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姜彬:倡導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新體系的民俗學家

2016-05-14 18:45:32涂石
上海采風月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涂石

近日,我又重新閱讀《民間文藝集刊》,想到當年主編這一理論刊物的姜彬。《民間文藝集刊》從1981年11月創刊,歷經《民間文藝季刊》(1991年11月),到《中國民間文化》(1996年11月),十五年光陰,姜彬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不僅如此,姜彬進入晚年后,依然孜孜不倦地讀書寫作,繼1990年撰寫出版《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個人著作后,1992年至2005年先后出版了他主編的《吳越民間信仰》《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三部學術份量很重的帶有濃厚地域色彩和鮮明理論個性的民俗文化學專著。姜彬先生雖說離開我們已經有12年頭了,但當我回憶起近三十年前我對他采訪的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1989年9月15日上午,我前往位于長樂路570號的蒲園——姜彬先生的寓所。這是一座西班牙式花園洋房,緊靠長樂路第一排,人行道沿栽有綠葉成蔭的梧桐樹,高高的三層樓外墻爬滿了樹藤和綠茵。這座洋房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優秀近代歷史建筑”加以保護。在我擔任姜彬主編的《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吳越民間信仰》兩部書的責任編輯期間,我曾多次往返于姜彬家。姜彬家一樓是客廳,二樓是臥室,三樓是書房。當我登上三樓書房時,姜彬在他的書房門口迎接我。書房很大,約有20多平方米,朝南,光線充足,除兩壁擺滿了書的書櫥外,墻上還掛有幾幅名家的書畫。在我們各自就座后,姜彬客氣地請我喝茶。在我說明來意后,姜彬猶豫了許久,才打開話匣,談起了自己從事民間文學事業的經歷。

姜彬接觸民間文學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那時候,他在山東解放區工作。一次偶然的翻車事故,使他不慎受傷,從此轉入文化部門——華東新華書店編輯部(山東)工作。這期間,他從不斷收到的民間文學來稿中,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是人民大眾的智慧創造和心血結晶;感覺到從事文學事業,應當向民間文學學習,從而萌生了熱愛民間文學的事業心。于是,他開始搜集民間文學資料,如諺語、民謠等。日長月久,他漸漸對民間文學加深了感情,進一步感到自己的認識也應當逐步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這就使他產生了對民間文學進行研究的興趣和信念。上世紀50年代初,姜彬從解放區來到上海,先是在新華書店編輯部工作,后是在華東人民出版社工作,工作雖然一直很忙,他卻總是忙中偷閑地在工作中留心積累材料,放棄一切休息時間,堅持業余研究寫作。功夫不負有心人,195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論歌謠的表現手法及其體例》。1955年又出版了《中國古代歌謠散論》。在華東人民出版社任副總編輯期間,工作雖忙,他卻較系統地閱讀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這為他從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期間,文學和歷史雖都是他涉及的方面,但重點用心的卻仍是民間文學。

1958年我國經濟上刮起了一股共產風,但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里,人們的精神世界確實是振奮的,研究被這個時代氣氛感召起來了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文化心態及其表現方式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姜彬這時候正在上海作家協會工作。這個工作,使他在與群眾文藝結合方面有了更多的認識與實踐。他的《一九五八年中國民歌運動》一書就是這個環境下的理論探討的產物。從研究人民大眾的文化心態說,這本書超出了民間文學本身的意義,它具有更為廣闊的文化史意義。書寫出來了,他的身體也垮了,他因日夜辛勤寫作,患了神經衰弱癥,足足休息了半年時間。他感慨地說,1958年這一年是他寫作產量最多的一年。除了這部20萬字的專著外,他還不斷地在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有散文,有關于新詩發展問題討論的文章,還有關于哲學的小冊子等等。

