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起白幕,敲起鑼鼓,燈光中映出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說唱中道出人世間悲歡離合。在久遠的記憶里,有一種彩色的影人,它在人們的擺弄下,可以表演出各種靈活的動作,它就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中國皮影。
有人說過皮影戲的一個對聯,上聯是一口道盡千古事,下聯是 雙手揮舞百萬兵。沒錯,皮影戲就有這種魅力,那白色的幕幔上,展示著千古沙場上的金戈鐵馬,那千變萬化的場景,那神態各異的人物,總是給觀賞者帶來無窮的感慨和歡樂。
來自愛情故事的淵源
皮影戲是利用燈光將用獸皮雕刻的各種人物雕像、景物映在幕布上演出的一種藝術,古代稱之為“燈影”,法國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它為“世界電影的始祖”。據傳,皮影戲產生于漢代,從有文字記載起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時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因思念心切而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后來皮影由素紙發展為皮制,再配上音樂唱腔,慢慢成了皮影戲。至宋代,皮影戲已在我國城市中普及,元明以后,皮影戲遍布全國農村,成為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民俗藝術。
三千刀演繹一門藝術
制作一個皮影要刻三千余刀 ,雕刻過程十分繁復,僅雕刻用的刀具就有一二十把,多時甚至在三十把以上。
皮影表演是門藝術,皮影制作更是一門不為人知的藝術。各地的皮影各具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致相同,都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釘綴等八道大的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總之,皮影制作是一個復雜而奇妙的過程,經過這些繁復工藝處理的皮影,存放三五百年沒有問題。
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唐山皮影多用驢皮,因此稱“驢皮影”;甘肅隴東皮影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這黑公牛得活殺,方可取到好皮。選好的牛皮,要放在涼水里浸泡兩三天,然后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再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把皮刮至透明為止。經過這反復浸泡和刮制,一張六七十斤的牛皮只剩下六七斤。刮好后,撐在木架上陰干,晾到凈亮透明時即可制作皮影。
雕刻藝人將刮好的皮分解成塊,把薄而透亮的皮用于頭、胸、腹等顯要部位,把厚而色暗的皮用于腿部和其他道具上,這樣,皮影人物可以上輕下重,更方便演員操縱。制作皮影有專門的畫稿,世代相傳,稱為“樣譜”,將樣譜描繪在皮面上叫“過稿”,之后要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
雕刻之后,即是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多用紫銅、銀朱、普蘭等礦物和植物炮制出紅、黃、青、綠、黑五種純色著色。
敷色后,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即熨平,這是一項關鍵性的工藝。脫水發汗的目的是使皮內的水分得以揮發,顏色又能滲入皮內。脫水發汗成敗的關鍵在于溫度火候,脫水發汗的溫度要保持在七十度左右。過去沒有溫度計,老藝人們自有掌握火候的土辦法——彈指點水,就是用手指蘸水點在熨具上,觀察水點所起泡沫大小的變化,判斷溫度的高低。溫度控制得當,皮子脫水發汗順利,皮影色澤鮮亮,且久不褪色,而膠質也可溶化封閉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變形。如果溫度過高,則會使皮子縮成一團,之前的工藝全部報廢;溫度不足,膠色則不能融入肉皮,皮內的水分也難以排盡,時間長了,皮子容易變形。
最后一道工序是釘綴,即在皮影人關節銜接處用線釘綴起來,再用一條皮包圍在上身的脖領處作為安裝影人頭的插口,最后釘上鐵絲,作為支撐人影的主桿和耍桿,插入影人頭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活躍在白幕上的多元藝術
跟傳統戲曲一樣,皮影人物一般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共十一件連綴組成,挑線就是要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兩手上的兩根耍桿來操縱皮影表演。一位皮影藝人大多能掌握四五個影人進行武打場面的表演,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十分熱鬧。
燈、影人和影窗是組成皮影戲的三大技術要素。燈從原先的蠟燭到后來的汽燈再到現代舞臺燈光,照明工具在不斷變化。影窗也從傳統的長三米、高一米多,發展成為長八米、高三米多,大大擴大了皮影戲的表演空間。演一場皮影戲至少需要六七個人,一般是一人操縱皮影,其余人演奏樂器,六七個人中至少要有四個人會唱,否則就沒法演一臺大戲。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緊鑼密鼓,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由于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皮影戲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包,折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后,又新發展出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這項演繹在白幕上的光影藝術又何止是光與影的藝術,它更包含著音樂、美術、戲曲等多種元素,是名副其實的多元藝術。
各地異彩紛呈的皮影戲
各地的皮影戲中,要數河北唐山皮影的文化積淀最深。明朝萬歷年間,灤州一位黃姓秀才落第而歸,遠去關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黃秀才的仕途之心,卻使他潛心創作影戲。因為飽學詩書,熟讀經卷,黃秀才創作了大量皮影戲的“影卷”,即劇本。懷才不遇的黃秀才沒有想到,未能金榜題名的他從此會被永遠刻在故鄉人的口碑中。有了文人的介入,唐山皮影有了扎實的劇本,劇種也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內涵。
唐山皮影的另一特色是男演女。在封建社會,女人不能演戲,只能由男人來演女人。為了唱出女人柔美的音色,演唱時男演員用手指掐著喉頭發音,經過擠壓后發出聲音。時至今日,唐山皮影依舊保留著“掐喉嚨唱戲”的傳統。
國內另一知名皮影是隴東皮影,人稱“牛皮娃娃”。隴東皮影產生于陜甘寧三省交接的環縣,由于環縣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因此,幾百年來,隴東皮影的原生態文化樣式被保存得十分完好,被稱為研究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鏈接
皮影該如何保存
皮影必須妥善保存,否則,容易損壞。皮影最怕水,不能用水洗,不可直接用書和報紙壓,這樣皮影容易粘連,揭不下來,也不能把皮影和皮影壓在一起,這樣也容易粘連。保存皮影,要一個一個單獨壓放在玻璃隔層或塑料袋里。為了防止皮影起皺,放進塑料袋后還用重物壓起來保持平整,重物也不能太重,能把皮影壓平即可。皮影很容易發霉,要保持干燥,注意防潮防霉,還要避免陽光曝曬,曝曬也會影響皮影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