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華



演藝場館是文藝演出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演藝場館中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等層出不窮,正在悄然改變演藝場館和舞臺的傳統面貌。
8月31日,由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主辦,北京《演藝科技》雜志社、協會演出場館設備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演藝設備與科技論壇”在北京皇家大飯店舉辦。論壇以“演出場館新技術應用”為主題,邀請來自中、德、韓、美等4個國家的8位專家進行演講,推動新技術新設備在演藝場館中的應用,把脈行業發展前景。
來自國內外劇院團、演出場所、建筑設計機構、演藝設備企業的設計者、管理者、技術應用人員,和相關藝術科研、專業院校師生等200余人參會。深圳市臺電實業有限公司提供同傳設備及技術支持。
出席論壇的嘉賓有: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孫若風,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理事長朱新村,原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原協會副理事長謝銳,德國戲劇技術協會副主席加布里埃萊·霍格博士(Dr.Gabriele H6gg),巴西專業音響燈光與樂器行業協會副會長丹尼爾·尼夫斯(Daniel Neves),韓國測試實驗室劇場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柳政植(Jeong-Sik Yoo),美國Meyer Sound公司CEO約翰·邁爾(John Meyer),德國SBS公司CEO克里斯蒂安·弗里米勒(Christian Freimiiller),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周正平、苗培如,協會演出場館設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柳得安、俞健等。
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副理事長、《演藝科技》雜志社社長兼主編熊英主持論壇。朱新村、孫若風先后致辭。
針對劇場運營問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作為“中國國際專業音響·燈光·樂器及技術展覽會”系列活動之一,“中國國際演藝設備與科技論壇”經過十四年成長,已成為傳播世界前沿技術、研討演藝技術發展的高端論壇,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當下,國家大力推進公共文化發展,各類劇場、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熱度不退,劇場建設呈現出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發展的態勢。而國內演藝場館利用率低,大量劇場閑置、虧損,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2015年文化部發布的《全國專業劇場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全國只有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專業劇場全年平均演出場次達到100場以上,其他地區專業劇場年平均演出場次約為40場。而政府補貼收入占劇場收入的40%以上,全國僅有40%的專業劇場能夠實現盈利。
朱新村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建成劇場和在建劇場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很多劇場運營時面臨利用率低等問題。從目前來看,在我國,專業劇場和多功能劇場長期并存將是一種現實。論壇關注了燈光、音響、舞臺機械等多個層面,也為綜合性演藝場館的建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孫若風表示,
“劇場建設熱”客觀上帶動了演藝文化市場的繁榮,論壇針對行業發展熱點、焦點問題,展開討論,相信會為劇場建設、舞臺技術發展帶來啟迪。
先進理念多維視角內容豐富
