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胡開云離開家鄉昆明市宜良縣,來到紅河縣的云南紅河紅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始了將木薯渣用于生豬養殖的探索。
紅河縣盛產木薯,加工成淀粉以后,剩下的廢渣以往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既污染了水源,又浪費了資源,胡開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加工淀粉后剩余的木薯渣和黃漿水酸臭難聞,長期以來,國內很多地方都認為沒有多少營養價值,難于將其用于規模化養殖。
為了變廢為寶,胡開云憑借26年的養殖經驗和大學所學的飼養知識,忍受著紅河谷里的高溫和豬場里的陣陣惡臭,對公司的良種豬擴繁基地和一期商品豬養殖基地的情況做了深入了解,并對木薯渣飼養生豬的方法和效果進行了科學的研究。
經過實踐和分析,胡開云認識到單純用木薯渣來喂豬或把木薯渣與飼料混煮來喂豬,不僅對木薯渣本身的營養消化吸收率極低,且豬不愛吃、生長緩慢。特別是公司周邊的許多養殖戶不懂得木薯渣的儲藏方法,木薯渣在一兩天內會被黃曲霉素污染,豬食用后經常引起中毒、生病。
胡開云想如果能經過科學地發酵處理,再搭配適量的蛋白質飼料和微量元素,然后用來喂豬,這樣一來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提高經濟效益。
隨后,胡開云從外地引進木薯發酵劑,按比例與玉米面攪拌均勻,拌入木薯渣中,再加入食鹽等,然后裝入池或缸內壓實,用塑料薄膜蓋好缸口,上面再加一層紡織袋保護塑料薄膜,用繩子扎緊。一般需要發酵3~7天,有甜酒醇香氣味后就可用來喂豬。發酵后的木薯渣,其中的營養有了大幅度地提高,糖分、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含量大大增加,飼喂效果十分明顯。
紅楓公司從國家級良種豬場引進國內先進的杜洛克、長白、約克等瘦肉型豬種,通過邊學習研究邊實踐操作,胡開云先后掌握了良種選配、苗豬繁養、飼料的配比加工、豬病防治、母豬產仔及護理、苗豬閹割等過硬的技術。并在良種豬場相應建立了集約化養豬生產工藝群、標準規模的哺乳母豬群,健全了嚴格的獸醫衛生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完善了雜交繁育體系。通過6年的努力,豬場的基礎設施、技術力量配備、豬種和豬群規模以及防疫管理水平均達到了省級重點種畜場的標準。
這些年他先后培養了獸醫、防疫員有20多人,為紅楓的規模化養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很多周邊養殖戶不知道如何用木薯渣喂養生豬,每當有養殖戶遇到困難時,胡開云總是不辭辛勞地為每一家養殖農戶提供無償的技術指導服務,為山區老百姓增收致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基層技術工作者,自從2008年他就和家人兩地生活,一般幾個月才能回家一次,走上領導崗位后的胡開云,保持著勞動者的本色,除做好領導工作以外,仍一如既往地忙碌在養殖生產一線。在公司,許多重活、累話、臟活他都親自干,大到采購原材料、運輸,小到給生豬治療打針、查看豬群,甚至掏水溝、排污泥、沖豬糞都親自參加,一身汗、一身泥,不干完不罷休。每天天還沒亮,他已經巡視完豬場了,天黑后,大家都休息了,他仍然在豬場忙碌。
經過胡開云與全體工作者的努力,紅楓已成為云南省規模較大的生豬養殖場,年出欄商品豬達到一萬頭,養殖場也成為了全國第一家以木薯渣和黃漿為飼料的低成本、生態環保養殖場。每年僅木薯渣和黃漿作為飼料,就節約了養殖成本200萬元,減少污染物排放約2萬噸,帶動周邊養殖農戶600余戶,為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2014年12月,公司的生豬及肉制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認證,公司的“田家德”牌生豬及肉制品被授予“云南省著名商標”稱號,2015年11月,公司又被列入云南省省級儲備豬肉活體儲備企業。
目前他正積極配合紅河縣委、縣政府生豬養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扶貧”項目,準備為山區貧困戶的“精準扶貧”工作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