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旻
中國目前正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模式轉變,勞動密集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的轉變,農民工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能否優化升級。作為知識前沿的高校,應該積極參與農民工培訓, 提升培訓的總體水平,履行社會責任和服務社會,助推我國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
一、農民工培訓現狀
1.農民工培訓動力不足。目前,農民工培訓各方參與主體積極性不高導致農民工培訓工作無法有序開展。首先是各級政府對農民工培訓并未投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雖然農民工培訓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客觀需求,但是周期長、耗資大,各地政府缺乏熱情,相關補助在高額培訓費用面前也往往是杯水車薪,導致農民工培訓的普及面較小。其次用工企業普遍不重視農民工培訓工作。農民工流動性較大,培訓耗資大且難以直接創造利潤,因此企業普遍“重使用輕培養”。企業現有的培訓主要集中在勞動安全和勞動紀律方面,忽視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長期發展。另外,農民工自身參與培訓的愿望不高。農民工進城前接受過培訓的比例很少,進城后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收入較低,沒有時間也不愿意投入時間和資金接受行業培訓。同時,目前的農民工培訓以技術技能含量低、成本低廉的職業培訓為主,社會認可度低,就業前景和質量難以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這也正是農民工培訓缺乏吸引力的一個直接原因。
2.培訓工作缺乏統籌規劃和管理。目前,政府負責勞動力技能培訓主要集中在農業、勞動人事、科技、林業、教育等部門。這些部門在工作中履行相關職能,但部門之間缺少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實施的培訓內容互相重疊且實用性不強,無法適應農民工的真正需求,客觀上降低了農民參與培訓的熱情。同時,目前農民工培訓教學方法單一,重理論,輕實踐。部分高校被動參與“陽光工程”、“扶貧工程”等農民工培訓項目,但很少會制定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培訓計劃、課程目標,培訓教材,培訓形式主要以課堂授課形式進行。農民工因為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很難聽懂,也很難從培訓中真正得到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即便有些政府免費提供的培訓,對農民工的吸引力也不大。
二、高校參與農民工培訓的必要性
高校的職能演變,從最初的教學,發展到與科研相結合,再發展到為社會服務,并最終突破高校的封閉性,在為社會服務過程中與社會融為一體。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受到的人才“瓶頸”限制更加突出,對勞動力的需要已由單純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術技能型轉變,對相關培訓的內容和質量的要求大大提高。高校參與農民工培訓,是高校服務社會的具體表現,也能夠使得理論研究與社會聯系更加緊密,不斷得到社會的認可,提升高校社會聲譽。
現有的培訓對象中,新生代農民工占主導,知識水平較高接受能力強,對職業的期望遠比老一代農民工高,希望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認識到培訓是一項必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有著較高的培訓意愿,對培訓的環境、實施、師資等有較高的要求。傳統的社會培訓機構很難滿足這些要求。高校擁有比較完善的教育教學設施和強大的師資隊伍, 健全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成熟的辦學經驗,文化教育和學術氛圍濃厚,圖書資料豐富。所有這些,使得普通高校在參與農民工培訓中能夠比較系統、較高層次的開展。
三、高校參與農民工培訓的路徑
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杭州“國際性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教園區位于其北邊,緊鄰開發區,園區總用地面積約11平方公里,在校大學生超過14萬。下沙高教園區的選址,形成大型開發區與大型高教園區有機結合的現代制造業創新基地,充分體現資源共享以及與城市互動發展的理念。 積極參與農民工培訓工作,助力開發區和整個城市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正是高校利用教育資源的優勢,服務社會的最佳路徑。
1.服務社會,提高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在處理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者的關系上,往往存在重教學科研輕社會服務,重理論輕實踐,重校內輕校外的傾向,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卻無法充分使用。園區內高校應打破封閉性,主動融入社會尋求更大的發展。高教園區需要“引進來”普通市民,讓他們走進校園,分享教育資源,將學校教育設施與社會的公共教育設施相結合,發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等各類設施。同時,高教園區還要“走出去”,服務地方城市,建立開放的社區教育體系,倡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職前教育與繼續教育結合的終身教育體系。下沙經濟開發區的先進制造業正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發展,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較高。為實現高教園區與開發區協同發展,園區內高校應大力開展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將其作為學校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狀況,結合社會和企業需要,制定針對性的農民工培訓課程,積極爭取政府立項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基地。在農民工培訓中,樹立品牌意識,使培訓出來的學員無論在職業技能上,還是在職業素質上都能夠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2.建立制度,實現農民工培訓的多元化發展。針對農民工學習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園區內高校在具體培訓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農民工的意愿分層培訓;優化配置培訓資源,統籌規劃培訓工作,使農民工培訓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首先,要實現培訓內容的多元化。培訓內容既要注重農民工實用技能的掌握,也要兼顧綜合素養的養成。一方面,高校需要科學安排農民工培訓項目。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社會需要、農民工不同水平和行業特點,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培訓內容深入淺出,注重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終落腳在農民工就業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對農民工進行專項培訓時也要特別注重人文知識教育,使他們掌握必要的心理學、健康保健、法律、經濟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農民工提高就業質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實現由農民工向市民的角色轉換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實現培訓形式的多元化。培訓教學應尊重農民工作為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征,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建構真實的教學情境、選擇實用的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將知識教授與學生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工地實踐相結合,脫產和業余相結合,系統培訓和短訓相結合,注重方法的實用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學效果讓農民工想學、能學、愿學,“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只有不斷改革培養模式,才能通過提供非學歷教育形式將農民工培訓教育納入終生教育體系。
3.加強合作,努力推動農民工就業。市場需求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為此,園區內高校須加強與企業、政府的合作。高校可以通過與企業集團或城市的密切聯系,建立穩定的勞動力輸出與輸入關系,互為基地。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形式,農民工可以在園區內的高校學習理論知識,到企業實踐理論知識,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訓,完善與行業企業標準、職業資格標準相銜接的課程標準體系。推行“雙證制”制度,將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納入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立政府、高校、企業聯合培養機制,制定各方都樂于接受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擔負起培養人才的職責。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主要是學歷教育,農民工培訓并未納入教育體系中。同時,教育部門對高校參與農民工培訓沒有預算撥款,也缺乏高校參與培訓的具體落實措施和監督。高校應該主動積極地承擔其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到農民工培訓中,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和諧發展,真正體現高校的價值。[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課題(Y201432482)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