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為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的不斷改變,科技技術的不斷改革,地球物理勘測技術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應用。地震勘測工作主要是為了檢測依據人工技術引發的地震波在千層巖或是土介質中的傳播規律。該文主要是對地球物理勘測中的地震勘測方案進行有效地研究和分析,從而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和流程,為今后的發展需求提供有效的資源和信息。
關鍵詞:地球物理勘測 地震勘測 方法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b)-0016-02
地震勘測技術的相關特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播過程中時間、空間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波傳播中其相應的頻率、振幅變化情況。前者主要是展示了振動波對于地下地質體的構成影響,而后者更多的是展示出地下地質體的巖性特征?,F階段,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經常將兩種特點進行統一表明,稱呼為地震波的波場特點。工程地震勘測技術的根本任務主要是指依據相應的研究工作,解決淺部地質的內部結構,以此明確相應的地質問題。
1 地震勘測的資料采集
現階段,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依據相應的監測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地下的地質結構,分析其地層是硬是軟,相應的厚度是多少,蘊涵的是石油、天然氣或是其他的物質資源等信息。獲取這些信息的途徑主要是依據野外采集,而只依據地下往返的地震波獲取并不完善。
地震資料采集的技術在不斷應用和改革的過程中主要是依據相應的設備上,并且在不斷的實施進步。因此,在設備應用的過程中,也不斷融合新式的技術,以此促使理論和技術的有效結合。以往的地震儀器主要是依據電子管零件,其相對體積較大,不易于人們進行搬運,依據照相的方式將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過程中用都多方面記錄在紙上,這些資料并沒有規律,但卻又呈現出向上或向下的曲線,以此組成了光點地震記錄。在實際繪畫的過程中,人們只能依據地震信號的反射時間,由手工繪畫以此展現出簡單的構造形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依據這種的方式,相應的勘測工作人員還發現了著名的大慶油田和克拉瑪依油田[1]。
2 地震勘測精度的提高
傳統意義上的地震勘測技術只能做到收集中、低頻的地震波。相應的地震破頻率較低,分辨率很低,因此相應的地震資源只能分辨出幾十米到幾百米的大套地層。隨著勘測技術的不斷提升,促使地震工作者不但要明確大套地層,而且還明確相應的厚度,同時也需要研究相應的分辨率問題。
現階段,地震勘測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推廣,在實際油氣層面勘測中占據重要的作用,但與實際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相應的地震勘測技術在油氣層方面的分辨率并不高,而依據一部分的儀器,如放大器、望遠鏡等,可以提升一定的分辨率。在實際檢測的過程中,油層大都儲存在幾米后或是反復出現的薄層面,因此需要依據相應的設備和技術明確一定的位置,也就是需要提升一定的分辨率。同時,要想提升地震勘測的分辨率,就需要完善地震波中的高頻成分的清晰程度,也就是要從地震采集、資料管理和資源監測幾個方面進行檢測,其總的來說就是更好的接受高頻成分的地震波。在激發的過程中,要確保在足夠強的能力下進行,以此減少炸藥的數量和威力;而在實施接受的過程,不僅要符合高頻的檢波器,以此防止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好將其插入到土蓋或是淺井中,同時也可以提升整體的能力以此防止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可以依據多個零件的組合接受信號。還要增強地震儀器的接收道數并且減少樣本之前的差異性。依據上述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獲取信號。在提升相應的分辨率后,工作人員就可以獲取有效的地質信息,以此在相應的地層、物質中或取一定的油資源和氣[2]。
3 海洋中的地震勘測
在大海的深處涵蓋著多種多樣化的資源。但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實施開采工作就是重要的基礎工作,要想有效的解決問題需要依據地震勘測技術。同時在實際勘測的過程中,海面上沒有可以依據的風向標,工作人員分不清東南西北,以此就為地震勘測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實際海上和地面的地震勘測技術應用的目標是相同的,實際的方案和過程也相同,主要是海自身的特點,導致相應的定位、接受以及地震波等工作出現差異。
在海上實施定位,沒有辦法應用相應的經緯度定位,只能依據先進的導航定位系統。現階段,在實際實施定位工作的過程中,不僅依據傳統的無線電裝置,還可以依據衛星導航裝置技術。依據人造衛星定位技術可以有效的實現全球定位,相應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精確度。其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末中內開采石油應用,并且很快得到推廣,同時可以進行船只和相應波源的位置。當然,在海上的人工激發地震波與地面也有所不同,在海上不能應用炸藥用作震源。在實施炸藥的過程中,不僅影響海洋的環境污染,破壞生態環境,以此導致相應的生物出現死亡。同時,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爆炸很容易出現氣泡,以此導致出現沖起壓,出現干擾,導致相應的勘測工作出現誤差。由此可見,依據海洋地震發展的非炸藥震源,主要是依據空氣槍震源[3]。
4 結語
綜上所述,地震勘測技術的應用結果主要受到工作所在區域的地質影響,也就是指出現地震的地質條件。在淺層地震中實施勘測工作,其主要受到淺層區域的土質特點等的影響,以此實施相應的勘測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地震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可以進行有效地整合和管理,為以后的地震工作提供了完善的信息資源,并且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因此,在勘測技術的不斷改革中,地球物理的相應勘測技術逐漸向檢測工具中發展。并且這種勘測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雖然有效地解決了以往的勘測問題,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相應的勘測技術人員依據不斷應用的經驗,實現技術的有效改革,從而為今后的技術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和技術資源。
參考文獻
[1] 倪宇東.可控震源地震勘探新方法研究與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2012.
[2] 王漢闖.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2.
[3] 孫德勝,凌云,夏竹,等.3.5維地震勘探方法及其應用研究[J].石油物探,2010(5):46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