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涵
《莫問他鄉與故鄉》是季羨林的一部思鄉憶師念友的散文集,從青年求學起講到耄耋閑居。全書無序無后記,一共44篇,劃成三輯。首輯“漂洋過海求真知”,記錄季老從清華畢業后,作為交換生赴柏林、哥廷根留學的十年來,與當地居民和華人同胞的往事?!段业呐繓|》中,歐樸爾太太善良、誠懇,微有偏見和固執,但小缺點只會增添她的人情味,同她相處,使人如沐春風。之所以例舉此篇,是我也寫過《我和女房東的緣分》,一個自私、剝削、欺人的寧波大阿姐,兩個女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真情是無國界的。在法西斯主義肆虐的德國,照樣能建立這樁情緣。莫泊桑的一篇小說中說:“發動戰爭的都是上層人物,我們根本就不想打仗?!弊顭o辜的是百姓。總能見著國人在死命地詛咒某國人,那其實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每個國度和地域的人都是有善有惡。
次輯“北京城的人和事”,講述季老海歸后在北京教學、生活近七十年的生活,他愛北京的胡同、燕園、清華、紅樓、黎明,等等。季老其實長于山東,德國于他是他鄉,北京也只能算半個故鄉,然而前者有情,后者有意,異鄉人落地而居,故鄉與他鄉已不重要了。末輯“風義平生師友間”,緬懷北京的師友,朱光潛、沈從文、吳宓、陳寅恪等前輩。上世紀文人,不管作家、詩人,還是劇作家,往往兼一重學者的身份。他們不但學識淵博,作風嚴謹,且保有一貫的獨特性,不與世同流。季老亦然,表達真切,敘述嚴謹,用字精準。我輩讀來,令人欽佩。
通閱全書,沖淡是基調。這種調子接觸越多,就越推崇,倒不是人云亦云。筆端節奏有緊有緩,適時涉獵題外話,不是為文而為文,讀來趣味橫生,比如說教學方法,學游泳直接推下泳池去,淹不死就算學會了,學外語同理,第二堂課難度就驟升,自己饒舌,饒順了也就會了。比如說創作理論,散文要以敘事和抒情為正宗。沖淡也不是隨便學得好的,我嘗試過,非常容易神形俱散,淡而無味。美文這一體裁已盛行好多年,美文被定性為散文的一種分支,在我看來,它的特色是神形俱凝,幾乎無任何旁枝末節,同時也失去了散文的“淡而無味”和“語出意境”的特質。
散文素來講究“形散而神不散”,細看是閑言,但又挑不出廢詞贅句來,每句話有點意思。特別是寫情,最好要樸素,于平淡中見真,花哨一多,就會破壞文章的美學。民俗學之父鐘敬文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樸素,是因為他真誠。”誠然,季老以寵辱不驚的姿態,對成長、生活路上作了最本真的記錄,雖沒什么華麗、經典的語句,但是將人間情意展現得酣暢淋漓。不是說辭藻不能華麗,但是一定要做到華中見實。文氣可以漂游,但是文質一定要沉淀。
小說是虛構的,卻可以撐起一部影視劇,成就一批明星;散文是寫實的,不過記些歲月瑣憶,生活碎事,拼湊一番,倒也相當于敘完半部生平,留下另一半給讀者想象,甚好。這種文章有什么意思?品味世事變遷,人情冷暖,感受家國情懷,還有蘊含其中的藝術感和人文學,對我輩實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