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然而傳統的翻譯理論卻將譯者邊緣化。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將以暢銷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為例,探討譯者主體性在該小說翻譯過程中的體現,分析譯者主體性影響因素對翻譯行為的作用。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 追風箏的人 阿富汗地域文化 漢譯
一、前言
自20世紀70年代翻譯研究出現“文化轉向”以來,譯者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譯者主體性地位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蹲凤L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 胡賽尼創(chuàng)作的一部充滿阿富汗地域文化色彩的英文小說。正是由于作者的雙重身份,譯者李繼宏在將該小說譯成中文,引入中國市場時,就面臨著三國文化的碰撞。譯者應該何去何從,其中譯者主體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將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出發(fā),以風靡全球的暢銷小說《追風箏的人》的中文譯本作為研究文本,探討譯者主體性在阿富汗地域文化翻譯中的具體體現。
二、譯者主體性
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是翻譯實踐中最重要的因素。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譯者主體性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勒弗菲爾在《超越過程:文學與文論中的翻譯文學》—文中指出翻譯不只是語詞轉換和引進新的文學形式,還要考慮意識形態(tài)對其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的。在其最具代表性的《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一書中,勒弗菲爾(2004)又進一步分析了 “意識形態(tài)”、“贊助行為”、“詩學因素”等對翻譯的影響以及它們對譯者和譯本產生的限制作用。歸結起來,譯者主體性除了受到譯者自身語言能力,翻譯目的,文化立場,審美態(tài)度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所處時代、意識形態(tài)、詩學形態(tài)、作者意圖、目標讀者等外部因素的制約。譯者正是在這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選擇其認為合適的翻譯技巧,方法和策略將源語言轉化為譯入語。
三、《追風箏的人》及其中譯本
1.《追風箏的人》及其作者卡勒德· 胡賽尼?!蹲凤L箏的人》自2003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 55 種語言,在 70 多個國家陸續(xù)出版,在各個國家地區(qū)創(chuàng)下全球暢銷800萬冊的出版奇跡。自出版以來,該小說霸占了美國兩大權威暢銷書排行榜即《紐約時報》排行榜和《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長達80余周,先后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Alex獎、法國廣播電臺世界見證獎、加拿大法語區(qū)魁北克書店協會獎、2006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等多個獎項。
《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著有《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群山回響》等暢銷書籍。由于《追風箏的人》的巨大成功,作者胡賽尼在2006年獲得聯合國頒發(fā)的人道主義獎,并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一職,促進難民救援工作。2008 年,卡勒德·胡塞尼于榮登全球最暢銷作者榜首,幾乎囊括了英語世界的所有文學新人獎。
2.《追風箏的人》內容簡介?!蹲凤L箏的人》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阿米爾的故事。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阿米爾和哈桑是好朋友,在阿米爾受別人欺負的時候,比他瘦弱的哈桑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他。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斗士”,善于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于阿米爾,哈桑能向雷達一樣準確地追到被切斷的風箏。12歲那年,阿米爾為了贏得爸爸的好感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斗風箏比賽并勇奪桂冠。忠誠的哈桑替阿米爾去追隔斷的風箏但在哈桑的歸途被惡霸少爺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風箏給他,但哈桑不肯,于是阿塞夫強暴了哈桑。阿米爾目睹了一切,但性格軟弱的他卻選擇偷偷躲在角落,沒有挺身而出。從此,阿米爾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對哈桑深懷愧疚又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1973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他父親亡命出逃,離鄉(xiāng)背井來到了美國舊金山灣區(qū)的費利蒙,開始了他的新生活。長大后的阿米爾沒有忘記他對哈桑的愧疚。2001年,罹患絕癥的拉辛汗從巴基斯坦給阿米爾打來電話。拉辛汗讓阿米爾去巴基斯坦,因為“有辦法重新做好人”。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重回闊別多年的阿富汗,經過千難萬險,從塔利班手里救出了哈桑的孩子。至此,阿米爾終于驅散了12 歲那年追風箏時遭遇的心魔,實現了自我救贖。
