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艷
2016年7月3日,保監會對《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發布《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管理辦法》(簡稱《辦法》)。
《辦法》為險資投資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松綁。尤其是,允許保險資金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可行投資,有效地緩解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荒”給保險公司帶來的配置壓力,并推動保險資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拓寬PPP投資空間
根據中國保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末,保險業總資產達139769億元,較年初增長13.08%。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累計發起設立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300項、基礎設施股權投資計劃17項,合計注冊(備案)規模8938.26億元。受之前《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規定所限,保險資金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和市政行業,投資規模分別為3994.14億元、2294.40億元和781.1億元。
毫無疑問,在國家重大工程和重要民生領域,保險資金支撐起一批有影響力的投資項目,比如投資京滬高鐵項目160億元,投資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550億元,對穩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提高了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接近保監會的人士表示,保險資金配置長期資產的需求強烈,且目前行業存在大規模有待盤活的基礎資產。辦公樓、酒店、商業設施、倉儲、工業不動產、健康養老等資產以及收費道路、供電、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行業資產,都是保險資金未來可考慮擇機配置的標的,而其中醞釀的PPP項目機會也將出現。
然而《試點辦法》所規定的險資可投資基礎設施領域較窄,僅限于交通、通信、能源、市政和環保5個行業,行業集中度較高,無法滿足市場需要。新的《辦法》在可投行業的擴圍上為保險資金參與PPP項目營造了新的想象空間。《辦法》將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定位于常規業務,除有特殊要求的項目外,未對投資領域和行業設立“禁區”。
《辦法》增加了險資投資PPP的模式,明確投資計劃可以采取債權、股權、物權及其他可行方式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增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可行投資模式。
非標資產對險資資產配置影響深遠,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是重中之重。從數據上看,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非標資產距離配置上限都有增量空間。此外,從宏觀經濟來看,經濟反彈可以預期,地方政府需要資金拉動項目投資,而PPP項目可以為資金帶來一定的內部投資收益率。華寶證券分析師認為,作為保險業創設的資產管理產品,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符合保險資金特性,較好滿足了保險資金配置需求。如債權投資計劃平均投資期限7.54年,平均年收益率6.65%,極大改善了保險資產配置結構,促進了保險業務的發展。《辦法》對于基礎設施投資范圍的拓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的下行,滿足保險資金對另類投資的需求,有效緩解保險資金面臨的資產荒和再投資壓力。
深度對接實體經濟
《辦法》對于險資PPP投資計劃除了在行業范圍上給予松綁之外,還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調整。
一是簡化行政許可,《辦法》將受托人等相關當事人的業務資質由審批調整為能力評估,將投資計劃產品發行由事前備案調整為行業協會注冊,將保險公司購買投資計劃由審批調整為事后報告。簡而言之,修訂后,《辦法》已無行政許可事項的規定。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公開表示,從監管方式看,過多過細的事前審批和管制,雖有利于防范風險,但也導致矛盾和壓力集中,特別是保險公司往往以審批為由,將風險責任轉嫁給監管機關,造成風險和責任主體錯位。從監管效率看,很多項目要幾個月才能批出來,有的即使批出來,但利率變了還要重新談判,貽誤了市場機會。
實際上,自2012年開始,保監會陸續發布10余項保險資金運用新政策,例如進一步放開不動產和股權的投資行業和領域、允許投資銀行理財信托等金融產品、允許保險資金以對沖風險為目的參與金融衍生品等政策陸續發布。隨后的2013年至2015年階段,保監會又放開了投資創業板、優先股、創業投資基金、支持歷史存量保單投資藍籌股、增加境外投資范圍等政策。不僅如此,保監會還建立了大類資產比例監管新體系,將原先50多項監管比例減少到10余項,大幅減少了傳統的比例限制。投資范圍和比例的不斷放開,市場主體也有了更多的投資自主權、選擇權和風險判斷權。
二是放寬融資方條件。《辦法》刪除了之前《試點辦法》所規定的投資計劃項目管理人控股股東或者主控制人為大型企業或者企業集團,且無不良信用記錄的條件。可以看出,《辦法》除了對險資給予松綁之外,對于融資方也給出了適度的放寬。一方面鼓勵中小公司通過PPP等渠道投資基礎設施,同時允許保險資金可以對接此類投資計劃,力促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因此《辦法》的出臺積極配合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希望保險資金更多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來,充分發揮險資資金量大、負債期限長的自身特有屬性,不斷加深保險資金對接實體經濟的程度。
三是強化風險管控,進一步完善相關當事人職責,建立受托人風險責任人機制、凈資本管理機制和風險準備金機制,落實市場主體風控責任。《辦法》要求,受托人應當建立相應的凈資本管理機制和風險準備金機制,確保滿足抵御業務不可預期損失的需要。風險準備金從投資計劃管理費收入中計提,計提比例不低于10%,主要用于賠償受托人因違法違規、違反受托合同、未盡責履職等給投資計劃財產造成的損失。不足以賠償上述損失的,受托人應當使用其固有財產進行賠償。
國信證券分析師陳福認為,《辦法》給予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更多自由度,相當于增大保險資產端供給,原來受限于行業范圍、監管效率低或單一項目投資比例等因素而可能無法落地的投資項目將具有可行性。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本次《辦法》出臺后,“大基建+PPP”將成為未來刺激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激活社會資本投資將迎來更多的動作,稅收、信貸、市場準入等方面均有迎來新突破的可能。在市場流動性寬裕,優質資產缺乏的情況下,保險資金對接實體項目可以取得共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