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育民
《周易》這部經典為培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成分在《周易》成語中也有生動的體現。研究與推廣這些成語,可幫助我們記住優秀的民族文化,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為自己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乃至國家富強做出新貢獻。
在我們漢字成語中,直接來源于《周易》的就有100多個,加上間接演繹出來的達到200多個。但今天還比較常用的不算太多,比如:九五之尊、群龍無首、天地玄黃、防微杜漸、不速之客、三陽開泰、虎視眈眈、文過飾非、光明正大、風雷激蕩、循序漸進、反目成仇、飛鳥遺音、樂天知命、無妄之災、殊途同歸、立竿見影等。
這些成語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如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誠信為本等,堪稱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傳承,甚至發揚光大。
(一)“厚德載物”的和諧理念
坤卦代表大地母親,代表母儀天下的形象。《周易·象傳·坤》寫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過千百年的傳頌,“厚德載物”成為人們熟知的一條成語,它是對和諧理念的經典概括。其意說人的道德情懷要像大地一樣寬廣厚實,能夠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能夠容納宇宙萬物,就像大海容納百川匯流、大地承載萬物生長那樣。這是人要與天地萬物相和諧的文化理念,又是多么博大的胸懷與寬容精神。今天,國際社會提倡節約資源與能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似乎也可以從這里找到哲學依據。
大家都知道,《周易》主張“天地人合一”,就是人與天地和諧。人類和其他生物、事物不一樣,擁有智慧和復雜的思維能力,因此可以和天、地共同形成“三才”。但人類作為天地(或者說大自然)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必須遵循與效法客觀規律,包括自然規律及社會規律,必須做到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和諧。而且人與人之間也要相互和諧,故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樣的成語。
(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乾卦代表父親、君王或老板,代表勇猛堅強的陽光之氣。《周易·象傳·乾》有句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中的“自強不息”已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它的意思說,自己要努力向上,不斷強化自身的力量,且永不停息。這種精神鼓勵人們艱苦拼搏、奮發圖強,是炎黃子孫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接近40年的發展歷史,有力地說明了自強不息、勤奮拼搏的重要性。
《周易·乾卦》還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后來濃縮成“朝乾夕惕”這條成語,勸導人們要努力拼搏的同時還要勤勉謹慎。如果沒有艱苦樸素、辛勤勞作的拼搏精神,就無法創造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三)創新求變的進取觀念
“易”字由日月所組成,有變化的意思,所以《周易》的主要哲學思想除了和諧與勤奮拼搏,還有創新求變的進取觀念。
《周易·雜卦傳》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形成“革故鼎新”這一成語。革卦由上卦兌金、下卦離火組成,即金屬在火中冶煉、得到升華與新生的卦象;而鼎卦由上卦離火、下卦巽木所組成,即木上燃火、烹飪之象,而烹飪就是把生的東西變成熟的。兩卦都有變革創新、拆舊屋建新房的含義,后來引伸到社會制度上,人們就把革除舊政、建立新政稱為革故鼎新。這是對除舊布新發展觀念的準確概括,也是炎黃子孫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
《周易·象傳·革》說道:“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由此衍生出成語“革面洗心”。這里的“小人”專指百姓,“革面”指變革原先對于暴政的表面屈服,從本來的面從而心不從,改成真正的心悅誠服,發自內心地順從明君的領導。
“枯楊生華”這成語,則出自《周易·大過卦》的九五爻辭。大過卦由上兌下巽所組成,兌象征少男,巽象征長女,故有老婦嫁給小伙之象。這就好比干枯的楊樹開花一樣,不會有啥好結果。一時間的勉強湊合,維持不了長久。一個社會機構也是如此,如果不能選賢任能,而是勉強湊合、庸冗雜處,肯定無法正常運轉,甚至總會把事情搞砸了。
但有意思的是,該成語后來演變成“枯木生花”或“枯樹開花”,卻變成了相反的含義。即枯萎的樹木又重新開了花,形容起死回生、重獲生機,這就與革故鼎新、洗心革面等擁有相近的含義,就是說要變革創新,以求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四)物極必反的辯證思想
《周易·否卦》的上九爻辭說:“傾否,先否后喜”,就是說要將不好的東西顛倒過來,把先前的不快變成喜悅。這說明世間萬物不會永遠處于阻塞狀態,而是隨時可能轉化為通達狀態;通達狀態也不一定長久不變,也可能會變成阻塞狀態。宇宙生存與發展有這樣的辯證規律,人世間的事情也要遵循這樣的辯證規律。當你遭遇艱難險阻或危機的時候,也無須懊惱和沮喪,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或許會有化險為夷、否極泰來的驚喜結果,這里邊就有兩個成語。
由此,人們又得到“物極必反”這樣一個成語,說的就是世間萬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但凡事物發展到了極限,都可能會走向它的反面。比如有的病人,有時出現假熱真寒,或者假寒真熱的癥狀;輿論造過了頭,出現言過其實、文過飾非的現象;當權者的統治過于殘暴,就會官逼民反,引發激烈的反抗。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學說,極好地繼承與發揮了這種辯證思想,提出福禍相依、無為而無不為等著名論點。
(五)不盈不滿的謙虛態度
《周易》中的謙卦鼓勵人們培養謙虛和自律品德,使得謙虛成為中華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彖傳·謙》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告訴我們應效法自然之道,培養謙虛這種良好的文化品質,摒棄驕傲自滿那種不好的文化品質。當年毛澤東主席有幅題詞就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明確表示謙虛對人與社會的積極作用,以及驕傲自滿的消極作用。
《周易·謙卦》的初六爻辭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非常謙虛而有修養的人,能夠渡過大江大河,能夠做成大事,故而吉祥。《周易·象傳·謙》還有“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的說法,由此形成“謙謙君子”和“謙卑自牧”這兩條成語。“謙卑自牧”的意思為:要保持謙卑的態度,自覺地提高自身修養、形成良好品德。
(六)至真至純的誠信品德
有人認為謙卦是“周易”中最吉利的卦,因其經文中沒有一句不吉利的話。筆者以為在當前中國,中孚卦是最重要的一卦,因其主要提倡誠信,“中孚”就是心中充滿誠信的意思。《周易·中孚卦》的卦辭說:“只要心中充滿誠信,即便只用小豬、小魚作為祭品,也會吉祥。”彖辭則說:“誠信又堅守正道,符合天的法則。”象辭又說道:“風吹來水就虛心接受,這表明心中的誠信可影響一切事物”,甚至連小豬、小魚這樣的低級動物都會受感動,故而吉祥如意,由此形成“信及豚魚”這個成語。
《周易》整部經典中,有許多強調“誠信”的經文,包括修辭立誠、閑邪存誠等成語。可以不夸張地說,除了謙虛,誠信原本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涵。炎黃子孫在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視誠信為做人、立業和處世之本,這是華夏民族進步的精神與靈魂,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我們堅決反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虛偽現象,包括假冒偽劣產品、坑蒙拐騙偷等言行,竭力提倡“崇尚誠信”這種既嶄新、又古樸的社會風氣。
當然,在我們使用道德規范,仍然無法有效約束某些言行的時候,有必要強調法律和法治的作用。《周易·旅卦》的象辭說:“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光明正大地治理國家,要謹慎制訂和執行法律制度,最終達到只需道德規范,而監獄中不需要關押犯人的社會境界。
(作者單位:廣東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