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朗索·吉拉德導演的《紅色小提琴》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影片描述了意大利克里蒙納一位制琴大師,在他的妻子因難產過世后,悲慟之余將妻子的鮮血融入提琴涂料中,造就了一把獨一無二、宛若幽靈附體的紅色小提琴。這把琴輾轉易手,曾被偷、搶、埋、燒、槍擊……流落世界各地,甚至飄洋過海來到中國,最終小提琴作為愛的祝福,由一位父親送給了他的孩子。
這把小提琴的誕生是出于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這是父親親手為孩子做的禮物,最終,小提琴的歸宿是另一位父親把它作為禮物送給女兒。這樣一把紅色小提琴,流傳了三個世紀,跨越五大洲的無數個國家。在不同時間、地點發生了不同的故事,這之間仿佛全然沒有關系,而將這些相隔久遠的人事聯系起來的便是這把小提琴。不僅僅是這把小提琴,還有影片音樂的主軸,被稱為《Annas Theme》的一段旋律。這段旋律是造琴師的妻子安娜時常哼起的一小段旋律,這是一段旋律優美、氣質深幽的樂曲,古老而神秘。《Annas Theme》第一次出現是畫面從拍賣會現場轉到300多年前那個小提琴誕生的地方,寧靜的光線下安娜為腹中孩子吟唱的搖籃曲。就像是一道幕布,由此揭開了紅提琴如旋律般凄美哀怨而又神秘的故事。后來的每一次流轉、每一個故事中,當小提琴的身世被回憶或者塔羅牌的預言被應驗,以及影片最后莫里茲在猜測小提琴的紅漆來歷時,都會在影片中出現這段凄美的《Annas Theme》。所以,在這部看似有些零散的電影中,串聯起整部電影,使其形散神不散的不僅僅是那把紅色小提琴,還有貫穿至尾的那段旋律,《Annas Theme》。如果說小提琴是自始至終的主角,那么《Annas Theme》就是結構貫穿的音樂靈魂。
由《Annas Theme》拉開小提琴故事的序幕。當制琴師給妻子看自己為即將出生的孩子制作的小提琴時,又一段音樂由弦樂在低音區緩緩奏出,音色低沉,似乎帶有某種悲劇和不安的色彩。接著,安娜在清晨再次為孩子唱起那首《Annas Theme》,此時鐘聲立刻響起,然后盡頭轉場,音樂即刻隨之改變,預示著不詳的事情正在發生。當不幸降臨——安娜和腹中的孩子死于難產,影片并沒有過多渲染制琴師的悲傷,他將亡妻的鮮血融入顏料中為提琴上漆,此時《Annas Theme》與畫面上大師刷漆時碰觸琴身的一霎那同時響起,隨著畫面上紅色小提琴的誕生,如泣如訴的旋律經過三次轉調達到高潮,好像在敘說著制琴師悲痛的心情,同時音樂也變得越來越激動。在一個高音之后,畫面被轉到拍賣現場,紅色小提琴再次出場。
在第二段落里,紅色小提琴來到了維也納,開場是修道院,伴隨著一首充滿歐洲巴洛克色彩的小提琴合奏曲,音樂風格明顯與前面的音樂不同,觀眾立即被帶入到下一世紀的旅程中。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生活多與宗教密不可分,小提琴主題在這里成為修道士們獻給上帝的贊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多趨向于以一個樂思加以豐富變奏和裝飾,影片中的音樂在這里開始發展和變型。《修道院》《練習曲(卡斯帕的死)》《卡斯帕的試演(維也那的旅途)》這幾段音樂中,重復的節奏、固定低音等這些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征都得到充分的體現,仿佛巴赫、維瓦爾第的音樂作品又回蕩在我們的耳邊。這一段旅程中小提琴的主人是孤兒卡斯帕爾,他是個音樂天才,也是個可憐的孤兒,還患有心臟病。