1960年春天,姜彬被調到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任處長。在繁忙的文藝宣傳工作之余,他完成了一件事:即組織了幾個人,用半年時間,通過作目錄、索引,對中國現代民間文學、民俗學運動,是從“五四”時期開始的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弄清了這個時期的歷史發展線索。這個認識對今日進一步從事民間文藝學的事業是十分必要的,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今天的事業是“五四”以來這一事業的歷史發展。那時候,民間文藝學家有個好的工作方法,就是調查研究,搜集資料,我們今天更應該重視這個理論研究的基礎工作。基于這個認識,為在調查研究方面取得經驗,姜彬主持組織了由市作家協會、市群眾藝術館和上海文藝出版社三方面的6個人參加,用半年時間,在上海進行第一次民間文學的典型調查,即對上海郊區奉賢縣進行典型調查。這次典型調查,除了取得經驗外,取得了三個直接成果:《白楊春山歌》《哭喪歌》和《奉賢民歌調查報告》。姜彬對這個階段的研究小結說,十七年研究特點是從當前工作出發,緊密結合現實生活,研究與現實生活同步,是帶工作指導性質的,真正學術有點突破的是70年代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姜彬被靠邊長達八年之久,1972年因生病,從干校回城養病。養病期間,他潛心于民間文學分支民間故事的主體研究,在資料圖書都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千方百計克服困難,用兩年時間寫出了20萬字的《中國民間故事初探》一書。1978年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期間,由于工作繁忙,雖對民間文學出版工作是重視的,但個人寫作時間很少,因此,理論研究沒有很大進展。1979年到上海社會科學院任文學研究所所長后,工作雖也忙,但研究的條件卻大大改善了。在那里,姜彬接觸的資料多,時間也多,研究也相應多一些,并更加重視論文著作的學術性和學術質量了。

1978年,國家實行開放政策,民間文學的研究蓬勃發展,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如理論研究工作究竟應當怎樣展開、怎樣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民間文藝學研究有沒有理論體系、怎樣建立我們自己的理論體系等等。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第二次理事會上(1982年),姜彬對這個基本理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心思想是中國的民間文藝學經過一個歷史發展時期,歷史條件決定,它走過一段路,現在應該怎樣走、理論研究怎樣進一步提高,還有研究的方法、對象都應當重新考慮。民間文學的地位要靠研究水平的提高來提高。30多年,我們的民間文學研究是存在一定體系的,至少我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民間文學研究的特色,和國際上許多學派比較,我們的研究有眾多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比較偏重于文藝學角度的研究。建國以來,我國民間文學研究可分成前后兩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前是第一階段,我們著眼在文藝學角度的研究,我們使民間文藝從其他學科分離出來,使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我們的研究,不僅闡明文藝學上的問題,也涉及到民間文藝的一系列特性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至今為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們的研究涉及更多方面,向多角度多側面的方面展開,除了文藝的角度外,也從民俗學、民族學和其他有關學科進行結合。但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體仍是民間文學,它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不是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的一個附屬部門。談到建立中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姜彬說,馬克思主義的民間文藝學體系應當是多元結構的,它不是唯一的一種形態。社會主義社會里的民間文藝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學派,比如說,它和文藝學結合起來(從文藝角度來研究民間文藝),成為文藝學派;和民俗學結合起來,成為民俗學派;和文化人類學結合起來,成為人類學派;它還可以和其他學科,如考古學、心理學、宗教學等結合起來,成為考古學派、心理學派、宗教學派等等。還可以從文化史的角度來探索和闡釋民間文學,把民間文學看作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這個國家、這個地區、這個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果。關于建立中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一直是鐘敬文先生傾心探討的一個理論問題,這方面鐘先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設性的構想。這樣一個基本理論問題需要民間文學界齊心協力共同探討與實踐才能逐步形成。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姜彬理論研究的重點仍在民間文學上,特別是吳歌研究上。有關吳歌研究、“古歌”“逃婚調”研究,以及關于方法論的文章,就是1985年結集出版的《論吳歌及其他》一書。

