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在80后、90后玩轉網絡之時,中國的老年人也不甘示弱,上網成為他們消磨時間的一種新方式,瀏覽新聞、收發郵件、下棋聊天、網上炒股、微信聊天、網約車出行……時尚的網絡生活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青睞和仿效。最近一項調查顯示,90%的老年人知道網絡,其中70%表示想上網。電腦、手機和網絡也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獲取新鮮信息、保持年輕心態、加強溝通從而豐富生活的新工具。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老年人慢慢學會了年輕人“趕時髦”的做法,老年“網迷”也逐漸成為“時尚亮點”。
網絡讓世界變小
“大家好!我是老王頭,今年68歲了,很高興和朋友們一起嘮嗑。”正當網友們在語音聊天室侃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房間里傳來一個東北老頭的聲音。
老王頭是我的大伯,他們兩口子都是退休教師,今年夏天在外地工作的姐姐給老爸老媽買了臺電腦,讓二老在家沒事上上網,來點兒“新潮”,趕趕“時髦”。哪曾想,一個月下來,除了會開關電腦,二老一無所獲。
后來在姐姐的指導下,大伯學會了上UC聊天,這一天,大伯打開電腦,戴上耳麥,進聊天室不管不顧地對著話筒就喊了起來。管理員和同齡朋友很能理解大伯急于學上網的心情,就耐心地教他怎么開關麥克,把說話的機會盡量讓給他。然后教他怎么用鼠標復制、粘貼,10分鐘后,大伯能把別人在聊天室打出來的“你好”“我聽到了”“是的”等字復制、粘貼出來了。這可把老人家樂得不行。“原來這不會打字也一樣能學上網啊。”有一次,大伯的電腦突然進了病毒。怎么弄也殺不掉,他靈機一動,跑到他的好友群里,朝公屏打出“119”,向大廳里進行緊急呼救,一位網友給他發了殺毒工具下載鏈接,五分鐘就搞定了,樂得老人家連喊“萬歲”。
大伯平時還愛下象棋、打撲克,在牌友中少有對手。如今進入QQ游戲大廳,能隨時邀請他人一決高低,只因網上高手眾多,常常贏少輸多,積分都已負好幾百。但他仍笑呵呵地說:“在網上打牌、下棋確實有意思,又方便,我幾乎每天都花幾個小時泡在網上!”
“在網上看電視劇中間沒廣告!”大娘對上網看電影、電視劇特別熱衷,她說:“有事要忙就按‘暫停,回來再按‘播放就能接著看,甭提多方便了。”
不僅純粹娛樂,老兩口也利用網絡為自己充電。常年活躍于各個網絡論壇。通過網絡,老兩口不僅豐富了老年生活,還常為他人獻策獻計。在百度貼吧、知道等社區,有很多熱心腸的老年人利用閑暇時間,回答網民們的各種問題,五花八門,涉及面廣,既有指路、景點介紹、醫學保健、養鳥種花等實用知識交流,更有分享親身經歷,與年輕人娓娓談心。
大伯時常和家人講起聊天室里的趣事,聊天室里有一個單身的大媽,兩年前她學會了上網,并開始網上交友。她說:“我再也受不了朋友們跟我說,‘我實在不認識什么人合適你,所以就學著女兒的樣子在網上自己尋找機會了。”
在互聯網上尋找浪漫和婚姻正在成為中老年人的一種潮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看到自己的子女通過這種方式快速地尋找到伴侶,并生活在一起,孩子成了自己的“榜樣”。結果遺憾的是,當大媽見到聊了兩年之久的屏幕那邊大爺的真容之后,徹底凌亂,原來大爺在網上發布的是自己風華正茂時候的照片。這種手段雖然不是欺騙,因為那確實是曾經的大爺,但關鍵是現在的他是那張帥氣的照片加上20年的歲月和30斤贅肉!大媽的首次網戀以“見光死”而告終。
自打退休之后,大伯身邊那一大幫子每天在一起嘻嘻哈哈的同事呼啦一下都沒了,原本喜愛熱鬧的他常常在家中發呆,現在的他通過網絡找到了那些有共同語言的摯友,完全像變了一個人,整個人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互聯網+不到的尷尬
購物、訂餐、打車、訂票、掛號……在許多年輕人的手機、電腦里,“互聯網+”幾乎可以“+”到衣食住行的一切。但對于人數已突破2億的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是,能不能“+”入互聯網的大潮中。
雖然學會了用智能手機、電腦“觸網”,但在面對五花八門的APP時,多數老人還是要一遍遍“求助”于人;在線支付復雜的流程,也讓擔心錢款安全的老人對此“敬而遠之”。而伴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節奏,養老需求極速增加,作為朝陽產業的互聯網,似乎也還沒有為這塊蛋糕做好準備。
“昨天我們一群老人去了綠博園,晚上我用美圖秀秀處理照片忙到12點,都還沒來得及用微信把照片發給大家。”家住鄭州市金水區70歲的馮叔叔一邊擺弄著自己的手機一邊對記者說。但一年多前,他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智能手機”。
去年初,馮叔叔去鄭大一附院看病,在門診大廳發現可以通過手機預約掛號,但工作人員告訴他只有智能手機才能實現這一功能。從那時候起,馮叔叔就淘汰了原來的諾基亞功能機,開始使用智能手機。
買了智能手機后,馮叔叔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使用,現在他已經可以比較熟練地使用微信、QQ等通訊軟件。馮叔叔告訴記者,他時不時要離開鄭州去女兒家小住一段時間,但只要他拿起手機,就能隨時從微信群里看到社區的活動通知,需要商量的事情還可以通過視頻聊天與大家聯絡,“完全不會脫離集體”。
