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海濤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思考是思想的起源。所以,我以問題的形式來引出我對音樂的一些觀點。
一、音樂表達的內容從何而來
音樂作品的內容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屬于意識形態的產物。“所謂客觀世界,指‘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從內容上看,它包括兩個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會存在。前者不依賴人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后者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所以,音樂表達的內容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方面,人意識領域的情緒及精神世界,從淺到深,可以從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到真誠、氣質、高貴等品質。另一方面,宏觀的物質世界和微觀的物質世界,如雷雨、能量等等。
音樂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既不像畫作、雕塑可以觸摸,也不像文字、圖像可以觀看,其屬于流動時間中聽覺的抽象藝術,抽象就說明它與朗誦閱讀的聲音藝術還有所不同,朗誦閱讀發出的聲音有文字作為載體,有共同語言的人能夠互相理解,而抽象的音樂則沒有一個明文規定的白紙黑字的限制和規范,可能有人就要問了,音樂理論和樂譜不就是限制和規定嗎?請注意,真正的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理論和樂譜并不是聲音,而是可以被觀看的一種識別符號,音樂這種無法被條條框框限制住的藝術才是生命力旺盛的藝術,沒有國界的藝術才是世界的藝術。人可以感受到音樂中流淌著的情緒,情緒是不穩定的、持續時間較短的一種聲音狀態,而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狀態下的情緒則升華為一種情境。不同情緒、不同心境及不同心理年齡段的人對音樂情緒和情境的感悟程度是不同的。從情緒轉變成情緒則需要人通過邏輯思維的認知才能體會到,如上升到品質、哲學等意識深層領域的音樂內容,可能就需要有閱歷、有思想并有跟所聽音樂相應心境的人才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深意,(當然,該作品必須是一個有質量的作品),因為,有深度、有“氣質”的作品在情緒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穩定程度,一種氣質的表達,一種自然狀態的描繪,言簡意賅,細微裝飾點綴,如中國古曲《陽關三疊》《高山流水》等作品。而平常過于注重表象動態變化的人容易感知作品的情緒,不易感受作品的情境,較難融入到高雅音樂當中去,音樂于他而言就是物理的聲響,現代音樂中的不和諧就是噪音,也就會讓人坐立不安。另外,那些只是描寫物質世界而不為人的情感服務的現代音樂作品,就更難贏得觀眾了。在描寫宏觀物質世界,如音樂中模仿雷雨的聲音,這些聲音是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而存在的,人們對這些現象可觀可感,其能牽動人內心情感,所以大家很能夠接受這些宏觀的動態的音樂表現。但,如果其表現的音樂內容已經觸及到人無法用感官來感覺的領域時,如宇宙微能量轉化,大家對其音樂的感受僅僅在于作曲家描寫的微觀物質的運動的音響吻合了人內心的情緒的抒發,這種偶遇的被“借物抒情”不能持續長久的滿足人的情緒期待心理,因而人就會走出該作品的內容世界,從而又是以一頭霧水的結局收場,如2014年北京現代音樂節上的新西蘭NZTrio三重奏專場音樂會上演奏的山姆·霍洛韋的作品《鐙骨》,該作品表達的內容為鐙骨是人三個聽小骨中最小、最輕的骨。聽小骨將振動從骨膜傳送到內耳,從而使外部的音波轉化為人們可聽的聲音。該作品內容雖然源于生活,但其太過于微觀,在生活中被觀看及感知的程度太弱,因此,也很難讓聽眾聽懂,聽舒服,甚至讓有些聽眾反感,該音樂也就只能成為一次實驗性的音樂作品了。
二、當下孕育現代音樂的土壤是怎樣的
