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發現商機 扭虧為盈.
蔡衍明出身于臺北的一個富裕家庭,在家里排行老幺,從小就深受父親寵愛。但是生性叛逆的蔡衍明,對于讀書,毫無熱情,反而覺得“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所以他的大部分知識都來自電影與街頭。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電影,從小看到的世界便與一般人不同。高中時,由于兩次與師長發生沖突,索性退學,進入父親的制冰廠工作。.
1976年,蔡衍明的父親從朋友那里接下了宜蘭食品廠。因為父親沒有時間經營,19歲的蔡衍明便主動請纓去廠里當起了總經理。沒有文化,也沒有管理知識的蔡衍明剛到廠里時,完全找不到頭緒。雖然一時還摸不中生意的命門,但蔡衍明還是拼命想著如何掙錢。當時,宜蘭食品廠是一家外銷加工廠,主要生產魚罐頭。蔡衍明覺得做代工生產要看別人臉色,于是決定將其轉型為內銷品牌,并開始生產“浪味魷魚絲”。然而生意的狀況卻出乎蔡衍明的預料,做內銷要賒賬,東西賣出去卻收不回錢,一年多下來,蔡衍明賠掉一個多億,不僅將廠里原有的資本全部賠光,還需要家族貼錢來補救。.
凡事要強的蔡衍明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更討厭別人說他是“敗家子”。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后性情大變,“我以前很樂觀、很招搖,拜把子兄弟一大堆。從那時候開始就自動收斂,因為一個人成功,你不知道什么時候還會失敗?!?
三年后,一直尋求東山再起的蔡衍明終于發現了商機。他觀察到臺灣稻米資源過剩,便盤算著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應該可以扳回一局。于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巖冢制,希望與其合作。一開始,64歲的楨計作社長對這個合作很不贊同,怕小伙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蔡衍明鍥而不舍,整整兩年頻頻拜訪楨計作,終于用誠心打動了楨計作,獲得米果制造的技術輸出。.
此后,愛狗的蔡衍明將公司取名為“旺旺”,很快推出了旺旺米果系列產品,并迅速占據了臺灣米果市場老大的地位。至今,蔡衍明仍將楨計作稱為“旺旺之父”,在總部樹立楨計作的銅像。.
入駐湖南 進軍大陸.
1983年以后,旺旺開始“順利”。當時蔡衍明已經占據了臺灣85%的米果市場,初期的競爭對手已被迫離場。就在這個當口,蔡衍明看到了大陸的商機。
1992年,旺旺正式進軍大陸。和其它臺商不一樣,蔡衍明并沒有選擇沿海城市,而選擇了湖南望城。理由是旺旺投資額僅僅千萬級別,在外資匯集的沿海城市,不會引起政府重視,而在湖南,旺旺作為當地第一家臺資企業必定能得到許多優惠政策。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資源又使原料供應有了保證。此后旺旺的發展印證了蔡衍明獨到的眼光。.
旺旺在內地的開局并不順利。在湖南的第一家工廠建成之后,蔡衍明去鄭州參加煙酒會。煙酒會現場讓蔡衍明很滿意,因為當場就有300貨柜的米果簽售,而且協議上都是款到發貨。于是,旺旺臺灣工廠24小時加緊制作,把米果從臺灣運抵大陸,沒想到交貨的時候對方卻要求賣完之后付款。這讓蔡衍明有點措手不及,員工提議將產品運回臺灣,但蔡衍明覺得這樣一來會產生大量的運輸成本,于是仍決定將產品在內地出售。.
兩個月過去了,銷售仍然沒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過保質期,情急之下,蔡衍明決定將這批產品分送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同學試吃。沒有想到試吃活動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獨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裝立即受到孩子們的喜愛,“旺旺”的名號不脛而走。蔡衍明抓住時機,以大手筆的廣告投入來增加宣傳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臺詞很快人盡皆知,可愛的旺仔貼畫更是隨處可見。此后,旺旺一炮打響,在大陸投產的當年就創收2.5億元人民幣。.
