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陵
2004年11月10日,《聯合晚報》登載了一篇英國夫妻創奇跡的文章:一年半前,這對夫妻,妻子罹患乳癌,先生則有嚴重的心臟病,醫生說他們都活不了多久。夫妻倆傷心之余,決定去周游世界。他們乘坐豪華游輪到世界各地旅行后,回醫院體檢,竟然發現妻子已經痊愈,而老公的心臟病病情也相對穩定。
院士的建議
我國腫瘤界三位院土——郝希山、孫燕、曾益新給出了十條防癌建議,其中有一條:“建議大家不生氣、不鉆牛角尖,凡事都想開點,做個‘沒心沒肺的人!”
現代醫學已將癌癥歸為“心身性疾病”。所謂心身性疾病,是指這類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心理情緒因素及壓力等起著重要作用。人的心與身,關系為何會如此密切?
原來,人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這三點一線形成了人體的應激反應中心,碰到危機時,它們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體中的各種“資源”被重新調配,為迅速應對危機、將減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給。壓力激素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讓癌癥有可乘之機!
快樂讓腫瘤消退
在癌癥患者中,約有10%的人會發生腫瘤自然消退。美國癌癥協會對200例自愈的癌癥病人所做的研究表明: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是癌癥自然消退的根本原因,其中“心理神經免疫”是個關鍵。對疾病不過分憂慮,善于精神調理的人,癌癥自愈率較高。
美國羅素哈特醫院音樂治療隊主任凱·金太爾是癌癥患者。會彈鋼琴的父親為了用音樂減輕她精神上的痛苦,為她彈奏了一些樂曲。音樂就像魔術師一樣,讓她的心情愉快起來。此后,她堅持醫學治療,還接受“音樂治療”,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研究發現,如果人是快樂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等“快樂激素”。快樂激素讓人心緒放松,產生快感,這種狀態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加強整體的免疫能力。
沒心沒肺好處多
沒心沒肺的人,能接納自己和他人的缺點和錯誤。負面評價不會往心里去。心情比較穩定,積極。行為上,大膽主動,比較坦誠,不為細節所困擾。
研究表明,“沒心沒肺”的人,免疫力往往比敏感者高,比如唾液中的抗體數會比較多。加上他們主動溝通的特點,往往能爭取到更多的社會支持,減輕身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