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劉顯成 鄭宇



摘 要:傳統濱水地區的更新改造往往將經濟性作為設計任務的出發點,忽略與之聯系密切的生態特征與人文關懷。在寸土寸金的商業碼頭植入生態因素,從構思定位階段即注重將人和生態的因素作為主要考量,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利用其濱水特征,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從而使得新海軍碼頭更具魅力也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關鍵詞:生態人文關懷;濱水景觀;文化內蘊;歷史傳承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0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8-0083-03
Ecological Humanistic Care i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Investigation of Chicago Navy Pier Conceptual Planning
LI Jing1,2, LIU Xian-cheng1 ZHENG Yu2(1.Academy of Fine Ar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2.Nanch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waterfront update tend to regard economy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design task, ign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care. Insert ecological factors in the golden commercial port from conception of locate phase, focus on people and th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take them as 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Utilize its waterfront featur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fully excavat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so as to make the new navy pier more attractive and more in line with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humanistic care; waterfront landscape; cultural connotation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生態理念是一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生態人文關懷在濱水景觀中的運用,是將生態性作為設計理念的首要出發點,將其融入到設計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使得作為設計服務主體的人,不需面對人工和自然的鴻溝,在休閑的過程中更好的獲得景觀設計所帶來的心靈的慰藉。
一、區位背景研究
芝加哥作為世界上摩天大樓最為密集的城市之一,其城市中最常見的景觀就是玻璃、金屬、混凝土構建的混合物。近些年,這樣的情況逐漸蔓延到了本該視野通透的濱水地區。處在高層建筑包圍中的人們一方面享受到了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與自然的交流也被城市中的各種元素所切斷,這樣的濱水城市發展情形與快速建設中的中國濱水城市發展軌跡極為相似,所以研究生態人文思想在海軍碼頭這一盛名在外的濱水空間上的運用,對中國城市濱水空間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芝加哥最具代表性也最為繁華的濱水空間當屬密歇根大道,海軍碼頭正是處在這一大道的核心位置,多年的運營發展之后,碼頭如今不僅成為了一道獨特的城市景觀,同時也凝聚了芝加哥的“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蘊。因曾是美軍軍用碼頭,故而開發商用之初,碼頭就因其背后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而備受矚目,投入運行幾十年來一直是商用碼頭規劃改造的模板。隨著時間的推移,海軍碼頭雖仍然是風城旅游的風向標,但設施陳舊老化,建筑造型落后,濱水地段利用不足的問題正使得碼頭的旅游吸引力逐年下降。2012年的海軍碼頭設計競賽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進行的,似乎各參賽者都注意到了要重塑碼頭設計,也都多少體現出了些許生態元素的運用,多了一些人文關懷。但總的來說,無論是入圍方案,還是最終的獲準實施方案,對生態人文的關注都還略有不足。