為不斷提高民間文學理論研究的水平,必須開拓民間文學研究的新領域,打開民間文學研究的新局面。這個思想在姜彬腦子里醞釀了好幾年。在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民間文藝研究會的共同倡議下,1981年成立了兩省一市民間文學吳語協作區。姜彬說,吳語協作區的成立,無論對上海或是對整個協作區來說,在民間文學的理論研究上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的出現,標志著:一,它不再是個別愛好者和熱心民間文學事業的個人的活動和努力,它是一個有龐大組織作后盾的集體的事業;二,它不再是個別愛好者以個人興趣為轉移的活動,而是有領導、有計劃的搜集和研究活動;歷史上從來也沒有人對吳地的民間文學作過大規模的采集,也沒有人把它作為有廣泛前景的研究對象;而現在在兩省一市的協作下,不但對吳地民間文學作了較大規模的集體搜索,而且有計劃有步驟地多次召開規模相當大的學術討論會,使這一地區的民間文學成為有眾多的人參加的專門研究對象。三,由于有上述的條件,使吳地民間文學開拓出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從來吳歌都是短小的,而現在發掘出了為數不少的具有獨特風采的長篇吳歌,這個意義現在還沒有為很多人所認識,如果說明清時期吳語地區的俗文學,曾經在文學上開辟了一個獨特的時期,在歷史上放過異彩,那么,以長篇吳歌、《白蛇傳》、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三大民間傳說和新故事為中心的民間文學,到一定時期,也會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學者所注目的一個研究對象的。四,它不是一個孤立的運動,它是在全國民間文學運動的推動之下發展起來的,它是全國民間文學的一個不能分離的部分,這使它有歷史上民間文學工作者所不能有的吸取不盡的力量。姜彬回顧吳語協作區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后說,吳語協作區民間文學研究,亦可分成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概括起來,主要是對吳歌和三大傳說開展學術研究。事實證明,協作區的工作是有成效的。現在兩省一市范圍內,有了一支比較熟悉的合作的隊伍,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涌現了一批中青年研究工作者。這在吳語地區來說雖是個突破,但僅僅停留在這個水平上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有新的開拓和發展。

姜彬在和我交談中,特別提到,在從事吳越文化與民間文學這一課題研究中,越來越感到文化與民間文藝學關系的密切。1987年姜彬就提出吳越文化與民間文學——后來發展成為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這個新概念。這個新概念的中心思想就是把吳地的民間文學看成是整個吳地文化的組成部分,把一個區域的民間文學看成是這個區域文化的組成部分,把民間文學放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改變過去那種就民間文學研究民間文學的積習。姜彬說,吳越文化的背景既廣闊又久遠。近的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活對民間文學的影響,明清以來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對城鄉經濟和人民生活、意識形態的影響;遠的從東晉以來,中國文化中心逐漸南移,到南宋小朝廷建都臨安,全國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這時吳地經濟的進一步開發及文化結構、文學創作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吳地民間文學也產生相適應的影響;更遠一些,還可以探索到新石器時代以來,經歷春秋戰國、漢魏、南北朝的漫長的歷史時期。把民間文學放在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會使我們的研究境界大大地開闊,對民間文學的研究也會具有更深的理論深度。吳語地區研究水平要上去,就要從吳越文化這個大背景上著手研究。這就是姜彬說的吳語地區民間文學研究的第二階段。這第二個階段,不僅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研究,而且是更側重于多學科的研究。他說,在我國這個區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錯雜、歷史悠久的國家里,文化是分區域的。不說別的,以水系來分,就有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流域文化;以長江流域來說,就有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楚文化和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及滇文化等等。這些不同的區域,由于所處地理條件、民族構成和歷史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形成不同的文化,使統一的中華文化,從地域上分別了開來,它們既是統一的,又是個別的。每種文化都有自成系統的文化構成。從而,姜彬認為區域民間文藝學是建立有我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的一個臺階和基石;建立有我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不能離開這個臺階和基石。現在,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這個觀點,不僅為姜彬本人所實踐,而且也逐漸在為許多人所贊同和運用。姜彬這幾年中,對民間文學基本理論的一些新探討以及對區域民間文學的研究文章,已結集為《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一書,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

