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里來了位74歲的孟女士,性格執拗,隔三差五與室友吵架……“與她同住養老院的老人都要求把她開除,可家屬差點下跪,因為家里還有位偏癱老人要照顧。”老人變得“不聽話”、性格變偏激,身邊人害怕,也易連累家人。在心理學家看來,這種偏激和“不聽話”雖情有可原,但也有調整必要。
不聽勸,執意騎車摔斷腿
孟女士是坐著輪椅被推進養老院的。子女抱怨:“她有膝關節病,還偏去爬山,還騎車出門,摔成了小腿骨折。”
孟女士老伴偏癱在床,兒女才把她送到養老院暫住休養。她不情愿,想著法子“搗蛋”。第一天就把熱水瓶打碎在地,腿腳稍好點就往高處爬。還把“矛頭”轉向室友,有人走路聲稍大都會遭她訓斥,她還因懷疑室友在背后說她壞話而找對方吵。
在群情激憤時,養老院的工作人員請來心理咨詢師,“聊了3小時,其實就因敏感導致執拗,怕家人把她丟養老院不管。”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師 張瑩
分析:通對221位長者調查發現,老年女性更敏感,這易導致執拗心理。其實她們渴望得到安慰,如被老伴夸“你為家操碎了心”“做菜好吃”。
不合群,生活困窘不愿受助
晚年生活困窘,鄰居想幫著打掃衛生,他都不愿接受——江蘇南京的社區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之前他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10多年前去世后,他就和外界隔絕,遇鄰居從不搭話,每次出門都撿垃圾回家。社區的志愿者第一次想去幫著搞衛生,被老人憤怒攔住:“不需要!”好幾次“請求”,老先生才答應讓她幫著修補玻璃。慢慢地志愿者們了解到,老人生活清苦,每天只吃方便面,卻省錢捐給社會和機構。志愿者們這才意識到:老人有自尊,不希望被人同情。
這種自尊有時傷及自己。南京中央門街70歲的薛得芩反思,自己去年被“茶葉收藏投資者”盯上,兒女勸他小心,他卻說“我好歹活了幾十歲,不蠢”,結果被騙幾萬。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胡佩誠
分析:老年男性自尊心強,但自尊往往與自卑并存。要改變可考慮兩個途徑,一是反思行為造成的惡果,二是請比他們更權威的人(如老領導)和組織說服他們。
易發怒,太敏感易與人爭執
“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易被激怒。”四川成都中央花園社區78歲的譚遜江(化名)說,前不久自己在公交上與兩位中年人發生爭執,“其實對方就說了句車上老人多,我就覺得他們在嫌棄老人。”
被激怒也導致不少悲劇。山東德州市人民檢察院統計辦理過的老年人犯罪案件發現,不少是因缺乏寬容,在一些小事上引起大沖突。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秘書長廖亞明
分析:老年人易變得跟小孩子一樣任性和沖動,或在發生人際沖突時牢騷滿腹。想發火時,建議趕緊深呼吸,數“一二三四五”讓自己先平靜。性格較強者平時可用練書法、聽民樂、釣魚等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