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原來被高速度所掩蓋的一些結構性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為了推動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為了重塑中國發展新動力、為了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我們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
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每一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或勞務。供給側包含了勞動力、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從要素市場發力、從供給端和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資源從產能過剩的地方流向產能不足的地方;讓要素從效率較低的部門流向效率較高的部門。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釋放活力,公平競爭,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扭曲;打破預算軟約束,堵住資金黑洞、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全面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要素生產力,引導過剩產能供給側減量,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的均衡水平。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為什么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復雜。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增長乏力。主要經濟體的宏觀經濟走向和宏觀經濟政策都在分化,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全球貿易持續低迷,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難和風險明顯加大。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正經歷深刻調整。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面臨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等多重挑戰。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傳統比較優勢減弱,創新能力不強,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風險隱患增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滑,債務水平上升。
也就是說,當下的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復雜轉型過程。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從表面上看是總量問題和周期性矛盾,實際是供給體系的創新能力無法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生產能力閑置和過剩并存,是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用擴張總需求的辦法不僅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相反,過度依賴刺激性總量政策,有可能導致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惡化。為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改革。簡言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內生動力,擺脫要素驅動,改變過去依靠資源和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轉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更健康、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同時,推進結構調整,加大資產重組力度,促進要素有序合理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二是為了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一方面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強化體制動力和內生活力,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創造良好環境。
三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經濟增長的成果為全體人民享有。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的背景下,通過供給體系的改革和創新,提高滿足社會最終需求的能力。
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
我們應當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一是要有明確的理念;二是要有堅實的支撐;三是要有具體的任務?!皠撔隆f調、綠色、開放、共享”是供給側改革五大發展理念。“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是供給側改革五大重要支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供給側改革五大重點任務。在此五大重點任務中,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關鍵是深化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去庫存和補短板的指向是要同有序引導城鎮化進程與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起來;降成本的重點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
一般來說,短期產出主要由需求總量決定,中長期產出主要由供給能力決定,因此,需求管理應當著眼于熨平短期波動;供給管理則要關注中長期的結構問題。從理論上分析,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能夠自動引導供求關系的變動,使供給適應需求并且創造需求。如果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可能是存在某種供給約束或供給抑制。為此,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應當是放松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具體包括: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的財產權和創新收益,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是,通過簡政放權,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包括商品市場體系和要素市場體系,形成供求決定價格、價格調節供求的機制體制,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等。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F階段的供給側改革,應當聚焦于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優化配置,主戰場是要素市場改革。優先推進的領域包括:放寬準入,深化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行業的改革;加快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營造創新環境;抵制各類經濟泡沫的誘惑和干擾,將資源導向提高要素生產率的活動;切實調動人的積極性。
推進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一是降低宏觀稅負,宏觀稅負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政府收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體現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額,及政府與企業、居民個人之間占有和支配社會資源的關系。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降低宏觀稅負,意味著將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表明未來政府占國民收入分配比重可能會下降,企業和居民個人的收入比重將會上升。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加政府在社會福利、社保、養老、醫療、健康、教育、環境等公共產品方面的支出。三是通過增加地方政府稅收份額、取消增值稅返還等途徑,提高地方政府的收入水平。四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提供,將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完善財政可持續發展機制。
需要強調的是,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價格,價格信號引導資源配置,這是市場經濟的要義。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意味著需求管理和需求政策的退出,相反,兩者應當相互配合、相輔相成、互為促進。需求管理主要是適度擴大總需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供給側改革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供給側改革則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需求,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為中長期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創造條件。(本文為個人學術觀點,不代表供職單位意見)
責任編輯:羅邦敏 鹿寧寧
專家簡介
王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研究員。199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金融專業完成博士后研究。同年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先后在貨幣政策司、金融市場司和研究局工作,其間,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作訪問學者。任世界經濟學會理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清華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經濟時報》、《當代金融家》和《財新》專欄作家。在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多部學術著作(譯著),在《經濟研究》、《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人民日報》(理論版)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