聆聽過2014年的北京現代音樂節上的音樂曲目,現在某些印象還記憶猶新。如生活中的噪音音樂與多媒體圖像的結合,沖擊力如此強烈的噪音在與生動的畫面結合在一起時,觀眾從頭到尾專注于聲音和畫面上,絲毫沒有讓我坐立不安。這也說明北京現代音樂節也是在音樂領域中的一種探討,是音樂領域中向前發展邁出的一步,其也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意味。而不管其受觀眾歡迎程度如何,其都在為中國音樂領域主義新鮮的血液。接下來,這種新的血液能否與中國傳統音樂兼容,如果行得通的話,則繼續注入,如果不能,則需要對新的血液的類型等進行繼續的探索。之后,再檢驗其與中國音樂領域的兼容性。
也許,現代音樂可以讓平民百姓聽,而不是在古典音樂與中國創作的傳統音樂中徘徊中的人聽,這些群體的思維由于受到了長期的訓練而僵化了,短時間難以從這些聽覺定勢中解放出來而排斥這些現代派音樂。如果,現代音樂讓原始的耳朵來聽,不,也許現在沒有最原始的耳朵了,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群體當中的人,每個群體都是其固有的文化藝術,所以,現代音樂的發展只能是推陳出新,要有良好的聽覺感性樣式,并且是感性中的豐富而有序的音樂。如7士2的樂節音群長度,便于記憶,生活化。
三、在中國的國情下,是否有現代音樂存活的土壤存在
音樂在發展的長河中也在不斷的探索其道路。符合人的喜、怒、哀、樂情感的,又直接能傳遞到觀眾耳中的音樂被傳承下來了。其它的另尋出路,不是不要,而是找到助其發展的載體。讓想通過音樂來表達哲理、觀念、思想的作品,借助具有具象性的圖像與具有語義性的文字來將其傳達給觀眾。但此時音樂弱化了其功能,卻大大幫助圖像和文字傳達了效果。也許,沒有很好的獨立性又借助載體的這些音樂將成為觀眾的一次性消費產品。
每個領域都具有高深的哲學或思想觀念,如想表達物質微能量轉化,五行相生相克的畫面時,觀眾需要借助闡述此畫面的音樂和文字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同時,表現此觀念的音樂的文字也通過畫面而得以被理解,三者相互綜合的整體的藝術,像影視動漫等。
有人可能要說,這么難懂的音樂不要不就得了嗎?但如果不要這種音樂就不易接近事物的本質。任何領域的發展都需從橫向的擴展、縱向的延伸兩方面著手,音樂也是如此。音樂是給人聽的,一方面,音樂傳達人的情緒情感,如從情緒到品格,成為人的意識領域的表達;另一方面,音樂為客觀世界服務,從宏觀到微觀,成為物質領域的表達。從古至今,音樂不斷的在為人的喜、怒、哀、樂等基本情緒服務著,用了創作的各種技巧去表達,而在音樂探索的這條路上,人們在尋找新的音響,新的領域,從而不能不向客觀世界中延伸。首先,客觀世界中較接近人情感的是從集體勞動及生活中產生的民謠和民歌,人們最能接受從我們祖先輩傳承下來的最接地氣的農耕文化及藝術。而此類型的音樂無需刻意去創作,其隨生活節奏和勞動的強度的改變而改變,隨環境的存亡而存亡,是辛勤勞動者集體的智慧結晶,無需創作者人為的去更多的探索。其次,人們對客觀世界(如打雷牽動著人的心情,給人以恐懼的不祥感)的探索涉及到自然界及宇宙,人們在模仿自然界、宇宙中的聲響。而人對宇宙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模仿完其音響后進而又想用音樂表達其宇宙中的微觀世界、能量及其轉化等等,而宇宙的微觀世界及能量等是人已無法用感官來感受的領域,更不用說,人會對抽象來表達這些領域的音樂會有什么感受,不但如此,甚至會討厭這樣的音樂。
但由淺到深,人的情緒到品格或人生哲學,宇宙的宏觀到微觀都是發展的必然,所以,表達品性、品格及微觀世界的現代音樂具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而作為宇宙中渺小的人能應對自己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都不容易了,更無心思去管宇宙及其微觀世界如何運轉等等了。而對于作為將研究宇宙及微觀世界的科學家或愛好者來說,這類型音樂、聲音則充滿趣味,如科學家想將其探索的宇宙現象做成紀錄片,再與描寫相應宇宙微觀現象的現代音樂結合起來,這就足夠有意思了。但高處不勝寒,此類紀錄片、科學、音樂都不是大眾化、平民化的,不太能牽動人的感官情感。但從理性角度來說,這些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綜上可知,生活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人們對音樂有不同的需求,音樂也要達到百家爭鳴的狀態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追求。用海納百川的心態去包容歷史長河中的各種音樂及其現象,任自然規律去大浪淘沙,受大眾耳朵的檢驗,淘汰掉不被需要的音樂及文化。為了生存,不斷的上下求索,不管是追求音樂的純粹性,還是借助音樂發展的載體,這都是一種發展的狀態,這都是匯聚音樂歷史的點滴,值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