二、構思定位
(一)多視角需求分析——不同視角,更多人文關懷
濱水地區是一個城市非常珍貴的資源,也是對城市發展富有挑戰的一個機會。它是人們逃離擁擠、壓力鍋式的城市生活的機會,也是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獲得呼吸清新空氣的機會。海軍碼頭作為水與城交流的紐帶,游客能夠在此感受到濃郁的商業氛圍;享受到愜意的休閑娛樂方式;欣賞到不同的人文風情;品嘗到獨特的風味美食。對于游客來說,海軍碼頭是一個不錯的旅游選擇。然而,這樣的模式卻早已為芝加哥本地居民所詬病:作為風城的旅游窗口、城市的名片,海軍碼頭不應只注重商業價值的開發,而忽略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對濱水資源的利用。本案正是基于這樣的矛盾,從不同視角進行多種需求的分析,以生態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對海軍碼頭承載的功能予以重新整合。(圖1)
第一,城市發展視角。城市作為一個密集人群的聚居點,是一個靜態存在的聚落,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動態發展的綜合體,它所承載的基礎功能主要有:居住、商務辦公、服務配套、歷史文化傳承、商業服務、公園游憩、休閑購物、酒店文化、產品配給、旅游體驗等。
第二,碼頭發展視角。海軍碼頭是一個集歷史地段、休閑場所、文化基地等為一體的特殊場所,它所承載的功能主要有: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生態地段、濱水參與、商業服務、旅游觀光等。
第三,公眾需求視角。公眾作為碼頭的主要參與者,其對海軍碼頭的需求更為具體,也更為靈活多變,主要有:活動場地、旅游目的地、服務配套、文化體驗、親水服務、游玩、購物體驗、生態體驗等。
綜上所述,從三個主要的視角分析出發,為創造濱水區的持續吸引力,延續海軍碼頭的品牌特色,同時結合基地自身環境條件,兼顧商業開發和濱水地區的開放性,對上述功能遴選之后,新海軍碼頭所需承載的功能除更加合理外又多了些許人文關懷:生態綠地、商業休閑、旅游觀光、兒童樂園、親水體驗、服務配套、歷史文化傳承。(圖2)
(二)設計構思——增強互動,內外交織鏈接
海軍碼頭之前一直是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公共場所,游樂休閑是主旋律,對人的關懷的考慮也多是以消費為第一出發點,除了在入口處以摩天輪為中心設置了游樂場,并配置了一些休憩設施外,其他場地都只單調的圍繞建筑設置成了回字形場地,大大減少了人們的主動參與。這樣簡單粗暴的設計造成的影響是:游樂場成為碼頭上最受歡迎、人氣最高的場地,其他的地方游客們只能按照設置好的道路,被動的參與進去。在游樂休閑設施不那么發達的年代,海軍碼頭還可以一枝獨秀,引領城市旅游。近些年,隨著周邊各類設施的日漸完善,海軍碼頭已不再是芝加哥旅游的首選,參觀海軍碼頭也更多的變成了一種情懷而并非受到其內在設計的吸引。
針對上述問題,為解決海軍碼頭人地互動不足,對受眾人文關懷缺乏的問題,基地內部的諸多功能必須要進行良好的串聯,以此來實現基地內外更好的互通交流。與之前將消費作為設計主要出發點的構思不同,新的設計中,受眾因素成為構思定位的主要出發點,人地越過其他的設計因素實現面對面:增設濱河步行道以加強人、河之間的互動,滿足人的親水天性;貫穿整個基地的生態綠心軸通過有機穿插與生態公園、屋頂綠化一起構建起新型的綠色生態鏈;此外,以錨為主題的景觀小品組合,以基督十字為中心的雕塑組合等基礎設施的更新也能夠增加碼頭的歷史感,增進更多的人文關懷。人地關系的融洽,必然促進碼頭內部功能與外部城市之間的相互交織,二者互為補充,良性互動,最終形成“人—碼頭—城市”三者之間的有機平衡。(圖3)
(三)總體定位——由表及里,重塑碼頭形象
1.生態定位
結合海軍碼頭稟賦資源,通過整體研判,注重商業開發的同時給予受眾更多的人文關懷。新增屋頂綠化賦予碼頭別樣生機,從而保證海軍碼頭作為城市形象展示區、保留其歷史印記的同時,也呈現出更多的綠色映像。本次設計更新還將賦予碼頭“呼吸”功能,將其從一個完全依賴外界資源輸入的地方,變為活絡濱水,轉而向外界輸送部分資源的新型濱水空間。依賴綠色生態植物的介入,海軍碼頭具備了自我呼吸、自我潔凈的能力,其生態定位為“城市之肺”。
2.歷史文化定位
海軍碼頭是一個歷史內蘊濃郁的地方,眾多的歷史遺存——軍艦、錨等代表海軍記憶的元素都應予以體現,并成為碼頭的特色文化存在。作為城市濱河上的最核心節點,豐富城市水岸線及濱河功能構成的同時還需承載起城市改造更新、引領城市發展的新任務,其對多種功能的融合以及粘合城市文化的特點使得其像極了人體血小板的功能,故海軍碼頭在文化傳承上的定位為“城市血小板”。
