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君
【摘要】政府在推行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規前公開的答疑話語,作為向民眾闡釋國家大政方針的政府話語之一,對于消除民眾的顧慮、增強政策法規的推廣力度、減少政策法規的實施阻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系統功能語法的視角出發,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答疑全面兩孩政策“十問”》的答疑文本為語料,采用及物性的分析手法,來探究、揭示政府在答疑中是如何利用話語策略來宣傳、推廣國家政策法規的。
【關鍵詞】政府答疑 政策法規宣傳 及物性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政策法規相繼出臺。在一些重要的法規政策出臺后,政府會組織一些見面會為民眾就相關政策的內容和實施答疑解惑。這不僅可以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增加雙方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也可以對該政策實施的必要性進行間接地宣傳和推廣,從而為其日后順利的實施增添理解的基礎。本文以2015年10月刊登于新華網上的《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答疑全面兩孩政策“十問”》為語料,從及物性的角度進行分析,來揭示政府是如何在政策答疑中利用話語策略來達到宣傳、推廣政策法規的目的。
一、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及物性分析
Halliday把語言的元功能分為三種: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及物性系統是表現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Halliday 認為及物性系統是語言再現的基石,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在句子中表達成若干過程,并指明各種過程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因此,及物性是以交代各種過程及其有關的參加者和環境成分來反映語言的概念功能。
及物性系統包括六個過程。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有兩個參與者:“動作者”即過程的動作者,“目標”即表示受過程影響的人或事。言語過程是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其參與者成分有:“說話者”、“目標”以及“講話內容”。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有兩個參與者:心理活動的主體“感覺者”和客體即被感知的“現象”。關系過程表示“是”和“屬于”關系的過程,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這里的“載體”是指小句的主題,“屬性”是對主題的描述或評價。行為過程是典型的人類生理和心理的行為,只有一個有人充當的“行為者”。存在過程表示某物存在的過程,也只有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
二、分析過程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實行后,“生不起”“入學難”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3月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對這些熱點問題一一回應。由于版面、字數有限的客觀因素,本文中所涉及到的答疑文本將不以完整的全文形式在此展現。本文旨在通過對該答疑話語中及物性的分析,來研究國家衛計委是如何在為民眾答疑解惑的同時,利用話語策略來宣傳、推廣全面二孩政策的。
從系統功能語法的及物性分析視角來看該“答疑文本”,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動詞是物質過程。物質過程通常表示動作,動作既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有意的物質過程都會對其目標產生影響,或者說發出動作的行為者作用于動作的承受者。比如在第二個問答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同計劃生國策的關系的表述中,動作過程的行為者很明顯是國家政府。在“調控人口總量、提升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發展”這一小句中,只有政府才能行使上述行為,而動作過程中的承受者(或受益者)是公眾和社會。在這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的“答疑文本”中,小句的行為者為政府,受益者為公眾,這種表述方式預示著政府在為民眾造福。因此,民眾應該毋庸置疑地響應該項政策。從此可以看出,國家衛計委通過在二孩政策答疑話語中大量地使用物質過程,巧妙地在為民眾答疑解惑的同時,有力地宣傳了實施該項政策的一系列益處。
通過對“全面二孩”政策其他及物性分析,我們還可以發現,除了大量地使用物質過程來宣傳所推行政策的優點和好處,國家衛計委還相當多地使用了關系過程。以該答疑文本第一答中的第二句和第二答中的第四句為例。第二句的載體是“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屬性是“中央基于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通過載體與屬性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國家衛計委認為“全面兩孩”政策是完全符合且有利于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的。換句話說,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全面兩孩”政策的提出是有絕對的客觀的科學依據的,是大勢所趨。第四句的載體是“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屬性是“要實施好全面兩孩政策”。再次通過載體與屬性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國家衛計委認為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和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看似相悖,其實是有必然聯系的。即這兩項國家決策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有利于中國人口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不過是在不同的人口階段下具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國家衛計委在答疑過程中通過頻繁地使用一些關系過程也很好地起到了宣傳該項政策實施的必要性的作用。
三、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政府答疑話語通常會盡可能多地使用及物性系統中的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來闡釋即將實施的大政方針,以期提高其在民眾中的可實施性,從而實現宣傳、推廣該項政策法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Matthiessen,C.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London:Arnold,2004.
[2]田海龍,趙芃.批評性語篇分析:經典閱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