3.《追風箏的人》中譯本及其譯者。2006年美國圖書霸主《追風箏的人》引入中國。該小說在國內主要有兩個譯本:一是由大陸譯者李繼宏先生于2006所譯著的簡體中文版,該譯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在大陸地區(qū)發(fā)行;另一部則是由臺灣譯者李靜宜女士于2005年所譯著的繁體中文版,主要在港臺地區(qū)發(fā)行?!蹲凤L箏的人》兩個譯本一經出版便在中國市場引起轟動,截至2015年,小說已被翻印89次,深受國內廣大讀者喜愛。兩個譯本分別在 2006年大陸和臺灣地區(qū)文學類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成為臺灣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博客來書店銷售冠軍。本文將選擇李繼宏先生所譯的簡體中文版作為研究文本。大陸譯者李繼宏,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曾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等單位任職?,F從事專職翻譯和寫作。主要譯著有《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倒轉地極》等。對這部小說譯者李繼宏除了都表達了自己的喜歡,也肯定了這部小說的特別,無可否認這部小說的商業(yè)性,同樣也承認它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和感動。
四、《追風箏的人》中阿富汗地域文化的漢譯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充滿阿富汗地域風情的小說。小說創(chuàng)作期間發(fā)生了“911 事件”,基地組織所在的阿富汗成了布什政府眼中的“反恐中心”,阿富汗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恐怖、暴力、貧瘠、落后的代名詞。在全世界都在妖魔化阿富汗人的時候,《追風箏的人》將他們人性化,讓世界看到阿富汗人的人性面孔。小說中涉及到許多阿富汗文化翻譯,譯者李繼宏在譯后記中也提到 “原書中有不少用英語拼寫的法爾西語單詞……為了閱讀劉暢起見,除個別必要之外,拙譯一概根據原意譯出……原書有個別不適合國情的地方,譯者酌情在措辭上加以改動,意思仍一概如舊。另外,原有兩處前后矛盾的小漏洞,譯者自行更正……”由此可見,譯者主體性在翻譯《追風箏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下面筆者將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對小說中阿富汗地域文化的漢譯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1.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
例(1). If thou art indeed my father,then bast thou stained thy sword in life-blood of thy son.And thou didst it of thine obstinacy. For I sought to turn thee unto love,and I implored of thee thy name,for I thought to behold in thee the tokens recounted of my mother. But I appealed unto thy heart in vain,and now is the time gone for meeting…(Hosseini,2003; 32)
譯文:若汝果為吾父,血刃親子,名節(jié)有污矣。此乃汝之專橫所致也。汝持先母信物,吾報汝以愛,呼汝之名,然汝心難回,吾徒費唇舌,此刻命赴黃泉…… (李繼宏,2006: 29)
《沙納瑪》是一部描寫古代波斯英雄的10世紀的史詩。例(1)選自《沙納瑪》里面的一個關于“羅斯坦和索拉伯”的故事。考慮到這個故事描述的是古代波斯英雄的故事,原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使用古英語將其表述出來。譯者李繼宏創(chuàng)造性地將原文翻譯成文言文,使原本較長的句子變得精煉簡潔,富有韻律美,同時又與原文保持了形式上的一致性。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保證了譯語讀者在閱讀譯本時同樣能夠與原文相等或相似的審美體驗。
例(2).My last novel,A Season for Ashes,had been about a university professor who joins a clan of gypsies after she found his wife in bed with one of his students. (Hosseini,2003:255)
譯文:我最后一本小說叫《此情可待成在追憶》,寫的是一個大學教授的故事,他發(fā)現妻子跟他的學生上床之后,追隨一群吉普賽人而去。(李繼宏,2006: 228)
許鈞指出:“譯者主體意識,指的是譯者在翻譯中體現的一種自覺的人格意識及其在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意識?!盇 Season for Ashes是《追風箏的人》主人公阿米爾創(chuàng)作的一本小說的名字,寫的是一個大學教授發(fā)現妻子跟他的學生上床之后,追隨一群吉普賽人而去的故事。李繼宏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此情可待成在追憶》,譯文與小說內容相吻合,為譯入語讀者創(chuàng)造出一副在愛情里迷失,往事如煙的畫面。
2.譯者主體性在影響因素作用下的體現。譯者主體性受到如:翻譯目的、文化差異、目標語讀者、審美態(tài)度、意識形態(tài)、詩學形態(tài)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譯者正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采用一定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將原文本轉化為譯入語文本。李繼宏在翻譯《追風箏的人》時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面筆者將以《追風箏的人》中譯本為例探討譯者主體性在這些因素影響下的具體體現。
(1)專有名詞。筆者通過整理發(fā)現,李繼宏在翻譯《追風箏的人》中的專有名詞時大多采用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這樣的翻譯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翻譯目的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費米爾,他提出 “任何形式的翻譯行為,包括翻譯本身,顧名思義,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行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目標或一個目的。而且,一種行為會導致一種結果,一種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是一個新的事物?!痹谫M米爾看來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李繼宏為了達到幫助中國讀者了解阿富汗文化的目的,在翻譯《追風箏的人》中一些阿富汗特有地名,人名,宗教等內容時多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使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將讀者帶向原作者,使得譯文保留了異國風情。
