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我和兩個朋友在一個工業園區盤下一家餐廳,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其間有過歡喜,但最終失敗了,希望我的經歷能為后來者提供參考。我們前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在成本控制和招攬顧客方面。
成本主要來自采購環節。一種蔬菜,從生產領域到消費終端,至少經過 5 個批發商:農戶—小型收購商—省級收購商—省級批發商—市級批發商—縣鎮級批發商。經過這么多環節倒賣,價格就容易波動,一旦出現暴雨、節日塞車等情況就猛漲。作為一個小餐廳,我們無法直接與農戶對接,但設法減少中間環節。對土豆、茄子等易儲存菜品,我們直接從市級批發商進貨,一次進一個星期的貨;對青菜、青椒等不易儲存的菜,我們與同行一起匯總每天所需的蔬菜,以量大換取規模成本優勢。
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般女孩吃飯多的地方,男孩也會多。我們就抓住女孩的飲食偏好。一般女孩喜歡吃辣的、色香味俱全的東西,我們就選擇了酸辣雞雜、西紅柿炒蛋等菜品,并注意聆聽她們意見。果然,她們很喜歡,還介紹來很多新顧客。
半年后,很多潛在問題逐漸暴露,經營每況愈下。
* 缺乏事先規劃。選擇做快餐,是覺得這個行業門檻較低,風險壓力小,現金回籠快。由于這種錯覺,入行時我們掉以輕心,對經營缺乏規劃,以致在消費人群、現金循環周期、預估營業額等評估不足,當風險來臨時,措手不及。
* 缺乏行業了解。由于對餐飲業調研不系統,導致在經營方式上出現迷茫。我們的消費人群,打工者居多,他們有三個需求:餐廳營業面積要寬敞,90 平米左右(我們只有 40 平米),快餐品種至少 20 種以上(我們不到 18 種);米飯要好吃。這些基本訴求,都被我們忽視了。
* 定位不明確。我們先是做快餐和桂林米粉,效果不明顯之后做快餐與經濟小炒,后來又推出石鍋魚與快餐。定位不明確,給消費者造成很大錯覺。多元化也造成力量分散,菜品品質無法有效改善。
* 選址問題。做餐飲,選址很關鍵,位置的參考指標為:現有消費人群、潛在消費人群、合同期。而我們選址時,考慮不夠長久,后來工廠搬遷,造成客流銳減,這是最大的硬傷。
* 產權管理不到位。在餐飲業,廚師是最重要的工種。一開始我們聘了一名經驗豐富的廚師,并以一定比例的紅利作為額外酬勞來激發其主動性。但由于采購等環節由我們控制,廚師逐漸懈怠。但他離開后自己創業很上心,在成本與烹飪上控制有加。由于產權管理不到位,挫傷了廚師積極性而影響效益。
* 合伙人問題。三個合伙人都很勤快很能吃苦,但在規劃、管理、營銷方面沒人能完全勝任。加之這倆哥們屬于慢半拍的性格,我作為主導者,在過程中沒有充分引發他們的激情,當經營出現問題時沒能及時改善。創業伙伴很重要,不是有想法就能一起創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