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紀
委全稱是紀律檢查委員會,其主要職能是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有序組織本公司各部門、各單位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主要工作包括信訪、紀律審查(審理)、黨風廉政建設、合規監督等。近些年來,隨著公司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國有公司監管的越來越透明,國有企業受關注的程度也越來越高,現階段,國有公司紀委在公司治理、反舞弊、紀律處分方面面臨法律風險。
面臨的法律風險
公司治理方面:公司治理的理念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國提出。公司治理結構又稱“法人治理結構”“公司管治”“公司督導”。它是指由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和監事會組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以規制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產生的股東與董事會之間的信托關系和董事會與經理之間的代理關系?!豆痉ā芬幎ü蓶|會、董事會和監事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和監督機構,稱為“新三會”,而公司中的黨委會、職代會、工會被稱為“老三會”,由于新老三會并存,造成機構重疊、多頭領導。紀委作為監督機構是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公司法沒有提及這個機構在公司中的法律地位,導致紀委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作用受到限制。
反舞弊方面:紀委是公司監督機構,從監督對象來看,既要監督個人,還要監督集體、部門、所屬單位;從懲罰手段來看,既可以履行處分,又可以進行組織處理;從發揮作用來看,既是資本的“守護者”,又是錯誤“糾正者”。而在實際工作中,各部門、各單位發現違紀、違規甚至違法現象,多數都是自行處置,有些是被舉報到紀委,調查核實后才進行糾正?!吨腥A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第六十八條至第七十五條,明確了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的工作人員、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委派的股東代表、國家出資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法律責任。按照上述法律規定,紀委相關人員有被追責的法律風險。
紀律處分方面:1982年,國務院出臺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其規定的紀律處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該條例的第十四條規定,對職工給予留用察看處分,察看期限為一至二年。留用察看期間停發工資,發給生活費。生活費標準應低于本人原工資,由企業根據情況確定。留用察看期滿以后,表現好的,恢復為正式職工,重新評定工資;表現不好的,予以開除。從上述對留用察看的表述可以看出,受到留用察看處分的人員身份不是公司的正式員工,處于試用期狀態,試用期是一至二年。多數國有企業依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制訂了適合本單位的處分規定。
2008年,國務院516號令廢止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并明確該條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所代替,但部分國有企業依然在使用留用察看,留用察看期限是一至二年或一至三年,但是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現有的留用察看期限與《勞動法》規定的試用期相抵觸。
化解風險的對策
針對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風險,國有公司出資人的主體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可以憑借大股東身份,以公司章程的形式,將紀委整體置入監事會,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明確紀委(監事會)是公司最高的監督機構,公司各部門、各單位都要服從紀委(監事會)的工作安排,同時明確責任、監督對象等事項,這樣紀委就可以憑借《公司法》賦予的法律地位,股東大會賦予的職權開展工作,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公司利益最大化、對公司管理人員監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針對反舞弊方面存在的風險,紀委可以從建立制度、跟蹤核查來防范:一是制定相關公司規定,要求各部門、各單位如發現違紀、違規、違法等事項,向紀委報告,由紀委根據核實的情況進行處置,違法案件移送司法機關,違紀、違規案件立案處分,達不到立案條件的建議相關部門、單位給予誡勉談話或組織處理,但如果不向紀委報告自行處理的,一經發現由紀委按照經核實的情況進行糾正,并按照《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規定,對相關領導人員問責;二是對公司各部門、各單位各類檢查、考核(包括審計)進行跟蹤,一旦發現涉及違規違紀事項,立即進行全面核查,保證反舞弊不留死角。
針對紀律處分方面存在的風險,國有公司設置留用察看處分,原因是國有公司作為社會經濟的主體應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因員工違紀就輕易將其開除,直接推向社會,這樣會使一個人、一個家庭陷入困境,依據工作狀態、認識態度給予其改正機會。國有公司可以按照法律規定對留用察看期限進行適時調整,為了與《勞動法》保持一致,可以將期限定為六個月。
(作者單位:大慶油田紀委監察部)
(責任編輯:胡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