,這種粗糙的處理方法導致一部分有效信息的丟失,對評價結果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本文在使用DEA方法時,引入了模糊集理論,將微博信息傳播效果評價中難以精確表達的模糊性指標處理成適當的模糊集合,能夠緩解傳統DEA處理方法的局限性,力求實現更高的評價可信度。
242結果討論
(1)從用戶角度看,由于比普通用戶擁有更大粉絲群體和公眾知名度,公眾微博和意見領袖微博對信息傳播的影響更為顯著,并且公眾微博與意見領袖微博的影響大體相當。但是,在個別領域也存在有別于此種規律的特征。如投資理財領域,“微博股票”作為新浪官方微博平臺,其影響力遠遠小于意見領袖微博,同時也低于持續關注該領域的普通用戶。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微博股票”以轉發微博為主,缺乏原創性;二是微博內容以描述性為主,缺乏知識性;三是推送信息具有機械性,與關注投資理財領域用戶的真實需求不相適應。因此,從用戶層面而言,雖然信息傳播效果與用戶的粉絲數量具有較強關聯性,但是在某些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則需要公共微博用戶提高微博信息內容的知識性和針對性,以滿足用戶的真實信息需求。
(2)從話題領域角度看,明星娛樂、影視動漫、國際熱點等領域的信息傳播效果最顯著,社會公益、投資理財、體育賽事、幽默搞笑次之,時事政務、生活資訊等的信息傳播效果相對較弱。此種結果表明,雖然微博的功能越發多樣,出現了企業微博、政務微博等不同的形式,但作為社交媒介,為用戶提供交流平臺仍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因此,休閑娛樂相關的話題領域能夠獲得用戶更多的關注,如明星娛樂、影視動漫、體育賽事、幽默搞笑等主題。同時,微博提供的多樣、快捷和持續的熱點新聞是對傳統新聞媒體的補充,如“土耳其擊落俄戰機"等國際熱點得以獲得較高關注度。
(3)從微博內容角度看,內容創新性、形式多樣性、內容與話題的關聯程度等都對微博信息傳播的效果具有正向影響。通過實證結果可知,原創性和新穎性的微博比轉發微博更能獲得用戶的關注;微博含有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比純文本的信息傳播效果更好,并且形式與話題主旨的匹配程度越高,信息傳播效果越明顯;微博中“@”其他用戶,使用URL鏈接其他網頁信息內容,對信息傳播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尤其是“@”的使用能夠直接影響信息傳播。以“國防部發布”為例,其發布的微博具有權威性,但是內容以文本為主,基本不包括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同時也未使用“@”或URL,因此在獲得用戶關注較少,信息傳播效果弱。
3結語
本文以新浪微博為研究對象,基于信息傳播效果的階梯理論,通過文獻研究并結合微博特點,選取了微博信息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鑒于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和信息傳播效果的復雜性,本文選用了可對多投入和多產出數據進行研究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同時,在數據源的選擇上,從10個不同的領域分別選取公共微博用戶、意見領袖微博用戶和普通微博用戶構成30個決策單元,以此為基礎分析微博信息傳播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從用戶屬性出發,信息發布者、信息傳播者、信息接受者的信息活動都影響信息傳播效果。具體而言,公共微博用戶和意見領袖微博用戶傳播信息的效果更為顯著,但是在個別領域普通微博用戶對信息傳播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從微博內容屬性出發,內容的原創性、展現形式多樣性、形式與內容的適應性都決定著信息傳播的效果。因此,信息主體利用微博傳播信息,應立足受眾多樣性需求,合理應用各種展現形式,優化信息發布內容,以此提高微博信息傳播的效果和價值。
參考文獻
[1]Ellison N B,Steinfield C,Lampe C.The Benefits of Facebook“F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143-1168.
[2]微博用戶發展報告2015[EB/OL].http:∥data.weibo.com/report/reportDetail.
[3]陳遠.微博信息傳播效果實證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3):28-34.
[4]呂杰,張波,袁浩川.傳播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周鴻鐸.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
[6]Voyer P A.Word-of-Mouth Processes Within a Services Purchase Decision Context[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0,3(2):166-177.
[7]趙蓉英,曾憲琴.微博信息傳播的影響因素研究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58-63.
[8]孫飛.企業微博信息傳播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2.
[9]胡吉明,張蔓蒂,黃如花.社會網絡環境下用戶關系對信息傳播的影響作用——以新浪微博為例[J].情報雜志,2013,(6):181-185.
[10]Yang J,Leskovec J.Modeling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Implicit Network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IEEE Computer Society,2010:599-608.
[11]丁兆云,周斌,賈焰,等.微博中基于多關系網絡的話題層次影響力分析[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3,50(10):2155-2175.
[12]郝曉玲.企業微博影響力指數研究[J]情報雜志,2013,32(7):64-68.
[13]閆強,吳聯仁,鄭蘭.微博社區中用戶行為特征及其機理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3,42(3):328-333.
[14]李英樂,于洪濤,劉力雄.基于SVM的微博轉發規模預測方法[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3,30(9):2594-2597.
[15]吳凱,季新生,劉彩霞.基于行為預測的微博網絡信息傳播建模[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3,30(6):1809-1812.
[16]曹玖新,吳江林,石偉,等.新浪微博網信息傳播分析與預測[J].計算機學報,2014,(4):5.
[17]Qu Y,Huang C,Zhang P,et al.Microblogging after a major disaster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C]∥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 2011,Hangzhou,China,March,2011:25-34.
[18]Ma Z,Sun A,Cong G.On predicting the popularity of newly emerging hashtags in Twitte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64(7):1399-1410.
[19]劉曉娟,王昊賢,肖雪,等.基于微博特征的政務微博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雜志,2013,32(12):35-41.
[20]郭曉姝.企業微博信息傳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5,(2):93-95.
[21]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
[22]Wassennan S,Faust K.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3]平亮,宗利永.基于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傳播研究——以Sina微博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1(6):92-97.
[24]羅瑩.網絡信息傳播效果研究[J].情報科學,2009,(10):1487-1491.
[25]汪守金,錢穎,李文慧,等.基于話題的微博傳播模式與特性研究[J].情報雜志,2013,(6):176-180.
[26]陳遠,袁艷紅.微博信息傳播效果實證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3):28-34.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