看到旺旺很賺錢,很多人開始加入米果食品的競爭行列。當時的旺旺受到競爭對手的沖擊,蔡衍明想到解決的唯一策略是推出低端品牌,在各地擴建生產線,加大產量,降低成本,從而把那些剛起步的對手擠出市場?!耙幌伦右w很多工廠,那要怎么蓋啊?我們又沒有那么多錢。那個時候我就提出給各縣政府寫信?!辈萄苊鬟@封信上的內容是,旺旺想在貴縣投資,但條件是希望當地政府蓋個廠房租給旺旺。蔡衍明希望利用旺旺這個品牌來換廠房。當時集團里多數人認為,政府是不可能答應這種條件的。但由于中國大陸正值招商引資熱潮,各地方政府之間也在競爭。蔡衍明發了1000多封信,果然就有人來了?!拔也挥帽惧X,只要付一個租金。政府蓋房很快,四五個月就蓋起來,成本非常低,租金很便宜?!痹谶@種情況下,蔡衍明買了國產的生產設備,將成本降到了最低。并推出低價策略,沒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在經歷了幾輪慘烈的價格割喉戰之后,旺旺在大陸的市場份額差不多回復到以前。.
旺旺走上正軌之后,蔡衍明又投資了醫院、酒店,但他還是說:“做主業比較刺激啊。在國內隨時可能會有人跟你斗、有人跟你干,國內這個市場太大了。”2007年,勢頭正勁的旺旺在休閑食品業創下了百億人民幣的營收,但對于蔡衍明來說,這才是剛剛上路。.
撤新登港 二度上市.
1996年,蔡衍明決定將旺旺掛牌上市。當時在臺灣申請上市的程序非常復雜,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納中國企業去當地交易所上市,于是蔡衍明舍近求遠,選擇在新加坡掛牌。但新加坡股市并不理想,旺旺上市后,雖然每年凈利率達16%,卻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市盈率一度達40倍。.
按照旺旺董事兼財務總監朱紀文的說法,一方面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夠活躍,自從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現一直很平淡;另一方面,諸如康師傅、統一、蒙牛等同類型公司都在香港上市,而新加坡股市除旺旺外沒有同類型的公司,所以很難吸引投資者注意。但在蔡衍明眼里,這個原因被簡化了。他說:“被提到說差人家很多,成就感沒有了,叛逆感就出來了?!?
在投行的建議下,蔡衍明決定轉投港交所。當時很多投行和基金希望能夠給他提供支持。不過,精打細算的蔡衍明不甘心讓投行與私募狂分利潤,他做了一個相當江湖氣的決定,用自己的團隊替代專業私募。2007年5月28日,他以私人名義向12家銀行財團聯貸8.5億美元,用于收購新加坡上市的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轉投港股。這一做法無疑極其冒險,因為他要頂著每天高達15萬美元的貸款利息,時間越久,對他越不利。.
2008年3月26日,此時,正當受全球次級債風暴影響,香港股市數周之內,股值狂瀉,多家新股叫停上市計劃,而旺旺依舊“固執”地完成香港上市。不過這一回,蔡衍明成績斐然。不僅讓外界體驗到他的決策之大膽,還看到其行動之迅速。從撤離新加坡,到登陸港交所,前后只用200天。這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杠桿比率最高的巨額融資收購,它給蔡衍明所帶來的最直接好處就是旺旺市值從30億美元飆漲至51億美元,蔡衍明順勢躋身臺灣富豪榜第六。.
這位旺旺董事長個人舉債8.5億美元,談笑間完成了旺旺新加坡退市、登錄港股之旅。更為重要的是,蔡衍明在這200多天里還完成了公司的重組。他把核心業務食品飲料業務單獨剝離在港上市,旗下醫院、酒店、房地產等業務則分拆至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作為蔡衍明家族私有。.
就這樣,蔡衍明從19歲接手家業,一路走來化危機為機遇,一手將瀕臨倒閉的工廠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米果制造商,成為休閑食品大王,并贏得了“米果大王”的美譽。如今,“旺旺”品牌小食品已成為很多人童年甜美的回憶。.
一九九○年代開始,許多臺灣本土企業因為經營成本升高,開始轉進到大陸尋求機會。他們,無畏陌生環境的挑戰,勇于披荊斬棘、開疆辟土,并伴隨著大陸的快速崛起而成長茁壯。旺旺集團正是其中的成功典型代表。
蔡衍明19歲接手家業,化危機為機遇,一手將瀕臨倒閉的工廠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米果制造商,成為休閑食品大王,并贏得了“米果大王”的美譽。如今,“旺旺”品牌小食品也成為很多人童年甜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