3.人文定位
除此之外,需增加更多的休息場所和參與空間,以滿足游客最基本的休憩需求,同時為緩解密集人流量的難題,在建筑之間穿插道路改變基地兩邊交流不暢的現狀。以摩天輪為主要設施的兒童樂園本就是熱門景點,在其更新上,改變之前游樂設施平鋪的現狀,設置更為豐富、更具探索性的的環形穿插空間,環環相套的步行空間既能豐富道路形態,也兼顧了兒童活潑不羈的天性。(圖4)
三、規劃特色
(一)設計理念——重新呼吸,綠心創造活力
碼頭上原先的建筑體量相對于細長的碼頭而言,顯得過于的密集臃腫,嚴重窒息的發展狀態與傳統濱水地區開放透氣的理念相背離。生態綠心作為一個開敞綠道,為整個基地植入了一條可透氣通道,不僅有效串聯起了新碼頭內的建筑,還借助綠色的互動有效加強了建筑內外的交流。建筑兩邊木質汀步沿主道路向外延伸,豐富了基地的設計形式,既活絡了濱水活動空間,增加了受眾的參與,也大大滿足了人的親水需求。此外,在分區之間穿插的數條縱軸線,與生態綠心垂直互動,為碼頭兩岸增添更多生命力,兩邊的游客也可以更加方便的交流,從而活躍整個基地。
(二)交通軸線——綠心貫穿,道路“縱橫捭闔”
生態綠心不僅是整個碼頭對外呼吸的通道,也同時與“∞”字形道路一同承擔起主要人流交通的任務。由內而外穿插進建筑內部,既增加了建筑底層空間的使用率,還有效分擔了主道路兩邊的人流壓力,同時豐富了游覽線路。數條垂直于生態綠道的橫向道路增加了人行的穿插,游客路線的選擇也具備更多的自主性。濱河兩岸增加的濱水步道更使海軍碼頭的游覽軸線多樣化。這些線路最終形成一心兩翼多軸線的道路網。
(三)景觀軸線——景觀重塑,營造特色空間
景觀作為社會高度發展、人的思想求美境界下的產物,自產生之日起就被定下了為人服務的基調,但景觀同時必定是要與生態圈發生關系的。
入口生態景觀為整個基地定下了生態性特征,遵循有收有合的造景理念,將碼頭首尾兩端的制高點——摩天輪和神圣十字架作為主要景觀節點,與穿插而過的生態綠心一道串聯引領整個碼頭的景觀。基地內的建筑作為另一種類型的景觀,本身就是一個個可參與可觀賞的景觀節點,與發散向兩端的濱水步道一起重塑起碼頭的景觀。
(四)生態系統重構——生態理念,重構碼頭基因
作為濱水旅游平臺,海軍碼頭在水元素的的利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將水引入基地內部即使不連續也顯得極其自然。利用水的靈動性,設置成一個個別致的水景,配合建筑空隙間和道路兩旁的綠地,一同打破建筑的沉悶。生態綠心作為主中心,可以串聯起眾多的綠化節點,既提供多層次的觀賞性景觀,又可結合綠化設置休息性場所。生態功能的增加,體現的是設計的人性化,而人性特點的融入又不自覺間重構了碼頭的基因。
(五)公共開放空間——以小見大,形成生態群落
遵循生態優先、人文關懷先行的設計準則,在基地入口規劃生態公園,集水景、傳統綠地、硬質活動場地等功能為一體,為游客提供便捷的活動空間。整個規劃中,構筑物間增加的綠地以及屋頂綠化的設計,無疑都增加了景觀共享面。綠地有效銜接生態公園和生態綠心,使得生態的元素由點至線進而擴大到整個海軍碼頭,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群落。(圖5)

小結
本案以歷史背景為本底,優質水資源和生態綠化為核心,講述城市、河流與人相互聯系和交流的故事。水元素作為濱水地區設計的主要脈絡,串聯起多樣化的活動空間,既可以活絡受眾的活動空間,也可以加大城市主體和水體之間的關聯度,利用水的美麗提升碼頭的整體魅力。
新碼頭通過構建新的生態系統以及遍布的綠化空間,協助碼頭形成自我更新的生態系統,其中通過光合作用可最大程度的將游客呼出的廢氣轉化為氧氣,植物群落的形成對土壤也有一定的保育作用,從而減少一定數量的人工維護(圖6)。碼頭低碳重塑的過程也是人的根本品性和習慣重塑的過程,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最終也將決定碼頭上公平、協作的文明和諧程度。從現代商業碼頭轉向具備生態人文關懷的碼頭、動植物棲息地并形成微生物網絡,并不會割裂開城市與濱水地區的聯系。相反,生物的參與大大增加了碼頭的魅力,其在未來必定能夠成為一個可以持久迸發出活力的濱水空間,而如此生態人文關懷理念訴諸運用于快速建設中的中國濱水城市,也一定可以創造出一個個富有詩意的理想的城市濱水空間。
參考文獻:
[1] 陸玉蘭,城市沿江濱水地區規劃設計及開發探索—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濱水地區為例.[J]廣西城鎮建設.2011(07).
[2] 魏光超,城市濱水空間合理開發的規劃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1.
[3] 王夢斌,郵輪服務場景、旅游體驗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5.
[4] 巴里﹒w﹒斯塔克、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M].朱強、俞孔堅、郭蘭、黃麗玲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