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光雨
滴滴打車是“互聯網 ”之下一個成功的典范,幾年來發展迅猛。這種消費模式之所以能成功,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公司向司機和乘客作出了讓利,使它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短時間里產生了風靡效應。
司機乘客分開計價
近日,滴滴出行再一次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而這一次滴滴打車讓消費者關注的是其價格調整問題。從8月18日開始,滴滴出行平臺實行司機和乘客分開計價,取消之前對司機端收取的每單20%抽成,改為每單收取0.50元,外加1.77%的管理費。據悉,滴滴出行這一新的計價方式,已經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線,并將逐漸全線鋪開。這次滴滴調整計價,司機端和乘客端有什么新的變化?此舉到底是為了讓價格更公開透明,還是為即將到來的盈利期布局?
此次計價方式調整,主要目的在于司乘分離,并不在于要增加公司的收入。就司機來說,調整以后的單趟業務收入相比以前固然可能減少,但也有能夠增加的,而乘客端則幾乎不受影響。
盡管如此,滴滴調整計價方式還是引起了較大議論,一些乘客抱怨滴滴的服務質量在下降,坐車支出則在增加。因此,不少乘客懷疑,此次滴滴調整計價方式,是否在為未來提高運價或減少甚至撤銷補貼做準備?
消費者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一個直接的原因是滴滴最近與優步中國宣布合并。盡管根據商務部的說法,這一合并還需政府部門批準才能生效,但它卻預示著手機打車市場很可能將出現寡頭壟斷的格局。不容否認,以滴滴為代表的手機叫車市場之所以能在這幾年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很短時間里出現了多家公司,這些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競爭的主要形式是爭相提高給司機和乘客的補貼。但是從去年以來,隨著競爭減弱,司乘雙方得到的補貼在逐漸減少。那么,在滴滴最終完成與優步中國的合并,成為手機叫車市場上的最大企業后,它是否會蛻變為新的“出租車公司”,就成了消費者的一個現實擔憂。
滴滴是否會走傳統
出租車的老路
我國傳統的出租車公司之所以不能讓消費者滿意,關鍵就在于它通過政府定價這個環節,形成了對市場事實上的壟斷。在這個壟斷格局下,司機因為付出艱辛勞動得不到應有收入而不滿意,乘客因為得不到優質服務也不滿意,只有出租車公司成了幾乎沒有經營風險的最大食利者。滴滴打車以其新銳的營銷方式撬動了出租車公司的最大利益。但是,如果它自身又產生了壟斷狀態,那么它所能提供的市場福利就將逐漸消失,最終成為像傳統的出租車公司一樣的食利者。
滴滴會不會蛻變為新的“出租車公司”?消費者關心這個問題,滴滴公司也需要直面這個問題。滴滴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它自身不可能產生反壟斷的需求。能夠讓滴滴公司不出現這種蛻變的力量,只能來自市場。這就需要政府進一步放松對市場的管制,讓更多的“滴滴快車”涌現出來,通過永不停頓的競爭,讓市場永葆活力。
車主可以看到
直觀收入心里踏實
滴滴這次計價調整主要是司機端。那么,司機感受如何呢?記者采訪多名滴滴快車司機,他們均表示首日調整還有些不習慣,“只看金額感覺好像每單的費用減少了”,滴滴車主趙師傅向記者表示,雖然此前顯示的不是司機實際收入,但金額看起來要比現在顯示的收入高一些,調整后心理上還有些不適應,畢竟直觀上數字在下降。不過劉師傅稱,畢竟剛剛作出調整,滴滴每周給車主結一次賬,結賬后才能作出比較。
在車主牛師傅看來,這種計價方式要比之前的好,“以前滴滴做活動,流水扣去抵用券再按照比例來收費,司機實際獲得的收入非常少,而且算法不清晰,總感覺被蒙在鼓里,更改后可以直接看到每筆的收入,雖然不高,但心里踏實”。
記者了解到,自網約車新政出臺后,不少媒體調查稱,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兩大網約車平臺確實在不同城市出現不同幅度的漲價現象。也就是說,目前直觀感受就是,調整后乘客花費多了,司機收入少了。而且,司機表示,調整后接單量也受到影響。“早晨出來才拉了9單,而且沒有大活兒,全是小單。以前70、80塊錢的一天還能碰到幾個。改版之后,大單子特別特別少。”
滴滴在已有相關報道中表示,是部分媒體誤讀,平臺針對司機的抽成和計算方法都沒有變,只是顯示方式變了。此前司機端顯示的是流水,即乘客支付的費用,但新計價方式實行后,司機端顯示的是扣除抽成之后的司機實際收入。
互聯網專家王越表示,目前競爭格局不同了,滴滴要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投資回收的可行性,走這一步也是必然的。畢竟服務不可能永遠是免費的。從主客觀角度來說,都需要走這一步。看他們能不能找到一個相對的平衡點,能夠讓用戶和司機都得到利益上的平衡。
數據顯示,在中國專車市場,滴滴出行占據了70%的份額,優步中國占據了17%的份額。滴滴和優步合并后,在中國專車市場將占據87%以上的份額,而在更細分的快車市場,市場份額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