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今年2月,楊紫瓊曾身穿亮黃色的短裙在廣州宣傳新電影,雖然相距李安指導的《臥虎藏龍》拍攝已經(jīng)16年,但現(xiàn)場見到楊紫瓊的外表,竟然和多年前差別不大,精神、狀態(tài)、體型、皮膚等方面保養(yǎng)得相當好。她爆料:“我拍這部電影一點都不覺得辛苦。”談到能夠保養(yǎng)得這么好,她強調(diào):“要注意鍛煉,跑步、步行一定要堅持。如果一見到電梯就沖上去,樓梯就沒人走,那么大家都距離健康會越來越遙遠。”她說,自己長期堅持“每天都鍛煉”,所以“多年來不會覺得體力有變化……大家不要以為20歲的體力一定比50歲的人好,好不好全靠鍛煉。”
其實,跑步和步行的鍛煉方式不僅會讓人身體健康,還是預防慢病,消解不良情緒的絕佳生活方式。
步行是防治慢病的有效方式
北京體育大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胡揚教授胡揚介紹,我國18歲以上成人常參加身體鍛煉的比例不到12%,預防慢病必須要增加“動”的成分。步行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對防治慢病效果非常好。胡揚曾做過一個調(diào)查,每周步行14公里以上的人,比每周步行4公里以下的人,心血管的患病率要低40%。每天步行1萬步以上的人,身體形態(tài)、體質(zhì)各方面都非常好,即使得了慢病,通過運動,一些慢病癥狀也都會減輕甚至消失。
說起這些好處,胡揚有切身的體會。他兩年前體檢發(fā)現(xiàn)血脂超過正常了,低壓也上來了,后來每天用跑步機跑步,或者在外面走,打網(wǎng)球,“最近低壓正常了,這就是運動的好處。”
怎么走?記住“2加2要”
臺灣領導人馬英九曾在“行腳全臺灣”的啟動儀式上提倡大家多散步,并且號召散步時要做到“2加2要”,“2加”即增加速度和動作,才能做到“2要”,即要喘氣和要出汗。
對于這個增加速度的界定,北京師范大學體育運動學院副教授趙紀生給了個借鑒,散步健身的話,一小時走大約3.5-4公里為宜。還有兩個速度可參照,人在逛街時的速度約為一小時2-3公里,而步行去某處的速度約為1小時3.5公里。散步一小時左右,差不多就能實現(xiàn)喘氣和出汗的效果了。喘氣可以令肺氣排得更徹底,有利于增加肺活量。
跑步可以抵抗抑郁癥
遇到不如意的事時,要想及時消除沮喪,最好的辦法就是跑步。北京宣武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副主任醫(yī)師閔寶權(quán)指出,從醫(yī)學的角度來說,人體內(nèi)如果內(nèi)啡肽減少,會使人有痛苦體驗、缺少快感、產(chǎn)生抑郁,運動可以促進內(nèi)啡肽的分泌,后者具有鎮(zhèn)痛及松弛神經(jīng)作用;運動也可促進五羥色胺和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可以減輕萎靡不振、思維遲緩,減緩郁悶緊張情緒,因此,針對抑郁癥或伴有焦慮的患者,在給予針對性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的同時,我們常會建議他們適量運動。
另外,跑步時,人的身體會獲得新的感受,這種感受,會使人忽略因心情沮喪而引起的不適。心理學家建議,在跑步之前,最好是先走一走,然后,再慢慢跑。跑時,不必追求速度,實在跑不動,可以停下來走一走,等呼吸順暢后,再接著跑。
怎么跑?心率130最好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心臟研究中心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周花一個小時慢跑,可以延長大約6年的壽命,比任何極限運動都有效。
跑步有個金標準。德國人見面有個口頭語:今天你練130了嗎?這里的130指的是目標心率。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心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汪芳稱,慢跑時血液循環(huán)加速,讓心率達到130左右,是對心臟最好的鍛煉。“身體微微出汗,說話略顯氣粗,次日體力充沛,”這個是比較適合的運動強度。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極點現(xiàn)象、跑后小腿肚酸痛、 免疫力短暫下降都是要過的“慢跑坎”。當跑步出現(xiàn)極點時,會感覺呼吸急促、步伐沉重,可忍過去之后會好很多。北京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體育教研組組長門躍科建議,此時要放慢運動速度,使呼吸與跑步配合好,身體會重歸平衡,耐力也在一次次克服“極點”的過程中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