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譚澤民同志從一個普通的爐前工開始,雖然崗位角色在變,但他的熱情始終不變。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把普通的事情做好就不普通。譚澤民用微笑面對工作和生活,用默默無聞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他收獲著幸福果實、收獲著新的希望。他為高爐冶煉的技術進步和改善技術經濟指標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12年獲得武鋼勞動標兵的稱號,2013年獲得昆鋼“鋼城十先鋒”的稱號,2014年榮獲云南省第二十一屆勞動模范稱號。
譚澤民在5高爐車間工作期間,為了降低冶煉成本,他提出在3、4、5號三座小高爐使用80焦和釩鈦礦冶煉,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參照的前提下,經過他和相關技術人員的努力,順利過渡全面啟用80焦和釩鈦礦冶煉,降低用“粗料”帶來的原燃料價格差,5號高爐生產成本迅速降低。
煉鐵高爐一直以來焦炭消耗大、成本高,爐況恢復慢。2012年9月份以來,他組織實施采用重負荷休復風,經過實踐,復風后1小時內即可噴煤,提負荷的速度快,相應的煤量恢復速度也快,每次可節約焦炭100多噸,實現了爐況恢復快捷、噴煤快捷、達產快捷的目標,爐前工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2012年,譚澤民調到6高爐工作,6高爐擔負著煉鐵廠60%的鐵水生產,高爐是否能安全、穩定、低成本、滿負荷生產,直接影響整個鐵廠的成本。
譚澤民在做好爐料結構調整的同時,把降成本的重點放在提煤節焦上。
他按照煙煤噴吹的要求,優化高爐操作參數,積極配合煙煤工程改造,為高爐提高煙煤配比創造條件。
2013年3月11日,6號高爐煙煤配比從60%到提高至75%,由于煙煤配比提高,2013年多使用煙煤3.93萬噸,可節約成本近200萬元。
提高煙煤配比后,停用煤粉添加劑,全年可節約成本1288萬元。
他帶領職工探索低成本冶煉,將“精料”與“經濟用料”有機結合,粗糧細作把市場礦石資源條件、價格和工藝技術三要素有機結合,原來進口礦使用比例高達50%,到2013年4月份全部退出,入爐品位由2013年年初的53%下降到51%左右,成功破解爐料結構調整后帶來的渣量大、爐況不穩、燃料成本增加等困難,保證高爐生產穩定順行,煉鐵成本逐步降低。
2013年6號高爐在進口礦用量較2012年同期減少56.76萬噸,較2012年同期減少用礦支出8910萬元。
同時,連續保持72個月鐵水質量為100%,突破了大高爐不使用高品質進口礦仍能組織穩定經濟生產的瓶頸,經濟指標在國內同類高爐冶煉條件下處于領先水平。
針對外購礦粉種類頻繁變化、成分波動較大,焦炭品種多、質量差異大的情況,他根據不同的原燃料條件和不同的高爐特性進行不同的調整和生產組織。
他將6高爐的生產管理重點放在維護好操作爐型、抓好生產并關注高爐爐壽上,并繼續摸索低品位礦石冶煉規律,經過他的調整,2015年6號高爐的燃料比得到極大改善。
長期以來,6號高爐要求風機出口風量固定在每小時240000立方米,而實際入爐風量卻只用到每小時220000 立方米左右,他大膽實踐經濟用風,嘗試減少風機出口風量與入爐風量的差值,降低風機做功,做到高爐需要多少風,風機就送多少風,最大限度地利用風機做有效功,每月可節約用電70余萬元,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他抓大不放小,積極摸索大溝的長周期使用方法和短周期做溝流程。2013年首次成功將做溝時間由原來的15天以上縮短為一周內完成,使6高爐在正常情況下具備了三個鐵口輪流出鐵的能力,不僅保證了爐內、爐外工作的有序進行,而且為今后可能出現的更低品位冶煉提前做好了準備。
他不但帶頭學習,積極參與技術攻關,而且還熱心幫助職工解決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在“鋼花”飛濺的環境里,譚澤民實現了剛柔并濟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