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斯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就全國的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現狀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重點在農村,難點是散落在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群體,即為中央指出的“難啃的硬骨頭”。
要在“十三五”期間啃下這塊“硬骨頭”,使貧困群體真正脫貧,并且同全體民眾一樣過上真正的全面小康生活,一定要算好幾筆賬,首先打好完成政治任務的經濟基礎。
算準貧困人口賬。用國家現行貧困線標準來衡量,到2015年末,全國大約有5500萬人口沒有擺脫貧困。要在2020年前全部消除絕對貧困,每年至少要有1100萬貧困人口脫貧,否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農村會落空。這是全國的宏觀整體數字,具體到一個貧困縣、鄉、村,就應該通過入戶調查,算清細賬,摸清底數,建檔立卡,并且應進一步搞清楚致貧的原因,以利靶向性地開展扶持,精準地投入力量支持發展。應該吸取過去貧困戶摸底時干部估數、地方報數的教訓,真正把底數核實、搞準,防止出現偏差,從根本上解決數字造假、扶貧對象不實的問題。
算實提高收入賬。解除貧困,需要錢。逐年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是來錢的根本途徑。鄉村干部和扶貧工作隊員要幫助農戶算實可能獲得的收入賬。既要算總賬,也要算分類賬;既要算收入賬,也要算支出賬。比如,產業收入是多少,土地轉讓收入是多少,外出務工可能收入多少,享受政府給的專項補貼是多少。總收入減去總支出,能夠提高收入的數額就一目了然了。算收入賬,要實事求是,衡量的標準是可能,而不是需要,不可低估農戶的自我再生能力,也不可沒有根據地抬高收入水平。大致算完一年“早知道”,五年脫貧的發展結果就能看得清楚了。
算清財產增值賬。要讓財產增值,首先得有財產。對于貧困落后地區中的絕大多數農戶來說,人均僅有幾分承包地,一窮二白的經濟基礎,寅吃卯糧的生活情況,根本沒有增值的財源。如果在借地生財、借債生財方面做“文章”,或許也有財產增值的途徑。對于少數距離大城市較近、宅基地容量較大、居住地理位置好的貧困戶,國家可以采取地與錢置換的方式,讓貧困戶得到妥善安置的同時,再得到一些發展創業的資本,也可相應得到財產增值。對于一些有山林水面的貧困戶,可由國家作為恢復生態、涵養水源、保護環境的公益項目,高價出資收購,實現恢復生態與扶持貧困的雙贏。國開行、農發行等金融部門對貧困戶放貸,由財政按照基準利率貼息,通過發展生產得到財產增值。
算好扶貧政治賬。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也是多民族的第一人口大國。實現精準扶貧的偉大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的德政工程,也是對全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因此,應從政治的高度,從執政為民的具體要求出發,不惜一切代價地推進精準扶貧。要加強農村基層建設,建好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要抽調得力干部組成扶貧工作隊,深入到貧困地區的千家萬戶解讀政策,傳遞信息,發動群眾,艱苦創業,投入財力,發展經濟,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凝聚一切積極力量,如期實現精準扶貧的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