對于同住鄭州的趙阿姨來說,網絡和智能手機不僅改變了她與外界的溝通方式,更為她的出行和起居帶來了切實的便利。
當聽說73歲的趙阿姨會使用打車軟件時,記者忍不住贊嘆她“很潮”,但她卻說這都是“被逼無奈”。
趙阿姨的老伴兒患老年癡呆和腦中風已有十余年,出行只能依靠輪椅。以前要帶老伴兒出門,趙阿姨都必須推著輪椅到社區外面打車,而且常常被拒載。自從跟女兒學會用打車軟件后,接單的司機能把車開到家門口,還會幫著趙阿姨攙扶老伴兒、抬輪椅。“說不上熟練操作,但為了能打上車,我要求自己必須學會使用這個軟件。”
除了手機打車,網上購物也給趙阿姨減輕了負擔。她對記者說,現在家里的牛奶、大米、食用油等較沉的用品,都是她在京東上下單訂購的。“快遞員直接把東西送到家,還可以貨到付款,既便捷,又安全。”
在鄭州,像馮叔叔、趙阿姨這種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有很多。經過學習,“手機上網”對他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以年輕人為使用主體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無論是軟件設計,還是操作流程,甚至是產品種類,對老年人都并不是非常“友好”。
23歲的小李說起父親用智能手機的困難,他第一個想到的是“缺乏教程”:“現在手機上的APP基本都沒有使用說明,年輕人琢磨一下就會用了,但對老年人來說就很難,只能讓人教。”老年人記憶力都不太好,因為沒有教程,即使一個軟件的使用方法小李已經教了好幾遍,他們還是可能忘記,于是又得再教一遍。
與互聯網緊密相關的線上支付,同樣是老年人享受網絡便利的一大阻礙。趙阿姨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敢使用京東網購是因為可以貨到付款,至于打車軟件也是綁定女兒的賬號。72歲的朱阿姨雖然很早就知道了網上支付這項功能,但因為開通網銀、綁定銀行卡、接收短信驗證碼這些操作流程看來太復雜,她至今還沒有嘗試過網上購物。從與老人的接觸中記者感覺到,如果有更便捷的支付方式,很多老人都愿意使用線上支付。
此外,對“互聯網+”有所關注的趙阿姨還告訴記者,現在流行的線上外賣,對老年人來說價格較貴,口味也不合適。如果可以把社區的老年餐與網絡連接在一起,下單即送餐上門,那就更好了。
騙局與便利同在
老話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因為人生閱歷豐富,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可如今老人在現代生活中卻屢屢受傷。“自從擁有手機以來,累計中獎137次,共計7260萬元,另有各種iphone68部,電腦36臺,兒子被拐賣23次,被法院傳喚33次,銀行卡有異常31次……”這些數據不是傳奇人生,而是網絡上關于“電話詐騙”流傳最廣的段子。段子雖然是夸張逗樂,但也說明這種騙局就發生在身邊,尤其是防備心較低的老年人,或許就因為一個電話,老人家就被騙走了畢生積蓄。
王輝今年28歲,在北京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上班。他這半年來,一直擔心老家父母的一筆投資。他家在安徽六安市,爸媽在手機上迷上了一款點擊廣告、返還金額的產品。它要求在注冊時綁定銀行卡,充入一定的保證金,而后每天堅持點擊一定數量的廣告、玩小游戲,就能夠拿到報酬。保證金越高,收益率越高。據王輝了解,這款產品收益率最高時能達到50%~60%。
他父母接觸到這個產品,是隔壁鄰居的推薦,據說鄰居投了上百萬,把賣房款放了進去。現在,周圍的街坊們都被帶了進去。王輝的父母從2015年初開始投資,放了幾萬塊錢,還有他姐姐的20萬,“我姐一直很貪心,就想不出力掙錢”。
令王輝奇怪的是,他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在投資,就覺得是在點廣告、“做任務”。這款產品的用戶粘性強,爸媽每天都要上去看看,雖然他看著很無聊,但想到前些年大爺大媽玩開心農場偷菜都很來勁,似乎也就可以理解。如今每天簽到玩小游戲看廣告,又能來錢,就更活躍了。對它的宣傳基本都是朋友推薦,推薦了還有不少獎勵。漸漸地,周圍的叔叔阿姨們已經看不上百分之十幾的收益率了。
從2016年夏天開始,王輝一直勸父母,這樣的模式不靠譜,風險大,但隨著時間推移,它一直不倒,說多了,他爸爸也就不信了。
王輝說,投資這樣的產品,可能爸媽這個年齡段的人居多,而且資金量大的人群也是他們。懂得到網上討論的,都是年齡稍小一些的。而一旦出事,他們也是最受苦的。雖然資金量不至于把家里捅出窟窿,但不同于年輕人,爸媽們收入來源有限,生活依賴大部分是存款。
在此之前,王輝不到60歲的父母,從來不會投資,連銀行理財產品都不買。錢要么取成現金放在家里,要么活期放在卡里,連定期都不怎么存。
直到前兩年,王輝幫他們弄了余額寶,發現收益還可以,漸漸學會了。再之后,聽鄰居說了這個產品,覺得比余額寶高很多,就直接把錢從余額寶轉了過去。他們對別的理財或者P2P都沒有了解,因為沒朋友推薦。
目前,他已經催爸媽把錢拿了出來,他爸爸說,如果到年底它還不倒的話,還要放進去……
據統計,目前全球上網人數已突破10億。預計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總人口的20%,“觸網”的老年人將越來越多。不得不說,移動改變生活為老人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衍生了許多有待于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