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敏
【摘要】本文試圖在客體邏輯定義理論框架下對語言學相關術語定義本身展開研究,以戴煒棟和何兆熊主編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里對語言學相關術語的定義為研究對象,看其定義本身是否科學,研究發現此教程中共有37個下定義的語句,其中有19個符合課題邏輯定義三原則,18個不符合,并對能提出修改意見的定義語詞做了修改。
【關鍵詞】客體邏輯 定義 語言學術語
一、引言
維基百科對定義的解釋是“A definition is a statement of the meaning of a term (a word, phrase, or other set of symbols)即定義是對某一概念(詞、詞組、或其他符號)”,牛津詞典則表示“A definition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especially in a dictionary; or the act of stating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phrases”。可以看出,兩者對于定義的解釋都是的意義的解釋都是定義是對詞、詞組或是其他符號的解釋或是作解釋。暫不言其恰當與否,兩者都表明了定義對于理解詞、詞組、符號等重要性。而任何學科的闡釋對離不開對詞、詞組或是符號的說明,因此可看出定義對于學科闡釋本身的重要性,定義是理解一門科學的基礎,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是指導科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一直以來,語言學研究都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熱門話題,語言學相關術語定義的科學與否關系到其理論自身發展與理解。而長期以來,學者的研究都只關注其理論研究及理論應用,而忽視了其術語定義的科學與否。本文試圖在客體邏輯定義理論框架下對語言學相關術語定義本身展開研究,以戴煒棟和何兆熊主編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以下簡稱教程)里對語言學相關術語的定義為研究對象,看其定義本身是否科學,若不科學,則嘗試提出修改建議。
二、客體邏輯定義闡述
1.客體邏輯定義概念及其與傳統邏輯定義的區別。客體邏輯認為定義是一種特殊的命題,它是人們對一定認識對象的認識成果的總結。而下定義是指以揭示一概念 s 的內涵從而確定其外延為目的的邏輯活動。給 s 下定義這個邏輯活動通常是通過下述方式進行的:替 s 找一個具有和 s 相同的外延而內涵為人們所熟識的另一個概念p,讓人們通過熟悉其內涵的概念 p 去明確 s 的內涵從而確定其外延。例如給概念“數學”下定義就是替“數學”這一概念找一個與之具有相同外延而內涵為人們所熟識的另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即“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
概念 s 的定義就是通過給 s 下定義得出的正則命題——用來明確概念 s、不循環的關于的 s(x1,x2,…,xi,…,xn)、p(x1,x2,…,xi,…,xn)充分必要條件命題。其中,s 稱為被定義概念,p 稱為定義概念。只有在定義中出現的 s、p 才分別是被定義概念、定義概念,否則就不是。指著一個非正則命題A 說:“這個定義是非正則的,因而是錯誤的定義”,“這個定義中的定義名詞過寬(或過窄)”,這些說法都是自相矛盾的。當然,把非正則命題 A 當作定義是一種錯誤,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錯誤的僅僅是那指非為是的態度和做法,那被指的 A 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正確的說法應是:“這個命題 A并非正則,故而不是定義”,“命題 A 中的概念 p 過寬(或過窄),不是定義概念”。
而傳統邏輯通常是通過揭示鄰近的屬和種差來下定義(屬加種差定義),它可以用公式表示為:被定義概念 = 種差 + 鄰近的屬。種差是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有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屬性。由于對象的本質屬性是多方面的,種差的類別各不相同,因而“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可以根據種差的不同而區分為性質定義、發生定義、關系定義、功用定義等等。
2.鑒別一命題里定義的標準。客體邏輯認為只有用來明確概念的不循環的充分必要條件命題即正則命題才是定義,否則就不是。要鑒別一個語句是否承載充分必要條件命題,有確定的語用學標準;要鑒別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命題是否循環,有確定的語言學標準;至于一個不循環的充分必要條件命題是否“用來明確概念”,則完全取決于命題作出者的意愿(他是否想給 s 下定義),只要“用來明確概念”便可,不問事實上究竟是否起到“明確概念”的作用。
一命題是否定義,看它是否能正確滿足下定義的三條規則:
1)以揭示 s 的內涵從而確定其外延(亦及明確概念 s)為目的;
2)在 p 中不出現 s,亦即,不循環;
3)邏輯結構為:s(x1,x2,…,xi,…,xn)?p(x1,x2,…,xi,…,xn)。亦即,是關于 s(x1,x2,…,xi,…,xn)、p(x1,x2,…,xi,…,xn)的充分必要條件命題。
上述要求作為通過下定義而得出的結果的命題必須滿足的性質 1)、2)、3)稱為下定義的規則。其中,要求滿足規則⑴是最根本的。鑒于定義的目的是為了揭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從而確定其外延,因此,下定義必須要求用科學術語,不能用含混不清的概念,也不能用比喻。要求滿足規則2)、3)就是為確保能滿足 1)。能正確地滿足這些規則的命題就稱為正則命題。
三、客體邏輯視野下語言學相關術語定義的解析
