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義
回顧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尤其是開展“情景探究”實驗以來的所思所悟,我確立了自己所追求的教學思想,那就是“撥動情感的弦;放飛思維的線,讓歷史學習成為一種引導下的創造”,這一教學思想所追求的是一種“情知相融,情知相促”的教學效果,以這種教學思想為先導,我努力在實踐中打造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
課堂追求:情思激蕩的歷史課堂
在情景探究教學實踐中,我確立的教學風格類型是“情思型”歷史課堂。情:是情景與情感,情景是情感的前提。教師通過創設課堂情景,可以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喚起學習興趣,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產生令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借助于課堂情景,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實質,把握知識的內涵,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情感,從而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在潛移默化中順利實現。思:思維與思想。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誘學生思考,指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升能力,升華歷史情感。說到底,“情思型”歷史課堂,在歷史課堂中要實現與達到的目標是:獻給學生一個感悟、探究、對話、建構、快樂的課堂。
“情思型”歷史課堂,實際上是冷冉教授“情·知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情思型”課堂風格。根據教育學與心理學原理,課堂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情緒、情感、性格等諸多情性因素,忽視了情感因素的教學,認知往往無力,思維往往凋謝,課堂往往沉悶,只有把情與知兩個客觀過程有意識地統一于教學活動中,才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扒樗夹汀睔v史課堂正是基于以上規律的一種“情知相融,情知相促”的課堂教學。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認識到,這種課堂在實踐中要把握四個關鍵點——
第一,發掘教學內容的情知因素,把握情知的最佳結合點,這是實施情知教學的前提;
第二,創造生動的學習情景,形成融洽的情知交流,這是實施情知教學的保證;
第三,選擇適宜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促進學生的情知發展。這是實施情知教學的條件;
第四,共創引人入勝的活動,滿足情知表現的需要,這是實施情知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反觀自己的教育成長,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大差距,尤其對“情”與“思”相融相促的生成路徑的把握還不夠嫻熟與靈活,所以在省級重點項目《基于課堂的情景探究式歷史教學研究》順利結題的基礎上,我又確立了《中學歷史情思歷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我希望借助于這一實踐平臺,有效地促進自己成長,更好地實現自己對歷史課堂的價值追求。
教育信念:在行動中去舞動教育夢想
有夢就有希望,只有心懷夢想,一切才有可能發生。正是因為有夢,我們才帶著激情,去創造,去發現,勇做一條破浪的船。
什季佩克1988年提出“教師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布置能夠使學生的積極性從外部轉向內部的作業和創造學習環境?!睘榱舜龠M內在積極性,斯波爾丁提出,“對控制的認知”和“對能力的認知”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需要學習如何創造一個可供學生進行自我創造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認為自己是稱職的,能夠對自我進行控制,教師還需要使用“搭腳手架式”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克服面臨的困難和障礙。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搭“腳手架”,做一個智慧型的歷史教育工作者?帶著這一個問題,懷著這一個夢想,從2009年9月開始,從默默探試到立項結題,六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歷程,有喜悅,有困惑,但有一點非常堅定的,就是從沒有傍徨,從沒有停頓探索的步伐。
有人說,作為改革,其行動策略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先有思想再有行動;第二種是先有行動再有思想;第三種是思想與行動同行。而我選擇的是第四種,從思想到行動,再由行動到思想的行動策略。在這過程中,來自同行和學生的鼓勵成為了我前行路上的最大的支持和動力。
行走在教學與教研的路上,我一直非常堅持與自信的是:第一,讓教學與研究扎根在課堂。第二,讓教學與研究在交流中綻放光彩。第三,讓教學與研究在總結中提升。圍繞“情景”和“探究”兩大主題,我帶領課題組同仁,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反復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歷史圖片劇布景、歷史視頻細節放大法布景、生活情景聯系法布景、歷史素材巧妙設疑布景等情景創設模型和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情景化等問題探究策略。實踐中證明,這些策略與模型可操作性強,深受學生喜歡,能有效提高歷史課堂效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2月26日“廣東省中學歷史教學經驗交流會”在韶關舉行,受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歷史教研員魏恤民老師邀請,在大會上我對“情思型”歷史課堂的探究成果進行介紹,獲得廣泛的關注與影響。更難得的是,2016年6月14日,廣東省中小學新一輪百千萬名師、名校長結業典禮上,我代表學員進行教學思想宣講,吳穎民教授和王紅教授高度評價了“情思歷史”的教育理念,并指出了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位哲人曾告誡我們:把理想放在努力的鍋中,用堅韌的小火煎熬,再用判斷做調料,理想之味一定能在鍋中散發出足以回味清香。路漫漫,其修遠兮。新課程改革的路還很長很長,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一直心懷夢想,堅持行走,遠方必將山高水長,一路風景必將催生歷史教育新的希望。
(作者單位:廣東湛江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