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連續被打耳光、腳踹,整個過程中,被打女生始終沒有還手。近日,一段陜西省洛南縣一女學生在廁所遭同學群毆的視頻在網絡瘋傳,引發社會關注。6月3日,洛南縣公安局發布通報證實這一視頻的真實性,并稱公安機關正在依法處理中。
近年來,校園欺凌案層出不窮。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的報告顯示,從2013年到2015年,有關校園欺凌事件的公開報道數量呈上升趨勢,僅2015年1月至5月媒體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就達40起。
如今的校園欺凌,帶有更強烈的侮辱性
“校園欺凌,不是指你和我因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對他人實施的肢體、言語或精神上的傷害和攻擊,多發生在中小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童小軍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方奕說,校園欺凌并不是近些年新出現的現象,但當前校園欺凌在手段和方式上,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是校園暴力發生地有遠離校園的趨勢,校方難以察覺并實施監管;二是校園暴力案件通常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預謀,突發性低;三是我國校園暴力出現了陰盛陽衰的新趨勢,女性積極廣泛參與并成為“主角”;四是團伙化傾向嚴重。“此外,如今的校園欺凌還帶有更強烈的侮辱性,由普通的打架斗毆索要財物向以折磨為目的的凌虐發展。例如,把暴行拍成圖片、視頻,借助網絡等新媒體擴散,這些行為會加大受害人的痛苦,給受害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方奕說。
除了暴行本身,涉事學生的態度及心理也很讓人擔心。通過梳理發現,近年來網絡上流傳的校園暴力視頻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方面是施暴者肆意地虐待受害者,并將其視為炫耀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受害者不還手,任施暴者打罵。
超三成受害者遭受欺凌后,患上心理疾病
“我從小就膽小軟弱,自尊心非常強。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受到很多同學欺辱,嘗試過反抗,但每次都受到更嚴重的欺負。后來,我甚至經常想象別人欺負我。最后我不得不輟學,連高考都沒參加。”回想起10年前的情景,小伙劉意(化名)依舊心有余悸。
今年19歲的女孩王思雨(化名)也是一名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她說,在小學的6年時間里遭受了同學的孤立,以及毆打與辱罵。
“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我總是沒有辦法釋懷。只要想到這些事情,我就要崩潰,像有什么壓在心里一樣。這些不好的經歷,當然也有我本身性格的關系,我在人際交往上可能有一定障礙,更習慣于一個人呆著。” 王思雨說。
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表示,心理學上將校園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體欺凌和言語欺凌,間接欺凌則指通過散播謠言、利用人際關系、煽動他人惡意對待等方式,將受欺凌者排除在某個團體之外。
由中國傳媒大學三名學生2016年3月聯合撰寫的《校園欺凌受害者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精神暴力在調查中的比例高達94.32%,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精神傷害。
《報告》顯示,校園欺凌事件對受害者都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影響,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至今仍舊受到消極的心理影響。首先,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多數受害者遭受欺凌后的主要心理危機,有54.6%的受害者有較嚴重的回避癥狀,他們會刻意回避有關校園欺凌事件的場合,試圖從生理和情感上遠離創傷。其次,校園欺凌事件發生至今,自卑、抑郁、恐慌等情緒仍舊伴隨著部分受害者。另外,32.95%的受害者在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后被確診患有心理疾病。
精神醫學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對記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負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應。有的孩子會生氣、悶悶不樂。有的孩子可能會對施暴者產生怨恨,出現明顯的報復心理,而且可能長期持有這種報復心理。他最初不能夠這么做或者沒有能力這么做,但這種報復心理如果長期存在下去,最后會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還有少部分人遇事總是忍者,但是他心里并沒有釋然,長時間的壓抑會導致其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遭受同學欺負導致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一定要及早去治療。心理醫生會幫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輔導,讓他去做心理調整,從而找到突破口,讓他跳出這個心理陰影。只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或者藥物治療,還是能夠治愈的。” 楊甫德說。
校園欺凌背后,戾氣從何而來
通過分析2015年1月至5月媒體曝光的40起校園欺凌事件,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分析指出,校園欺凌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5%的暴力事件由“偏激心理”引發。而《報告》則指出,同學關系不合、施暴者看我不順眼、言語沖突等是欺凌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日常摩擦、同學關系不合、言語沖突、穿同款衣服等簡單的小事,又如何會演變成為校園暴力事件?“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父母疏于管教孩子,學校的教育缺失、監管缺失,青春期的孩子過分叛逆,頻現的社會暴力現象,某些音像制品、網絡游戲等宣揚的暴力文化,都是校園暴力產生背后的原因。”方奕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暴力事件發生后,大多數受害者都曾默默忍受。沉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告訴家長或老師后不能得到應有的關愛。《報告》通過對這一群體的分析發現,60名受害者中,有23人在受害后未采取任何措施,從始至終忍氣吞聲,而剩下的37人全部是向老師或家長報告后無果,最終不得不獨自忍受。
對此,楊甫德表示,對于家長來說,平時首先要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情緒反應一定是有原因的。其次,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食欲和睡眠,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孩子心情不好,肯定不想吃飯不想睡覺。最后還要注意孩子的言語,特別是孩子說“不想上學了”“某某真討厭”時,家長應多留心。
專家提醒,一旦發現孩子有“受欺負”的跡象,千萬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解決孩子之間的糾紛,應積極與學校聯系,并與專業人士交流。告訴孩子“別惹他”“躲著他”是消極的應對方式,因為逃避、退縮恰恰強化了欺負者的欺負行為。
應對校園欺凌,事前預防更重要
據了解,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反校園欺凌法,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處理明顯過輕。在媒體報道的近百起校園欺凌事件中,受到刑事處罰的寥寥無幾。
專家建議,應對校園欺凌,應參照西方國家,制定相關法律,加大懲戒力度。除了法律的兜底作用,多位專家更強調建立事前預防機制。童小軍認為,預防校園欺凌,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專門做兒童保護工作的駐校社工隊伍。“社工是致力于學生智力與學習之外,著重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行為。駐校社工的工作還包括幫助召開主題班會,個案輔導,召集由欺凌行為雙方參與的會議以了解其背后的根源,以小組形式培養孩子們處理壓力、應對矛盾的社交技巧,培養自尊感等。”童小軍說。
“若能在早期就發現欺凌問題,對其加以解決,那對受害者和施暴者雙方都是一種保護,但中國現在缺乏早期監督和干預機制。”方奕說。此外,方奕建議,大數據時代,我國可以由教育管理部門或司法部門建立全國校園違紀數據庫,并且根據全國的暴力數據統計,按照學校暴力的發生率進行安全分層,或者根據學校中的施暴學生比例進行學校安全分層。通過分層,對校園暴力行為嚴重的學校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作者單位:安徽淮北市紡織一廠幼兒園)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