表(一)
地名 漢譯 注釋
Hazarajat 哈扎拉賈特 阿富汗中部山區(qū),為哈扎拉人聚居地
Hindu Kush
Mountains 興都庫什山脈 東起帕米爾高原南緣,向西南經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境內。山勢雄偉,有“阿富汗的脊梁”之稱。
人名 漢譯 注釋
Ahmad Shah
Massoud 馬蘇德 20世紀80年代組織游擊隊在阿富汗潘杰希爾谷地抗擊蘇聯游擊隊,1996年后為北方聯盟領導人之一
Hamid Karzai 哈米德·卡爾扎伊 2001年底出任阿富汗臨時政府總統,2004年當選阿富汗歷史上首位民選總統
宗教 漢譯 注釋
Shia Muslim 什葉派穆斯林 伊斯蘭教分為遜尼(sunni)和什葉(Shia)兩派的分別主要在于對于穆罕默德繼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認上。按什葉派的觀點,只有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而遜尼派承認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四大哈里發(fā)的合法性。
民族 漢譯 注釋
Pashtuns 普什圖人 阿富汗人口最多的民族,其語言普什圖語為阿富汗官方語言
由表(一)可知,李繼宏在涉及地名,人名,宗教,民族這四個方面的翻譯時主要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蹲凤L箏的人》全文涉及十幾個阿富汗地名以及八個阿富汗統治者的姓名,李繼宏在頁面下方對這些地點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特點,統治者的統治時間及在任期間的主要時間等都進行了簡要的解釋。而對于原文中的宗教和民族,李繼宏在注釋中則給予了較為詳細的注釋。這是因為在《追風箏的人》中充滿宗教派別及民族差異間的矛盾,然而一般的讀者對此并不了解,這大大影響了讀者的閱讀。通過李繼宏的詳細解釋,中國讀者了解到了伊斯蘭教的兩大派別,以及兩大民族在阿富汗各自的地位。阿富汗的宗教及民族阿富汗一向給人予神秘的感覺,一般讀者對阿富汗文化都不甚了解。李繼宏在翻譯時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保留了異域風情達到了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阿富汗文化的目的。
(2)飲食。
例(3):I remember one day,when I was eight,Ali was taking me to the bazaar to buy some naan(Hosseini,2003:9)
譯文:我記得八歲那年,有一天阿里帶我到市場去買馕餅 (李繼宏,2006:8)
Naan是阿富汗人的日常主食,naan的做法和外觀都和我國新疆地區(qū)的馕餅相似。李繼宏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應用意譯的方法將其譯為“馕餅”?!皻w化的翻譯策略就是盡量不要打擾讀者,而是將原作者帶向讀者”歸化的翻譯策略主要是考慮到了目標語讀者。翻譯成“馕餅”使得譯文更加通俗易懂,容易為中國讀者接受和理解。在意譯的同時,李繼宏還在頁面底下進行了注釋——“naan阿富汗日常主食,將面團抹在烤爐上烘焙而成。”通過這種方法中國讀者對naan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3)俗語。
例(4)Baba had personally funded the entire project,paying for the engineers…and laborers,not to mention the city officials whose mustaches needed oiling. (Hosseini,2003:14)
譯文:爸爸獨立承擔了整個工程,工程師、……、建筑工,這些人的工錢都是爸爸付的。城里的官員也抽了油水,他們的“胡子”得上點油。(Li Jihong,2006:24)
絕大部分的阿富汗人都信仰伊斯蘭教,按照宗教習慣,留胡子是穆斯林男性追隨先知的一件圣行,圣訓中提到:“你們當蓄留胡須,修短唇髭?!币虼?,胡須對于阿富汗人來說有重要的意義,是承載著文化內涵的詞語。例(4)中李繼宏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將“whose mustaches needed oiling”翻譯成“他們的胡子得上點油”,使得原文的詞匯意義和修辭意義均得以保留。譯者主體性在這里受到翻譯目的,目標讀者,文化差異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李繼宏的翻譯介紹了阿富汗文化,使得中國讀者能感受到阿富汗的異域風情。
五、結語
從以上各例的分析可見,在翻譯《追風箏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時譯者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譯者既是原文的翻譯者又是譯文的創(chuàng)作者,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譯者主體性集中表現于譯者對原文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勒弗菲爾指出“翻譯絕不是在真空中所產生,也絕不是在真空中被接受”,因此,譯者的主體性也不是毫無限制的,它要受到翻譯目的、文化差異、目標語讀者、審美態(tài)度、意識形態(tài)、詩學形態(tài)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譯者李繼宏正是在這一系列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分析原作的語言,寫作風格,寫作手法并選擇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將原作的內容翻譯成目標語。
參考文獻:
[1]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
[2]Lefevere,A.Beyond the Process:Literary Translation i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M].1981.
[3]卡勒德·胡塞尼.李繼宏.追風箏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228,8,14.
[4]許鈞.“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
作者簡介:王小靜(1984-),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