伴隨經濟發展和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文化裝備迎來了繁榮發展時期。包括演藝裝備在內的文化裝備的研發與生產,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及業界的廣泛關注。“提升文化裝備水平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中之重。”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孫若風在《著力提升我國文化裝備水平》為主題的演講中表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對外文化交流等文化建設的主要方面,都需要大力提升文化裝備水平,加強技術研發、集成應用和產業化推廣。他詳細介紹了在《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行動綱領下,未來幾年文化部將著力實施的文化裝備系統提升行動內容,及將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由于建設不合理導致的劇場或舞臺設施閑置、現有設備無法滿足專業演出需求、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的情況,是許多國家劇場建設運營的難題。韓國測試實驗室劇場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柳政植以《亞洲演藝場所設計的程序和核心價值》為題進行演講,關注在演藝場館設計和建設中如何體現其人文核心價值,關注演職人員與觀眾的關系,以及演藝場館如何實現可持續性利用和發展。他介紹,韓國在20世紀70~90年代,由地方政府興建的國有小型表演藝術場所配備的舞臺設備,實際上大大超出了演出需要。他以韓國世宗藝術中心和BIFC劇場為例,說明如何在設計中體現服務于人的理念。例如,在韓國世宗藝術中心的設計中拋棄了室內音樂的功能,把這部分預算用到舞臺設備上來,讓場館更具目的性,同時節約了開支。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金長烈分享了他的《舞臺燈光“四化”(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國產化)探索》。他對舞臺燈光長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一是“固態照明”應用現象,二是舞臺燈光作為“最后一道工序”帶來的時間與質量的矛盾。他提出,變革理念是“創造自由的照明空間”;變革方向和結果是:創建新一代舞臺燈光系統,即在“燈具一劇場燈位一供電網絡一控制方式一演出燈光編程”等方面,向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國產化方向發展,構成全新的舞臺燈光照明系統。由于“四化”理念實踐涉及燈具、燈位、供電到控制系統等一系列變革,是一個完整的變革鏈,因其是一項大系統工程,需要聯合創新。他聯合廣州市浩洋電子有限公司、北京星光影視設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付諸實踐。現場演示了兩家企業最新燈具的燈光效果。
德國SBS公司是一家擁有超過140年經驗的專業舞臺設備成套供應商。德國SBS公司CEO克里斯蒂安·弗里米勒分享了《舞臺系統定制技術的發展和設計》,并通過舞臺系統定制技術的案例,介紹了SBS公司在國際舞臺上如何面對高要求項目的挑戰。他們利用可移動、模塊化的專業機械設備,實現了阿曼穆斯卡特皇家歌劇院中的一個鏡框式舞臺與音樂廳功能的隨意轉換——在15分鐘內,鏡框式舞臺的“鏡框”迅速收縮、舞臺地面拉伸變形、觀眾席位置變換,這個鏡框式舞臺迅速“變身”成為開放的音樂廳。
清華大學建筑物理實驗室主任燕翔的演講《新型無縫裝飾吸聲材料——砂巖環保吸聲板》,針對傳統聲學材料的缺陷,詳細介紹了一類新型吸聲材料砂巖吸聲板的特性和應用,展示了建筑聲學材料的新進展。這種材料具有靈活設計、無聲學痕跡、不燃防火等優點,已在多個場所得到應用。
3D數字化、聲光電一體化設計等技術的全面應用,打破了傳統的劇場與舞臺的概念,為劇情量身定制舞臺及表演空間的演出場所越來越多,形成新的演出形式,觀與演的高度融合是未來演藝場所的一種重要模式和發展方向。北京航天人特種結構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源演講《3D數字技術與鋼結構模組化技術在劇場建設中的應用》,他結合實例介紹了3D數字技術與鋼結構模組化技術的應用,展示了高新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
源于可變室內聲學系統(VRAS)的Meyer SoundConstellation系統是當今全球較有代表性的電聲可變混響系統之一。美國Meyer Sound是享譽世界的專業高檔擴聲品牌,而其創始人CEO約翰·邁爾先生介紹《Constellation——靈活的聲學系統》,帶來了對電聲可變混響系統的分析和應用探討。
針對當前舞臺燈光供電系統存在的線纜消耗大、電能損耗大及傳播調光干擾等缺點,俞健就《舞臺燈光供電系統的發展方向》發表演講,分析講解了新型舞臺燈光供電系統的優勢,為劇院燈光供電系統設計帶來了一種新思路。
論壇主題鮮明,直面近年來演藝場館建設繁榮但利用率低、閑置過多的困境,重點探討多功能劇場的建設與發展。業內專家指出,劇場的燈光、音響、舞臺機械乃至舞臺本身應全面提升科技水平,兼顧多功能、可移動、易操作及安全等多重特性,使劇場成為具備演出、會議、展覽等多種功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這將成為未來我國劇場新建和改建的方向之一。一些與會者反映,論壇主題針對性強,技術適用性強,聽后很受啟發。
主辦方表示,論壇為業內人士提供了一個溝通和探討的平臺,相信可為演藝場館中的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供有益的思路,有利于服務演出藝術,有益于演藝文化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