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榮



7月20日,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和經濟日報社在京聯合舉辦國有企業創新文化研討會。研討會以“創新文化與工匠精神”為主題,通過領導講話、專家授課、現場交流、圓桌論壇等形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李克強總理有關重要指示,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創新文化建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指引。
要把弘揚創新文化和工匠精神
擺上突出位置
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局長盧衛東代表主協辦方在致辭時說,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創新文化與工匠精神”,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精神,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研究探討培育和弘揚國有企業創新文化和工匠精神之策。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離不開創新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支撐。創新文化是以創新為主導價值觀、蘊含著促進創新行為、推動持續創新的基因,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企業永續發展的動力。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要實現創新發展,必須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工匠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是一個大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所必備的一種精神。工匠精神與創新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工藝、新技術的過程。創新文化鼓勵超越,講究的是推陳出新,但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工匠精神來自堅守,推崇的是專注和傳承,追求的是不斷進取、精益求精。古往今來,創新文化與工匠精神始終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機和活力,更改變著企業的命運。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一直把創新擺在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謀劃和推進。國有企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中堅力量。以國企員工為代表的創新人才和“大國工匠”們,憑借不懈的研究試驗和豐富的實踐積累,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和革新,牽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攻堅項目,是我國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最好體現。從科技創新的情況看,據統計,2012—2015年,中央企業獲獎占國家科技獎的32.1%,在12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有10項由中央企業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的46.1%和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40%由中央企業獲得。這些年,中央企業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4G通信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但還必須看到,國有企業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對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和工匠精神重視不夠是一個主要原因。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有企業要把弘揚創新文化和工匠精神擺上突出位置。
本次研討會采取“以文入會”的形式,國有企業創新文化論文征集活動得到了中央企業和廣東、上海、河北等地方國有企業積極響應,推薦了大量的優秀論文,質量都很高,不乏真知灼見,對做好今后的工作有很多啟發。我們要更加重視培育創新文化,重視創新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共同推進國有企業創新文化建設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
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軟實力
《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在講話中表示,這次國有企業創新文化研討會以創新和工匠精神為主題,將對國有企業實施創新驅動、倡導工匠精神,不斷增強持續創新能力、打造新的競爭優勢發揮應有的推動作用。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軟實力。在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從“跟隨者”轉向“引領者”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要發揮領軍作用,把追求細節完美、質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有效解決設備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質量穩定性、消費安全性等問題,實現大工業時代的精細管理、精品制造。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既需要企業家追求卓越、生產者耐心堅守,更需要職業教育的改革、職業精神的培養、制度體系的激勵、文化土壤的培育。要用規則制度引導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工匠精神。要加強工匠培育體系的創新,堅持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要堅持標準引領、法制先行,努力構建質量共治機制,完善國家標準體系,加快相關法規建設,嚴格監管市場秩序,懲治假冒偽劣產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秉承“工匠精神” 鑄就“百年品牌”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駐會副會長尹援平在講話中表示,這次研討會以“創新文化與工匠精神”為主題,契合中央要求,符合企業實際,對國有企業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把握創新理念,積極建設創新文化。創新驅動發展,文化驅動創新。創新的根基,不僅在于創新投入的多少,還在于創新觀念、創新心態和創新素養的高低。建設創新文化,就是要以創新理念為引領,匯集資源與人才,凝聚智慧和力量,構建起以創新為導向,支持創新、尊重創新、激勵創新的企業文化體系。通過創新文化建設,培育創新思維,造就創新人才,激發創新活力,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努力建設創新型企業。二是堅持追求卓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勤奮勤勉和創新創造的融合,是精益求精和開明開放的融合。對于企業來說,工匠精神就是要“做專、做精、做細、做實”。創新時代需要工匠精神。企業只有秉承“工匠精神”,才能鑄就“百年品牌”,才能帶動各行各業走向中高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三是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構筑良好的外部環境。企業創新發展,環境氛圍的營造是基礎。營造創新氛圍,就是要形成激勵探索、包容個性、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企業環境,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打造人人注重細節、追求完美、持之以恒的企業氛圍,讓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形成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企業風氣。四是建立創新激勵機制,為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加強企業管理,制度是保證。無論是進行創新文化建設,還是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都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項舉措落地落實的規章制度體系,以制度引導、激勵、規范員工行為,拓展創新人才的成長通道,激發創新活力。要建立良好的組織協調機制、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
當前,創新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創新驅動發展,文化驅動創新,文化為創新提供適應的環境和土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切中我國制造業企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要害。因此,大力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與工匠精神,是中國企業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剖析工匠精神內涵 交流創新文化成果
在專家授課環節,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結合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現實背景,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闡釋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弘揚工匠精神的對象、重點和意義,并由工匠精神引申至工業文化,闡明了工業文化對于建設制造強國的作用和意義,提出建設工業文化的發展思路。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副司長崔玉亭介紹了我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十三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規劃的相關內容,分析了科技創新所面臨的新形勢,為國有企業從戰略上準確把握國家科技創新形勢,科學制訂和有序推進企業科技創新規劃提供了指南。
研討會上還發布了國有企業創新文化征文活動優秀論文獲獎名單,并邀請一等獎獲獎代表做了大會經驗交流。
中國電科胡薇薇提出了“三位一體”創新文化管理模型,打通創新文化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鍵連接點,為解決創新文化與科技創新“兩張皮”問題提供了一種路徑和方法。
航天科工蘇慶元介紹了航天科工如何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為主要內容,通過活動實踐平臺搭建和保障體系建設,努力改造“傳統人”,培育“現代人”,有力推動了企業不斷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寶鋼何潮以“試論轉型期的寶鋼創新文化與企業家精神”為題,展示了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文化在寶鋼30年改革發展過程中如何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了寶鋼轉型發展和二次創業的核心力量。
中國商飛俞彬彬從精神層、制度層、行為層、物質層四個層次,提出了中國商飛公司創新文化實踐的新模式。中航工業劉洪德從導向、支撐、行動三個系統入手,論述了中航工業創新文化培育和踐行的方法。
中國建材張繼武以本公司為例,重點介紹了在新常態背景下,充分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如何以文化創新帶動轉型、引領發展。
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郭吳昊運用仿生學原理,構建了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樹模型,深入研究和闡釋了技術創新、創新文化引領和管理制度保障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作用機理。
中國交建查長苗介紹了本公司如何依靠自主創新推動企業發展提質增效,構建了支持創新、促進創新、寬容創新失敗的工作體制機制,從而推動企業脫胎換骨的發展,證明了創新文化是助推國有企業實現從大到強的重要力量。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國資委規劃局、綜合局、宣傳局、新聞中心,《經濟日報》社評論理論部,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中國文化管理協會企業文化專業委員會、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以及國有企業創新文化獲獎論文作者代表共計7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責任編輯:任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