鑒于上述客體邏輯對定義的闡釋,下面將在客體邏輯定義理論框架下對語言學相關術語定義本身展開研究,以戴煒棟和何兆熊主編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里對語言學相關術語的定義為研究對象,看其定義本身是否科學,若不科學,則嘗試提出修改建議。由于此教程里涵蓋了普通語言學(即理論語言學)和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即美國語言學里的應用語言學),鑒于論文篇幅限制,本文只研究理論語言學里的相關術語定義。鑒于客體邏輯對下定義的嚴格定義,本文只對教程里明確表示是在對術語下定義的相關術語進行解析。龔啟榮認為定義句往往采用下述直陳句句型:“s 是 p”,“s 即 p”,“s 就是 p”,“所謂 s 指的就是 p”,“s 就規定為 p”,“稱 s 為 p”,“p 叫做 s”,“s—p”,等等。本文所選取的定義句是符合上述定義句的語言載體的句型,或者從語境能推出作者是在給某個名詞下定義的語句。據此方式,本文共找到相關術語38個。據上文所述的定義三原則,對所找術語定義一一分析,發現符合該原則的術語定義共19個,不符合的亦為19個。如表1所示:
根據上述定義三原則,本文將進一步解析術語中符合定義原則的理據與不符合的相關原因。首先來分析符合三原則的19個術語。三原則的第一條是以揭示 s 的內涵從而確定其外延(亦及明確概念 s)為目的,即S所在之句子是在明確給S下定義即符合第一條原則。而本文在選取語料時就嚴格遵循定義句的評判標準,加之所找教程中有的就十分明確的告訴讀者其正在給該術語下定義,主要有三種情況:(1)教程中先明確小標題Definition(定義)在接著對某術語進行定義,如對Language(語言),morphology(形態學)等下定義時;(2)直接用的是英語下定義的表達如define as 或者 term等,如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3)根據上述下定義的直陳句句型及語境推測作者是在給某術語下定義,如Design features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這里的refer to 翻譯過來就是“是”“即”等概念,符合下定義句型,加之教程語境推測,就是在給Design features 下定義。第二條原則是在 p 中不出現 s,亦即,不循環,也就是說定義句主詞和賓詞不會出現同義反復的現象。而這19個術語符合此規則,如對語言下定義時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第三條原則是其邏輯結構為:s(x1,x2,…,xi,…,xn)?p(x1,x2,…,xi,…,xn)。亦即,是關于 s(x1,x2,…,xi,…,xn)、p(x1,x2,…,xi,…,xn)的充分必要條件命題。客體邏輯對充分必要條件命題真值性有其判斷標準,即充分必要條件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前具有第一獨立性的前后件同真同假。這里的第一獨立性是指前后件的真假本身是獨立的,不依賴于對方的真假。如在對規范性研究定義時,定義句:如果一門語言學研究致力于使語言使用者語言行為正確標準,這門語言學就是規范性研究。前后件的真假互相獨立,但前件為真,則后件也為真,前件為假后件亦為假,因此該句子是充分必要條件命題。綜上所述,教程中19個術語定義符合客體邏輯定義三原則,他們是定義,是科學的定義。
接下來分析另外18個不符合三原則的定義句。嚴格按照定義三原則去評判不符合定義原則的18個術語定義句后,發現總體來說其主要違反的是第二條原則,及出現循環現象,其中17句都是此錯誤,而有1句是不符合第三條原則,具體情況如下表(表2)所示:
表2 不符合定義原則的情況
違反第二條原則 違反第三條原則 共計
17個 2個 18個
正如上文所述,循環現象指的是主詞與賓詞出現同義反復的現象,教程中共出現17次,分別是對以下術語定義時:語言學、描述性研究、音位變體、形素變體、構詞法、同義關系、同義詞、一詞多義、同音異義詞、同形異音詞、同音同形異義詞、上下義關系、敘事句、施為句、言內言語行為、及言后言語行為。下面將試圖對其提出修改意見。當然,要修改也非易事,因此本文只對作者能提出修改意見的術語作出修改。
1.教程中對語言學定義是“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科學”。這顯然是循環的。作者認為教程在排版時應該先提前把語言的定義先呈現給讀者,讓讀者先熟悉語言的定義后在對語言學下定義。現在我們假設讀者先熟悉語言的定義,即語言是用于人類交流的任意的聲音符號系統,在接著呈現出語言學的定義,這樣就符合定義原則了。
2.教程中對描述性研究的定義是“如果一種語言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人們在現實中使用的語言,那么就稱其為描述性研究”。顯然,描述二字重復循環了,就該定義而言,把描述改成記錄和分析就可以解決此問題。
3.教程中對形素變體定義是“形素的不同形態就是形素變體”,若如改成“如果一個形素在不同的場合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則這些狀態就稱之為它的形素變體”似乎更好一些。
其他同樣違反第二條原則的定義,雖然也出現了主詞與賓詞出現同義反復的現象,可是如果不這樣說明,似乎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辦法,因此無法提出修改建議。如教程中對同義關系是這樣定義的“同義關系指意思相同或相近”。
以上是違反第二條原則的術語定義,還有兩個術語是違反第三條原則,即前件與后件為充要條件關系。其一是教程定義語義學學時這樣寫道“語義學是意義的研究”。可是語用學同樣也是意義的研究,只是其兩者研究意義的條件有差別,所以建議修改為“當對語言的研究只關注話語本身的字面含義,而不考慮其所處語境時,則稱其為語義學”。其二是言外言語行為的定義——“是種表達說話者意圖的行為”,賓詞比主詞寬了。
四、結語
本文在客體邏輯定義理論框架下對語言學相關術語定義本身展開研究,以戴煒棟和何兆熊主編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里對語言學相關術語的定義為研究對象,發現此教程中共有37個下定義的語句,其中有19個符合課題邏輯定義三原則,18個不符合,并對能提出修改意見的定義語詞做了修改。
參考文獻:
[1]龔啟榮.客體邏輯導引[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0.
[2]戴煒棟,何兆熊.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