由于音樂天賦,他被修道士們推薦給音樂大師喬治,喬治決定帶他參加皇室為尋找年輕音樂家而舉辦的比賽,便開始刻苦訓練卡斯帕爾。片中有一段卡斯帕爾練習的場景,旋律隨著節拍不斷加速,通過加快的節拍,反映出卡斯帕爾琴藝的成長。卡斯帕爾的琴聲始終伴隨著他脆弱的心跳,營造出一種不安的氣氛,給人以不祥的預感。當音樂聲消失時,背景聲只有卡斯帕爾沉重的心跳聲,而到了最后,卡斯帕爾優美超凡的小提琴聲都沒來及在皇室面前響起,他的生命就與響亮的心跳聲一同消失了。
第三部分是牛津樂章,故事背景由奧地利轉到了英國。一開場是吉普賽人穿越歐洲的旅行,呈現的是一段吉普賽音樂,作為情境轉換的引子,聽來非常即興自由,極具鄉村民謠風格。這里,導演采用音樂蒙太奇的手法,富于動感的音樂配以不同的琴師,畫面快速剪接,紅提琴幾經易手,翻山越嶺,輾轉過海,走入它的下一段旅程——十九世紀的英國。在這一段里,紅色小提琴到了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家波普手里,在整個小提琴幾百年的故事中,只有波普用高超的琴技和激情將它的聲音發揮到極致。這一段的配樂緊緊與劇情的跌宕起伏相連。
接下來,紅色小提琴來到了上海。這時的中國正處于文革時期,祖國山河一片紅,到處充滿了對西方文化和音樂的憎惡。除了開頭交待小提琴是如何流落到中國時,背景音樂是小提琴曲外,后來很長一段畫面地音樂都是“文革”時期國內人人必唱的經典歌曲《忠于革命忠于黨》,這段音樂第一次出現是作為畫內樂的形式,配合畫面上的忠字舞,渲染出那時紛亂的社會背景。這段故事中,紅色小提琴的主人項蓓明白這個小提琴的存在也許會給她帶來危險,把琴藏在了地板下。當她小心翼翼地擦拭著小提琴上的塵土時,《Annas Theme》又出現了,但只是隱隱約約地呈現,只有短短幾秒,音樂就被敲門聲打斷。在這里,音樂悄然進入,隨著情節的發展又戛然而止,展現出電影配樂素材選擇的自由性。這個部分的音樂原則上仍以《Annas Theme》為主題,音色上則顯得較為壓抑與黑暗,同時結合了一段紅衛兵的歌曲,點出獨特的時代背景。音樂再次出現是在周原同意保存小提琴,項蓓匆匆離開的時候,兩人開始互相的猜疑。音樂還是《忠于革命忠于黨》的旋律,但是經過不同的演繹,意境顯然唯美深情了許多。音樂緩緩流出,速度比第一次緩慢,柔美抒情的旋律不再有豪情壯志,而是充滿了暖意,此時音樂已經超越了語言,傳遞出一種心與心的交流。隨后嘈雜的背景聲音漸起,預示著盡頭轉場,這一幕的故事已到尾聲。
最后,故事回到了現代,紅提琴到了加拿大,開始講述之前幾個故事中一直不斷閃回的拍賣現場。這個部分的音樂一方面呈現出一種懸疑神秘的質感,描寫鑒定追查小提琴以及在拍賣會上偷天換日的過程,同時也將情緒悄悄帶回第一部分樂章中。影片最后,莫里茲在猜測紅漆來歷的時候,影片中再次出現凄美的《Annas Theme》,莫里茲默然的表情仿佛是聽到了安娜的吟唱,聽懂了音樂的涵義,也仿佛是寄予小提琴中的安娜以無聲的回應。
這部影片中的音樂不只是一般的電影配樂,它直接參與了電影的表演,一方面,它是小提琴的象征,用它獨特的音符和旋律揭示藝術之美;另一方面,它還作為畫面的補充和延續,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層的文化內涵。
從愛中而來,到愛中而去,人事更迭,旋律翻新,可是那用血與肉深藏于小提琴中的靈魂和愛意從未離去。一把紅色的小提琴,它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做工精巧,不在于久經輾轉,而在于它身上所依附的用音樂傳遞的愛與生命。這才是唯一可以與時間和死神抗衡、生生不息的東西。