姜彬說,現在研究范圍廣闊了,許多與民間文學相關的邊緣學科必然要聯系到。因為廣泛的文化包括社會的物質生產狀況、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結構、思維方式、道德觀念、文化素養和文藝創造等等,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從1988年開始,我們認識到吳越地區的民間文化需要進行徹底的、全面的調查研究,在初步調查的基礎上,列出一大批選題,它反轉來促進我們深入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從而大量搜集資料。現在我們認識到,過去研究水平上不去,原因在于缺少生動的資料,我們不能就理論研究理論,就民間文學研究民間文學。必須通過調查研究,一個課題一個課題地進行研究。我們甚至設想,在調查研究和理論探討中,吳語地區也完全可能形成自己的地區民間文藝學的體系。因為中國地區大,民族和地區的特點都極為顯著,理論研究不可能不帶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姜彬說,他將把全部精力撲在這個事業上,對吳語地區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初步規劃,三五年之內,組織力量,搞出四五部專題調查報告,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逐個進行專題理論研究,寫出著作。1989年,姜彬寫的很少,卻跑過許多地方,已到過嘉興、湖州、蘇州、無錫、東南沿海地區和上海近郊等地,通過開座談會,摸清情況,然后有的放矢地確定選題,由專人調查。實踐證明,收效顯著,已寫出一批很有質量的調查報告。這第一部的調查報告取名為《吳越地區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調查報告》,約60萬字,1989年年內完成。姜彬說,吳越地區特點是水:湖泊和大海,太湖、沿海和浙江眾多的水上島嶼,所以我們的調查也是以水為特點的調查。調查對象有漁民、農民和蠶桑民。以浙江為例,它是七山兩水一分田,山區民間信仰也是整個吳越地區民間信仰中的重要特點,它遺留著很多古代信仰遺響。姜彬一邊說,一邊捧出《吳越地區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調查報告》的目錄給我看,30篇調查項目,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整個地區的民間信仰的廣度和深度。姜彬有條有理、興致勃勃地對我講述了吳越地區民間信仰種種表現及其特點。我一邊聽,一邊在想,這些內容一定就是姜彬說的他將為這部調查報告寫的長篇導論的內容,也一定就是姜彬明年準備著手撰寫的理論專著《吳越地區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學的關系的考察與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輪廓吧。姜彬滿懷信心地說,這四五部調查報告和這些調查報告相應的理論專著完成之后,他的學術活動生涯也將告一段落。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但他一定要完成它。他說,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依靠熟悉這個地區,依靠這個地區的集體的力量完成這個艱巨的工程。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地區的民間文藝學體系來是完全可能的。

采訪結束了,整整花費了姜彬的半天時間,真不好意思。因為就在我對他進行采訪的時候,我看見他在書桌上攤放著幾本書和幾張正在起草的文稿。姜彬說,那是他正在準備撰寫的一篇探討吳歌的論文稿子。

后來,我將姜彬先生學術活動的經歷和特點,歸結為以下幾點:一,堅持正確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理論指導;二,注重把理論研究密切與現實生活結合;三,提出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新概念,開拓科學研究新局面;四,注重新資料發掘和社會調查;五,注重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立足吳越地區,面向全國各地,他主編的《民間文藝集刊》《民間文藝季刊》《中國民間文化》集中體現了這一辦刊宗旨;六,親自帶研究生,通過從事田野作業“傳幫帶”,用心培養江浙滬兩省一市的年輕民間文學工作者,重視理論隊伍培養和使用。在民俗學這塊園地上,由于姜彬不畏艱難險阻,長期辛勤耕耘,所以在學術上不斷取得新成果,他主編的《吳越民間信仰》《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都先后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以及全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著作獎。姜彬先生將自己所從事的學術活動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每當他主編完成一部著作,都會自然而然地在后記中,用極其優美的文字,抒發自己無限歡悅的感情。1995年4月2日,他為《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一書寫的后記中說:

當本稿畫上最后一個句號的時候,悠悠韶光已經流逝掉三個多年頭了。三年多來,我且不談伏案振筆、甘苦自知的日子;此刻,映現在我腦海里的是和本書一些作者跋山涉水深入吳越民間進行實際調查的情景。我們或穿江越河奔馳在遼闊的江南大地,趕去參加一個調查會;或爬山越嶺深入山區采訪當地獨有的民俗活動;或出入在風光旖旎的江南小鎮的街坊小道上,尋覓古人的遺蹤;或在水邊人家的田頭樹陰下和老農促膝談心。在春天,我們披上一身水鄉的煙雨;在夏天,我們頂著南方的炎炎驕陽;木葉搖落的秋天,我們迎著朝霞,走向金黃的田野分享農家豐收的喜悅;冬天是一個調查的好時節,雖然現今冬閑不閑,但年頭歲尾的習俗活動是一年中最集中的,農事已畢,一年辛苦,農家要加以補償;這里祭祀才畢,那里燈會又開,好不熱鬧。

