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
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4.8億,占到人口總數的30%。這意味著每3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個老人。
什么才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我們將如何老去?
居家養老:多數人的愿望。
有人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未來“中國式養老”的圖景: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各類社會保障制度有機銜接,孤寡、失能、高齡、特困等老年人群體得到充分保障;孝親敬老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
無論從情感還是現實來看,居家養老都將是未來“中國式養老”的主流,而“十三五”期間,居家社區養老也將成為政策投放的重點。
“落葉歸根”“少小離家老大回”……體現出中國人對家的眷戀與堅守。在家養老、享受天倫之樂仍然是大多數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養老方式。
同樣是在家養老,未來的居家養老將與以往有所不同。
在“互聯網+”時代,智能化也極大提升了居家養老的質量。據民政部介紹,自我國開展國家智能養老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試點工作以來,已通過開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動檢測、癡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為智能分析等服務,探索養老機構對周邊社區老人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
“只有利用社會化的機制才能實現風險共擔和代際補償,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北京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劉繼同認為,如果能在每個社區都培育一個多學科的養老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康復、日間看護等服務,老年人在家就能住得安心。
機構養老:不僅是“兜底”,更將走多元化發展之路。
無論是敬老院、福利院、養老院,還是老年公寓、護老院、療養院……總之,如果經濟不寬裕,可以入住公立養老院;如果“不差錢”,可以選擇“高大上”的養老社區;如果喜歡家庭氛圍,有居家式的養老機構;如果喜歡旅游,還有“移動式”“候鳥式”的養老模式……可以預見,我國養老機構和養老模式將呈現多樣化趨勢,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養老需求。
以地養老:為農村養老“破題”。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大的農村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為復雜的農村養老問題。
數據顯示,中國農村老年人口已超過1億,同時,留守老人的數量正逐年增多。除了沒有子女在身邊照料外,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沒有退休金,他們只能靠土地維持生活,一旦失去勞動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
而“以地養老”的探索已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首肯,具有樂觀的發展前景。
老老相助:未來“中國式養老”的特色補充。
“小老人”照顧“老老人”,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鄰里鄉親照顧留守、空巢老人……這種更強調普通百姓之間相互幫扶與慰藉的養老模式,將成為未來中國城鄉居家和機構養老的特色補充。畢竟,老年人最懂得老年人,他們之間心理距離最短,最易接受對方的幫助,最可能在互助中體現關愛,收獲幸福。而植根中國傳統文化、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互助養老作為社區和農村養老的補充,必將成為未來“中國式養老”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