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映



摘 要:從20世紀最后10年至21世紀上半葉,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越來越突顯的土地資源的匱乏。如何容納更多的人口以及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生活是這個世紀以來最具挑戰的課題。為解決此課題高密度集約型城市將成為發展趨勢,更多的人將與超高層建筑產生密切相關的聯系,這么對建筑設計的審美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該文將以廣發證券大廈項目為例闡述建筑師如何通過超高層建筑一體化設計的理念原則來實現社會對超高度建筑設計美學的新要求。
關鍵詞:超高層建筑 一體化設計 美學
中圖分類號:TU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b)-0155-02
廣發證券大廈項目位于廣州珠江新城。整個項目秉承一體化整體設計的原則,從城市規劃到構造細節,從景觀環境到室內設計,環環相扣,最終將以精致典雅的立面形象呈現給城市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建筑作品。
項目用地位于城市綠化軸珠江公園的東側,西臨馬場路,東臨馬場規劃路,場地呈梯形,與珠江新城南北軸相互垂直,場地與景觀條件極佳。用地總面積10 677 m2,地形平整,容積率為10。
該項目為純粹商務辦公智能型綜合大廈,由一棟地下5層,地上59層的主塔樓和一棟地上5層的副樓組成。總建筑面積約15.8 m2。主樓設計高度為308 m(包含屋頂構架),建成后將成為珠江新城東邊邊界的標識點,相信也會是廣州的新地標。(如圖1、圖2所示)
1 建筑總平面設計
地塊呈不等邊梯形,308 m的主塔樓稍作轉體、退后馬場路并平行規劃路,使之形成南面較為開闊的廣場空間,同時與珠江新城軸線產生對話,充分展現建筑特色及城市景觀價值;副樓為一棟新穎的多層建筑物靠近馬場路并與之平行設置,強化了小尺度城市規劃中道路界面的連續完整性。主副樓的建筑設計及布局順應了兩條不平行馬路并與異形基地有積極的對話。
在總平面布局中合理布置主要出入口,優化交通流線設計,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地域環境條件,建筑環境與空間造型和諧統一,充分協調好周邊建筑景觀的關系。沿建筑布置水景及綠化,使之環繞于建筑物周邊,獲得良好的室外環境。
2 主體建筑一體化設計
廣發證券大廈主塔樓整體外形纖細優雅,設計以傾斜的主立面和切割邊角的手法形成一個多面體,并向頂部逐漸收分。建筑立體、挺拔,能給城市帶來強而有力的視覺張力。
辦公區域采用淺進深的平面布局讓更多陽光能夠進入,減少能耗的同時最優化獲得景觀視野。核心筒布局通過垂直空間的緊湊設計,結合空中大堂的設置以及巧妙共用電梯井的處理方法使得核心筒面積最小化,實用率最大化,并更靈活的疏導整個超高層建筑里的垂直人流。
主塔樓從空中大堂以上為廣發總部,空中大堂以下為對外出租辦公室以及商業。大廈的一體化整體建筑設計著重體現在3個地方:入口大堂、空中大堂以及頂部會所。均從外立面桿件向內變化圍合生成內部空間將建筑一體化生長的設計理念淋漓表達。(如圖3所示)
向外凸出的入口大堂雨棚也是由立面豎向肋條向外有機凸變而成,向室內延伸的入口大堂天花從形式上延續至核心筒外表皮,形成內外平衡空間。
單元幕墻的豎向肋條將建筑內部空間與外立面有機的聯系組合起來,產生出一種整體設計的建筑形象。
在空中大堂,第二層玻璃板掛在豎向肋條外,豎向肋條向上延伸的同事也想室內變形延伸,形成空中大堂室內高聳的空間效果。
空中大堂的豎向肋條繼續向上延伸至大廈頂部,以雕塑般的鋒尖藝術形式生長,同時圍合出頂層VIP會所空間。
層間彎弧玻璃將過濾過的新鮮空氣帶入地板通風口,使內部辦公環境更舒適,彎弧玻璃板背后設置的太陽能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廈的能耗。
整棟大樓看上去像是兩個包含所有功能的體塊上下柔和疊放在了一起。(如圖4所示)
副樓布置在基地西邊,是一棟新穎的多層建筑物作為廣發高級會所。整體建筑架空,底部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雅致的景觀空間,這樣創造出來的城市過渡空間讓廣發證券大廈更好地融入周邊的城市設計,也為城市提供了和諧的社區交流空間,整體地解決了形式與功能結合的問題,使得客戶和城市雙贏。
筆者從廣發證券大廈項目方案深化開始參與設計,全過程跟蹤其從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到開始進入施工階段,是筆者職業生涯中難得的一次學習和實踐如何在超高層建筑中進行一體化整體設計,并強烈的感受到建筑師的美學創造對社會的影響力。
廣發證券大廈項目強調了從城市規劃出發進而發掘建筑概念的設計過程,將建筑細節、立面系統以及室內設計整合成一體化,其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典雅建筑作品,其獨特的建筑美學將會對與之發生聯系的人們產生美學上的化學反應。(如圖5、圖6所示)
參考文獻
[1] 編委會.建筑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 現行建筑設計規范大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 陳超,王耀武.理想空間[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4]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5] 安藤忠雄,著.日本新建筑與綠色建筑[M].白林,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