數年辛苦,一朝都來眼前,一支禿筆是不能盡述的。每當我想起這一段值得憶念的時日,我心頭就升起了到幸福的一種感奮的思緒,久久不能排去。此時此刻,我只有一個美好的祝愿,寄向散處在江南各方的和共同奮斗了幾個寒暑的學術界的同仁們,愿本書的出版給他們帶去一些些微的補償,愿他們的學術青春像剛剛來臨的春天的草木一樣,永遠欣欣向榮。

2004年10月18日,他在《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一書后記中寫道:

這部書稿終于要出版了,我心里除了高興,更多感慨。本書的編寫從策劃到完成,歷時八年之久,其中經歷的曲折和艱辛,在我以前的寫作生涯和主編活動中是沒有遇到過的。這其實也并不奇怪,科學研究的道路從來就是不平坦的,這其中的種種因由在這里也不必詳說。我心里確實也有了一種別樣的喜悅,像長途涉跋終于走到的盡頭,像在迷霧里行進中忽然見到了光亮,心頭的思緒是難以言說的。

本書編寫之初,就得到了吳越地區眾多的學人的響應,參加撰寫的學者達十余人,地區廣達二省一市,一個課題能夠自動地糅合這么多學人,這除了本地區歷史地理的客觀條件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這個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前后出現了江浙滬兩省一市民間文藝協作區的組織,有過較長時間的合作傳統,這使這地區學者中自然地形成了一種合作的情結,在實地考察和理論研究上也然,從80年代以來,我們吳越地區的學者不僅開了多次研討會,出版了不少論文集子。對本系列來說,也已經合力完成了兩部比較成功的著作(即《吳越民間信仰》《江南稻作文化與民俗》),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獲得了黨和政府的獎勵。因此,這個課題的組織也得到了兩地學者的熱烈響應,盡管他們地隔幾百里,星散在不同的崗位上,仍然不妨害他們在這個課題上的凝聚力。雖然,遇到的困難不少,但是,我們終于達到成功的彼岸。

最后,我還要說一句我實在不愿意說的話:我身患絕癥已兩年有余,這期間,我大部分日子是在醫院里度過的;在家休息的時候,也是閉門謝客,很少與外界接觸,連各種會議都不參加,業務上的一些事更不在我的視線之內;在體力允許之下,我除看一些報、讀一些書之外,唯一用心做的事即是如何將已經進行數年的一部課題書稿,不半途而廢,將它做到底,做成功。為此,我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僅有的一點精力。

姜彬是2004年12月16日去世的,這篇后記是2004年10月18日寫的,離他去世,相隔兩個月。此書是2005年6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他生前沒能看到此書出版。從這篇后記,可以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寫作。他為著書立說,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2007年12月17日下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的“《姜彬文集》出版座談會”上,我曾說:“2002年1月10日,鐘敬文逝世,使中國民俗學界失去了中國民俗學之父;2004年12月16日姜彬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倡導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新體系的卓越的民俗學家。鐘敬文和姜彬的先后離去,是中國民俗學運動的巨大損失,必將給我們的事業,帶來一段久遠的空白。”如今,他們離世已十余年了,事實證明,這個空白已經顯現出來了:中國民俗學運動的發展方向不清晰了,學術活動的內涵欠深度了,還有,上海的《民間文藝集刊》或《中國民間文化》何時復刊呢?我期盼著!

值此姜彬先生離開我們的第十二個年頭,我寫下以上這些文字,表示我對他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啪在线91| 无码国产伊人|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最新国产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婷婷丁香色|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第一区| 国产黄视频网站|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5555国产在线观看|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日韩精品资源|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911亚洲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红杏AV在线无码|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欧美国产视频| 欧美日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性视频久久|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欧美97色|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拍拍拍|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婷婷|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国产黄视频网站| www.亚洲国产|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999| 本亚洲精品网站|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色悠久久久|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三区视频| 永久毛片在线播| 伊人中文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第一色网站| 欧美97色|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97综合久久| 欧美色伊人| 成人福利视频网|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